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经济形势研判和宏观政策建议

2015-01-30马晓河

浙江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

马晓河

2015年经济形势研判和宏观政策建议

马晓河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19个季度出现趋势性回落。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7.4%,全年经济增长预计7.4%。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短期波动和长周期下行的相交织时期,如何判断当前和2015年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如何微调,这些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稳增长。要稳增长既存在着有利条件和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下行压力。从国内看,有利因素:一是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加大改革开放步伐,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强化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三是推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丝绸之路一路一带、推行京津冀一体化等,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潜力。四是为了稳增长,政府从2014年下半年推出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特别是批复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这些政策有可能为经济增长托底。

但是,影响稳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是:一是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从过去持续高增长转向中高位增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二是压缩“三公”消费后私人消费增长缓慢。压缩“三公”经费是正确的,但压出来的经费退出了消费领域,同时有一部分也退出了投资领域。三是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推行节能减排,会将经济运行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淘汰压缩一部分,即挤掉“坏”的GDP,但当好的、绿色“GDP”还不能及时填补由“坏”GDP留下的缺口,“去产能化”也使经济增长率也会出现下滑。四是为了应对影子银行及坏账增加,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出手监管信贷发放,实行“去杠杆化”政策。去“杠杆化”既带来了“钱荒”,也加快了房地产“去泡沫化”和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化”进程。“去产能化”和“去泡沫化”加剧了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幅的下滑,并将影响今后经济增长。

从国际看,外部环境开始分化,对我国宏观调控形成挑战。尽管大宗产品价格下降对我国近期进口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有利,但世界经济通缩终将直接抑制中国的外需增长。特别以下两方面对近期中国外需带来较大影响。第一,在需求方面,发达经济体的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动能不强,将使中国出口保持低速增长。欧债危机、政府财政高额赤字,导致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压缩公共需求,直接或间接抑制消费。在高失业率压力下,私人消费也不可能大幅度回升。公共需求收缩和私人消费不景气通过乘数效应影响中国出口,因为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

第二,在供给方面,世界供给市场上出现了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效应。从发达经济体看,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使得一些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高端产品出口形成挤压和挑战。再看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比中国还落后的一批中低收入国家正在向中国学习,利用本国土地、劳动力、环境资源和汇率等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同中国一样的工业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对中国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形成明显的挤出和替代效应。像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甚至拉丁美洲国家等,都在举办产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大量地生产服装、鞋帽、家电、家居、电子玩具等,在世界市场上同中国形成竞争关系。在外需增长不明显甚至出现下滑时,供给又被替代,这就导致中国的外部需求不可能出现高增长。

总之,2015年在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宏观政策作用下,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形势将向好,消费增长平缓,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

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还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在既有体制和政策条件下,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在微刺激政策作用下可能会回升,但消费增长却难以加快增长,因此需求结构难调整,产能过剩矛盾还将加剧。2010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增长率一直在下降,按年份看,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2011年17.1%,2012年14.3%,2013年13.1%;2014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增长率回落,在结构上主要与高档餐饮、高档烟酒、高端酒店、高端奢侈品、娱乐消费、汽车、房地产销售下降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居民消费倾向偏低有关。根据央行2014年第3季度对全国50个城市2万个城镇储蓄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和“更多投资”高达82%,只有18%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当前居民储蓄投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主要是由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网建设水平低造成的。

二是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依然较大。在实体经济层面,企业家对经济形势的感觉与宏观层面的观察有较大差别,这同企业目前遇到的发展难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有直接联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民企发展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成本费用上升,贷款难、贷款贵,上游企业资金拖欠严重,公共服务环境不佳等,停产企业增加,许多企业自主增长动力不强。

三是债务迅速增加和金融风险在上升。目前,我国政府债务已经超过30万亿元,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超常增长;企业负债率也在不断上升,已经从2001年48.9%上升到65%,负债额突破70万亿元;还有居民负债也超过15万亿元。我国社会总体负债水平(杠杆率)已经从2007年的140%上升到210%以上,社会总体债务额达到115万亿元以上,已经靠近国际经验风险高发窗口期250-280%。

四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在增加。当前房地产市场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双降”已经从三、四线城市蔓延到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在下降,开工量在减少、土地市场在降温,局部地区“去泡沫化”明显。如果房地产市场“去泡沫化”继续下去,必将引起居民财富缩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房地产企业破产,由此引发购房者、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链断裂,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大风险冲击。

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明确的回稳信号,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是稳增长。对此,今后的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做好加减法;货币政策应向真正的中性转化,保持信贷资金适度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应加快推进,为稳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结构调整既要搞好化解产能过剩,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宽松就是说在消费没有大的增长情况下要增加公共投资,这些公共投资应该用于经济增长中短板制约方面,特别用于制约城乡居民消费的公共设施方面。在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不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一些债券发行规模,用于保障住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重大水利设施、节能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投资建设。

宏观政策应该向私人消费方面倾斜。比如能不能利用财政存款,以转移支付形式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通过这种方式把资金导向私人消费领域。财政对低收入群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可带来消费的迅速增长,因为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高,适当提高财政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标准,有利于提高增加社会总消费。现在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城市的非正规就业居民和农民满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养老金补助每人每月补助55元、东部地区是27.5元,建议对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可以提高到200元、东部100元。每月补助55元养老保险,没法保证他们过上体面的养老生活,即使补助200元也达不到体面的标准。把钱补助给穷人,不仅能带动消费,而且还能稳定社会。

继续加大对企业和居民的减税减费力度。在营改增扩围基础上,可适当降低一些进口日用消费品的关税和消费税,让国人在国内买,把钱花在国内,拉动内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的行政性收费项目。2013年行政收费减少了30多项,降低20多项,能不能再继续减少,能否对小微企业暂时免征所得税?对于城乡居民个人来讲,能不能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3500元调到5000元,通过这个政策刺激消费?

实行真正的中性货币政策。要保持货币适度松紧,促进社会总供给的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在进行两次定向降低存准率、一次降息后,可以考虑继续动用普遍性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手段。各大金融机构向市场放贷应该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取消各种中介费,如服务费、担保费、信息费,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使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要选准重点领域、关键方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当前来讲,可优先和重点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体制、城乡二元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破除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的体制障碍,完善政府在宏观调控、加强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调整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国有企业向民间资本开放垄断行业,有序退出竞争性领域;加快改革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及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渐降低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特别要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经济健康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新消费ABC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