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职业教育差异性比较研究及思考
2015-01-30余红梅
余红梅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信号与工程系,武汉 430205)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性比较研究及思考
余红梅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信号与工程系,武汉430205)
摘要:为探索职业教育在我国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比较与分析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及考核与评价方式,提出了改变我国职业教育“洼地”地位、以校企联合招生形式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规范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建设、培养第三方考核机构使考教分离等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标准;差异性;比较
0引言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扩大迅速,截止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1],在不断摸索与发展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引进了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由于传统文化、培训制度与就业机制等的差异,我国红红火火的职业教育表象下出现了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急功近利的就业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1中德两国职业教育观念的差异性比较
1.1文化上的差异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观念、“官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人没有谁愿意把自己培养成技术工人的观念,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在一代代的传承中都致力于向专家学者或公务员的方向努力,他们看不起职业教育。当前,因飞速发展的工业、农业、信息产业等急需成千上万的高级技工,国家出台政策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但传统的习惯势力依旧顽固,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争读本科大学,即使毕业找不到工作,也不愿踏进职业院校学一门技术、当一名技术工人,所以我国职业院校一直都只是高考失败者的选择。正因如此,我国职业院校里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很多,选择职业教育,基本上是迫于高考失败的无奈,他们把学校当职业中介所看待,并不认为在这里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寻求到某种价值上的追求或某种意义。
但在德国,在大众的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主动的要求,与其他教育是平等的。德国传统文化充分尊重个人选择,这种传统所形成的普通德国人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坚定了德国青年选择职业教育的决心和勇气,根据权威组织统计,在德国有60%~80%的适龄青年在中学教育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只有约20%的人上大学[2]。德国学生在职业院校并不只是学会一种谋生手段或者说是找一个工作,更重要的是学会某种技能,而这种技能赋予他人生一种很重要的意义。
1.2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社会普遍瞧不起职业教育,许多用人单位常以学历、文凭、名校等作为聘用人才的标准,比如发电厂集控室操作员、检修工,要求必须是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某信访局招录4名接待员,报名者近万人,最后录用的全是名牌大学硕士生,畸形的高学历消费存在于各行各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参与竞聘时,往往连竞聘工作岗位的“入门证”都难以取得,比如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村官招考就不准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很显然,不公平的社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民众的选择,导致中国职业教育成为弱势群体无奈的选择,决定了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洼地”的局面[3]。
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德国社会则整体上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因为这种思想的主导使德国民众认为产品的制造与民族的强大息息相关,进而把职业教育同国家的强大联系起来,认为是关系国家前途的大事,因此,德国社会各行各业对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一样认可,他们甚至愿意提供更多的岗位和资金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德国人普遍认为,学历与文凭仅仅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对于社会贡献程度的大小才是衡量各类人才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敬仰的是那些对企业或部门的生存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4]。很显然,德国社会的务实求是特性使得他们十分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也使得民众认为职业教育是人的一生中非常自然的教育,这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十分发达的局面。
1.3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观念里的差不多主义和 “水墨画式”的模糊思维方法[5],使得中国人不习惯于按某种标准做事或作业。因此,中国人一方面没有谁愿意把自己培养成工人,即便是要无奈成为工人,也不认为需要进校培养。正因为如此,当某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电话通知录取一个高考分数不到300分的孩子时,那孩子一家都拒绝了,他们甚至气呼呼地说孩子的父亲就是开拖拉机的,学汽车修理还用上学吗!这个孩子的一家代表中国家长说出了两个观念:一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去当一名工人,二是即便要当一名工人,也不必去学校,可直接去父亲或师傅那里参与干活,无需进行标准化的专业学习。学汽车修理如此,中国的泥瓦匠、木匠等许多传统的职业领域,更是没有几人经历过学校培训,也没有哪个学校或机构开这些培训课程。
德国人骨子里的谨慎严谨使得他们十分注重标准化,这种标准主义文化思想决定了德国各行各业技工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他们认为标准就是法律,任何生产活动都是先立标准,然后才开始生产制造。在德国,任何职业,哪怕是做烟囱的、铺地砖的都必须按相关标准来进行严格的培训。德国某职业培训学校开设的培训项目就有国内学校闻所未闻的项目,如培训做烟囱的、培训铺地砖的、培训木工活计的、培训修筑铁路的等等,培训学习过程中,学生老师按照规定着标准工装裤、劳保鞋,教学场地干净、工具材料齐整,时时处处彰显着标准主义文化渗透后的习惯。正因如此,德国社会拥有无所不及的职业教育,成功地为闻名世界的“德国制造”品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这也应该是德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2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差异性比较
