“互联网+”下的新业态新经济
2015-01-30浙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转换研究课题组
“浙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转换研究”课题组
“互联网+”下的新业态新经济
“浙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转换研究”课题组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拉动浙江发展的新兴力量。要进一步认清“互联网+”的本质与增长模式,抓住增长要素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三大突破口
今年以来,浙江经济呈现出“高开稳走向好”的态势,尽管传统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增长出现集体减速,但站在“互联网+”风口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兴支撑力量,支持了经济平稳换挡。目前“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浙江互联网的先发优势和应用优势,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新业态,从而进一步构筑浙江经济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互联网+”下的新业态新经济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部门各领域扩散与应用、不断释放数据流动性的过程。“互联网+”的本质是融合与创新。近年来,浙江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互联网+”下的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
——在生产领域,传统硬件领域正在被“互联网+”所改变,形成“互联网+智能硬件”的模式。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的“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全省启动18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800多项示范试点项目,实施了“百千万”智能化新产品开发计划,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优化信息基础设施等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利地促进了互联网+智能硬件模式的发展。数据显示,杭州的智能硬件创业项目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于北京和上海,与排名第一的深圳组成第一阵营。“互联网+智能硬件”模式将重构浙江信息经济的发展图景,酝酿着商业模式颠覆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或将成为浙江“互联网+”战略在产品端的主要实现方式。同时,与众创空间相结合,促进各种新业态的培育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肥沃土壤,成为创业创新的主要方向。
——在销售领域,“互联网+全渠道”模式成为主要趋势。随着社交和移动网络的兴起,新兴的移动线上渠道得到强势发展,与传统的线下渠道以及电子商务渠道构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全方位渠道。近年来,得益于“四换三名”、“两化”融合等工程的有效实施,浙江传统企业单一的渠道模式正逐渐被打破。据省经信委对全省2.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约有32.4%的企业建立了涉电商的专门部门或独立电商公司。被抽样调查的600余家工业企业,今年上半年有30%的企业开展了网络销售,其中6%的企业其网络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以上。部分浙企正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潮流,通过布局传统的线下渠道、电子商务渠道以及移动线上渠道,增加渠道服务能力、去除复杂的中间通路、扩展渠道网络布局,将渠道发展向服务化、网络化、扁平化引导。与此同时,浙江零售业正加速由实体、电商等不同类别的业态,转变成没有绝对线上线下区分的全渠道发展新业态。未来,浙企的转型升级之路将向全渠道模式转型乃至全渠道服务转型,在渠道增值、成本下降、产品体验三个方面形成新优势。
——在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走向主流。金融行业长期受体制因素的限制,导致结构失衡,20%的大企业客户占用了80%的金融资源,银行借贷动力不足,众多中小微型企业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制约其发展。浙江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已诞生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小微贷、众安在线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还诞生了“挖财”、51信用卡、铜板街、盈盈理财等理财APP。由于互联网金融成本交易低、效率高等优势,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浙江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再加上全民创业的氛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恰恰满足这些主体大量的融资需求,为它们提供了更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数据显示,浙江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各项数据名列前茅;上半年浙江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275家,位居全国第二位,P2P网贷累计成交量394.86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贷款余额154.28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浙江“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成为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互联网+”下的经济新活力
步入“十二五”,浙江经济增速从二位数放缓至个位数,传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已是形势所逼。如今,新业态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跃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助推浙江经济迈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健康轨道。
助力发展方式变革,推动两化融合进程。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浙江民营企业发达,传统制造业基础良好,但是随着外贸红利的快速消失,这一优势正在减弱。究其原因,粗放型、三产分离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互联网+”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基于制造的服务、面向服务的制造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应运而生。随着信息技术与“七大产业”的联动发展,“互联网+产品”“互联网+设备”“互联网+商业模式”“互联网+整体方案”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指日可待。
催生农业经济新业态,统筹城乡电商发展。工业的智能化发展加速了“反哺”农业的进程,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农村深化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使原本作为一产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同时,还催生出民宿经济、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农村新经济业态,农村新兴支撑力量不断涌现。其中,农村电商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典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与阿里巴巴等航母级电商平台的合作,农村电商获得技术、理念、商业生态系统的全面支持,原本封闭的农村产供销体系走向开放,农业迎来信息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时代。
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拓宽服务销售渠道。近年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方面,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消费习惯,拓展了资本的投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远程教育、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等新的服务模式快速发展,剔除了传统中介,开创了直面消费者的“高效低耗”服务模式,为传统服务业带来广阔的空间与市场。移动应用的诞生,有效推动了旅游网络化、医疗垂直化、教育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看病难”等普遍性难题。
激活创业创新市场,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互联网+”不仅是改造传统行业的魔法棒,更是激活创新市场的小马达。在互联网浪潮下,各地涌现出各式各样的创客空间,放眼望去大都与互联网相关。这不仅推动了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创业要素的合理流动,还降低了创业成本和创业门槛,激发了草根的创业激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创业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在年轻人群体中蔓延。这一进程已经并将呈现出更多经济发展新业态,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兴支撑力量。
“互联网+”时代经济新路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要进一步认清“互联网+”的本质与增长模式,其中增长要素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三大突破口。
“互联网+”的增长要素:数据资源——大数据产业。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资本与劳动力不再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技术要素后来者居上,成为占领未来制高点的决定因素。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使得IT(信息技术)时代悄然迈向DT(数据技术)时代。在方向上,从以“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着力开发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的技术。在工具上,要实现软硬件结合,建立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深层链接,将焦点集中在海量数据本身的开发利用上。在生产要素上,数据投入大量替代物质投入,数据技术与其他技术一起驱动经济强劲增长。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客户主导——制造服务化、服务产品化。一方面,顺应“产品服务化”趋势,提高产品附加值。“互联网+”重新定义了商业模式,树立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型理念。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有效对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倒逼相关产品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推动“服务产品化”进程。IT支持工作本身是一种服务,通过改变服务的生产方式,分解服务内容,实现标准化,然后按照传统产品市场的原则,把服务产品交付给客户。以此重塑服务业经济结构,充分发挥服务业在解决就业和服务创业领域发挥的作用,将服务业打造成浙江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的组织模式:云端制与小微化——创业创新。“云端制”是整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途径,以促进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这三张网的整合。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可以邀请消费者一起,进行设计、研发、制造等多个环节的合作,使个性定制成为可能。同时,针对互联网企业组织规模趋向小微化的特点,浙江不应只有阿里巴巴,还应培育更多的明日之星。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营造完整的生态系统。资本会主动追逐新兴经济业态,人才则需要长期培养引进。浙江应充分利用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省内高校资源,合作培养一批本土化的互联网专业人才。不仅要吸引入驻企业,更要引进创新人才,弥补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更好地迎接“众享”、“众智”、“众创”新时代。
执笔:李泽众、陈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