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
2015-01-30,,
, ,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生物因素(如动物疫情,致病微生物等)、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事故灾害(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如生物恐怖)等都可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异常,新的传染病病种出现伴随着经典传染病的复发,使得各种流行性疾病频繁爆发,如SAR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乃至近期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愈加密切的跨国界和地区的各种交流也加剧了疫情和病毒的传播和扩散。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呈现出的突发性、广泛性、危害性、多样性、频发性、综合性等特点,其防控形势的严峻,一旦爆发, 便会快速蔓延。相关部门如果不能根据事态发展和准确的医学信息,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和采取必要及时的应对措施,将会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也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防范[2-4]。
2 医学图书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的优势和可能性
医学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拥有长期积累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载体多样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并通过参与各种系统和区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自身的信息资源内涵,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医学图书馆通常拥有信息技术领域各种优良的技术设备和获取外部信息资源的网络技术环境保障,能够突破时空界限,为各层次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同时图书馆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队伍,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高效率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挖掘组织、加工整合和开发传递。因此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图书馆有更多的责任义务和资源优势,承担起特殊时期信息交流中心的重任[5]。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在SARS、禽流感、汶川地震救治防疫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优势,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医学信息服务工作,如建立医学信息专题、编印卫生防病防疫方面的宣传手册并送书到一线、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等,为其他医学图书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启迪作用[6-7]。
3 医学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服务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可以规范和指导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程度地消除突发事件及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因此,应切实建立和健全包括组织机构、专业信息人员配备、信息处理预案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服务机制,将各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制度落到实处,专人专管,各司其职[8]。注重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不断提升馆员的应急服务能力以及人员间、部门间的配合协作,使图书馆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各项文献信息的保障服务工作,发挥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同时重视对用户的日常宣传和模拟演练,通过馆内宣传栏、网络信息平台、微信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强用户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并通过适时的相关演练,帮助用户掌握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佳方式,保护自身健康,并配合图书馆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6,9]。加强图书馆员和用户的卫生防护以及各服务场所的通风消毒,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采取灵活多样的便民服务措施(如网上信息推送、网络信息检索与咨询、OPAC自助服务、原文传递服务、延长图书借期等),减少在馆人员密度和传染病的传播几率,保证用户的健康安全[2]。
3.2 培养主动超前的服务意识
医学情报人员应充分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危害性和传播的广泛性,不断强化主动超前的服务意识,树立整体大局观念,关注世界上已发现传染病的研究进展以及新出现病种的变化情况,及时捕捉流行病的发生和发展动向,保持对当前各地所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本地潜在疫情的敏感性;注重对突发疫情信息的全方位收集和用户需求动向的预测,做好信息的搜集积累和分类组织,以便一旦本地发生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时,能根据日常的知识储备快速作出反应,保证信息反馈和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服务内容更具社会性、针对性和超前性[7,9]。
3.3 建立专题数据库
医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立各种公共卫生事件专题数据库。对已往发现的国内外公共卫生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与应对策略,以及各种传染病的治疗经验、教训、研究进展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力求反映资料的广泛性、新颖性、专业性和先进性,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实际参考。学科馆员应利用因特网随时获取国内外重要网站和数据库的更新信息,捕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发展动态,将相关信息及时加工成不同形式、有侧重点和针对性的信息产品,宣传推介给公众、专业科研人员、决策机构等不同需求用户和部门,为公众及时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进展和宣传相应的防护应对知识,为科研人员及时推介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信息,为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事件信息和处置决策经验[4,10-11]。常用的网站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美国预防医学会(ACPM)等[3]。
3.4 密切联系相关单位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中,要快速及时、广泛全面地获取信息,因此图书馆应开辟和利用更多可靠的信息来源和获取渠道,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专业特长和学科联络员作用,加强与本单位对口专业(如我院的预防医学系和附属医院)相关专家的纵向联系和交流。通过学科馆员走进院系、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提供完善的教学科研信息保障服务,及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信息的跟踪服务和沟通交流工作,将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学科化信息服务紧密结合,提高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和信息保障能力,深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层次和力度。同时密切和当地其他医学院校、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及相关专家的横向联系,及时获得有关的资讯和资料,为疫情的预防、控制和更深入的多元化服务做好信息准备,将深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延伸到科研实践中[3,6]。负责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科馆员要定期进行各自的工作进展汇报和信息交流分享,相互学习,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并在交流中不断开辟更多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11-12]。
3.5 加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在信息社会,网络畅通是图书馆提供各种及时有效、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基本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信息,为事件的防控进展及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相关信息通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文献传递,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信息服务不仅安全可靠,而且便捷有效。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的日常建设和维护,建立网络快速响应系统,遇有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随时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并完善网络功能,使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畅通无阻[3]。
3.6 加强馆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应急医学信息服务要求图书馆信息工作者具有超前敏锐的服务意识、主动热忱的工作态度、复合的学科背景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准确快速地捕捉、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这需要根据图书馆的工作目标,针对馆员个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地采取脱产学习与在职学习、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专家讲座与业务交流、走出去与请进来等多途径、多形式相结合的业务学习方式,为提高馆员的能力素质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医学信息工作者更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和经验积累,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在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按照应急预案,灵活有序地开展信息服务[5]。
4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还会不断出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图书馆要努力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积极的防控准备和措施,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做好应急医学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