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分类简洁明了,大体可以归纳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初中教育之后,包括中职、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等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处于高中阶段教育之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一元制模式,即完全由学校承担培养任务,教育成本主要由学生家长、学校和国家共同承担,企业只是单纯的用人方和受益方。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相对来说划分比较细、比较复杂,各州还不尽相同,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双元制模式,即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参照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相似的主要有两大类:
(1)技术(职业)学院,学制两年,招收与某企业签订有培训合同的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历者,按照双元制模式培养较高层次的实用技术人才;
(2)专科高等学校,学制四年,包括2个实习学期,招收具有至少3个月企业实践经历的文理高中毕业生。
双元制培训的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也可以申请进专科高等学校[6]。德国各种职业教育模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针对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十分强调实践教育。
德国经济界和工商管理界把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称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的职业人才”,其职业教育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7]。中国职业教育通过这些年的借鉴与改革,其教育目标本质与德国是相同的,即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同的是,在德国,职业教育有企业的广泛参与,多数大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师资,没有能力独自按照培训章程提供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会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这些方式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而在企业完成实践教育,其充分的职业训练是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完成的。而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都只能在学校完成,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近些年有些职业院校努力实现的企业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通常只能挂“眼科”,因为企业没有参与热情。因此,中国的职业教育要达到目标就比德国困难得多,因为象牙塔式的教育脱离了实际生产,充分的职业训练无法保证,更谈不上职业经验的积累、工作情感的体验等教育。
3中德职业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差异性比较
中国这些年各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改革力度很大,对于学生技能训练也越来越重视,很多专业课程借鉴德国行动导向课程理念,实施了“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即“做中学”,设计相当好,但却难以实施与推广,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经费不足使实践设备无法满足完整工作流程,所以到了学生动手操作阶段,只能局部训练或演练,甚至往往只能“挂眼科”;二是有训练内容却没有企业参与制定的训练标准,所以往往只是试试、知道是怎么回事而已,缺少真实的训练过程,无法让学生获取工作过程中的一切体验;三是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又不产生经济效益,训练流于形式。譬如我们一些铁路职业学院,请来现场企业帮我们修筑好了整条铁路,放上了机车或车辆,学生可以看,但无法实现动手操作。
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在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的,生产劳动之前,老师就在培训现场结合实物布置任务,讲授安全知识、任务内容、使用的工具、操作过程、标准与结果,然后进行操作示范,随后学生小组自行实施,老师监督和指导,最后进行结果检查,看是否符合标准,这个检查环节非常严格,依照的是企业或行业出台的标准,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必须重新开始。这个教学实施过程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重要的是实施过程中一直有个叫“标准”的东西在约束着整个行动过程;另外,德国的教育经费充足,实训设备的数量和质量都能保证学生充分地完成实践学习。在德国,职业培训学校都有按照专业技能需求所设置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按能力级别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然后依时间顺序进行实践训练,最后则要完成一个实际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比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最后要修筑一段马路(包括地下管道)来结业,铁道工程专业则要铺一段铁路来结业,其标准与企业实际一致。
4中德两国职业教育考核与评价的差异性比较
在中国,学生的结业考核完全由学校、甚至某一位老师来执行,即学校培训学校考核,完全是单方行为,缺少监管;另外,中国职业教育还缺少严格的考试标准与执行标准,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许多企业急需大量技术工人,于是在招聘用人上急功近利,结果是无论学习成绩多么差的学生都被急需用人的单位招录就业了,学校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就业率也就半推半就,学生结业考核形同虚设,其恶性影响是许多的学生被动学习,甚至不学习,造成了当下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低效或无效状况普遍存在,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与消极作用。
德国的职业教育考试包含了学习期间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上包含了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由专门的行业考试委员会主持,考试委员会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如工商会及类似单位负责成立,成员有企业雇主和雇员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德国通过《考试条例》、《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条例来规范职业教育考试,包括考试内容、范围和达标标准等。学生的考核结果不是学校、也不是某一位老师能决定的,而是第三方机构裁决的,保证了职业教育评价的公平公正,其结果则严格与企业用人决策挂钩,考核不通过,企业会取消与学生签订的用工合同,这迫使学生能够在平时自觉自律地认真学习,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5中国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改变中国职业教育观;其次要通过明确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作用与职责,推行各种可行的适应区域经发展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最后要从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5.1改变我国职业教育“洼地”地位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先强调:“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各级政府或教育机构可充分利用中央政府这个政策导向,通过赋予职业教育毕业生与其它高校毕业生相同的机会,使职业教育毕业生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没有前途的定位认识。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在宣传上,除了歌颂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专家、公务员等,也要努力宣扬各个行业里的一些能工巧匠,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2)监督用人单位,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选择用工时尽可能取消设置高学历、高文凭等不切实际的门槛,而是根据岗位需求,对职业院校毕业生一视同仁;
(3)在工资待遇上,既要重视专家学者和公务员们,也要重视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们。通过这些措施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而改变我国职业教育“洼地”地位,为广大年轻人创造更多的通向成功或成才的机会。
5.2以校企联合招生形式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校企联合招生形式推进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教育模式。以铁路和轨道交通行业为例,学校可以在招生前对各个铁路局、地铁集团、工程局等用人企业进行下一年度的人才需求调研,根据需求,确定招生专业类别和人数,然后联合企业共同招生,符合条件的一方面要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另一方面获得入校学习的资格,以企业“订单班”的形式进行培养,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学专家要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进行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进行对接、考核标准与用人标准进行对接,并实现理论学习由学校承担、实践训练由企业承担的共同培养模式。很显然,利用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员工培训需求等因素,校企联合招生可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热情,合作培养可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实训设备不足而影响充分的职业技能训练等问题。
5.3规范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建设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基本上是授课教师自行编制、学校自行审核便执行的,其实这是欠规范的,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必须由国家认证的行业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这一类的专门机构把关,政府部门在引导或牵头建设各个行业指导委员会后,更要明确其责任,并确保其成员由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共同组成,使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各个行指委每隔一段时间要深入行业企业,考查设备、工艺、技术及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再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及时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与更新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标准、操作技能训练标准、考核与评价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各职业学校再根据行指委的这些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从而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5.4培养第三方考核机构,使考教分离
借鉴德国的考试方式,鼓励或用政策要求各级政府联合一批大型企业培养考试委员会这一类的机构,形成第三方考核,使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由考试委员会确定考试范围与达标标准,并要求企业的用人决策严格与考试委员会的考核结果挂钩,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原则,也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在这样的考核背景下,一方面能自觉约束学生好好学习,另一方面也能约束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们严格按照企业标准来训练学生,既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也有利于减轻用人企业后续的培训压力,既可大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还能让企业收获参与职业教育的隐性利益,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4]陈维忠.中德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影响的比较性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0,(8):3-4.
[3]李清.职教怎能成为贫困生的代名词[J].教育与职业,2013,(22):96.
[5]齐爱平,崔晓静.试析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13-15.
[6]冯东.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脉络剖析[J].文教资料, 2007,(28):60-61.
[7]孟华峰.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8-129.
Comparative Studying and Thinking on Differenc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Germany
YU Hong-mei
(Department of Railway Signal and Engineering,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Wuhan 430205 ,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our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comparingandanalyzing the Chinese and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which include Changing our occupation education“depression”status, with the enterprise joint enrollment form to promote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specify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construction and bring up the third party assessment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etc.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vocational standard;difference;comparison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6卷第1期,2015年3月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Vol.16 No.1,Mar.2015
作者简介:丁倩(1983-),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E-mail:noral2006@163.com。
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交教研1402-3)
收稿日期:2015-02-05
文章编号:1671-234X(2015)01-0062-05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
doi:10.3969/j.issn.1671-234X.2015.0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