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实主义创作图式取向及形式语言
2015-01-30张曦
张 曦
(宁波画院,浙江 宁波 315001)
论现实主义创作图式取向及形式语言
张 曦
(宁波画院,浙江 宁波 315001)
从《跨海》系列的六幅作品到《跨越》系列,都是有感于宁波的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将其付诸于宽广辽阔的大场景式画面上。作品在形式美感的追求上不断求精求变,在图式和形式语言获得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在题材内容与表现技法上也获得了较好的统一。这里所谓的形式美,是通过直线、横线、放射线、交叉形块、透视等方式对画面物象、空间进行分割、组合,用线条构成的一种块面空间为形式的秩序美。
现实主义;艺术真实;形式美感;图式取向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公元十九世纪产生于欧洲,与浪漫主义同称为文学艺术史上两大主要流派。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自然和社会,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由于政治及社会具体情境的因素,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中一直占据着主流的位置,并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20世纪初期,一些美术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将一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精神灌输到创作中来。而解放区美术和国统区的左翼美术则在针砭时弊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艺术为社会、为人生、为人民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吸取了“五四”时期以“写实”为基础的中西绘画的融合性实验、抗战时期的“延安美术模式”和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的“苏联模式”的诸种要素,又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和与之对应的作为具体创作实践的“三结合”组织原则。然而,在“时代精神”的口号下,现实主义美术的创作面貌逐渐呈现出相对固定的形态,许多带有学院规范色彩的主题性创作方法在成为“大一统”的创作原则后逐步发展出一套模式化绘画语言,这种现象体现在各级各类美展中,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撞车与雷同时有发生,审美趣味和创作图式的单一化,成为美术创作领域的一大诟病,也让人深思如何在实践中拓展现实主义题材的形式美感。
经过笔者自身多年的创作实践与思考中,认为,在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追求形式美感,即以主题性题材为主旨并把写意性的线条、色彩、笔触、肌理和色调等处理融入有意设计、推敲和安排而成的画面构成中,通过富有视觉张力的施工建筑主体物和广阔视野场面,形成极具宏大与壮美并存的画面视觉效果。这也是笔者在绘画创作上的追求目标和特色所在。因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忠实于客观世界的物象,但艺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主义创作更是如此。深入生活,获得鲜活的艺术形象,加以内心的锤炼,进而用画笔形成艺术真实。
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更需要深入生活并体验生活。为完成《跨海》系列,笔者曾多次深入到工地,亲身去体会现场的壮丽劳动场景,现场速写、写生,并多角度地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还翻阅了大量资料,深入了解施工情况及工程进度。刚开始创作构思时,觉得仅有收集和整理的照片无法到达自己想要的画面视觉,于是不断反复前往工地实地感受,挖掘和发现现场工地中各种形式美感,深入感受和体验想象中的效果。之后,才开始进行创作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大量技巧的实验—— 使自己能够得心应手的掌握各种材质及技巧的运用,并思考想要达到的效果,尝试采用何种材质和技巧,以及构思如何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绘画材料与技巧的运用是为画面的效果服务的,处理好自己的表现风格与物质规律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油画创作的品质是取决于画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不过技巧的提高却往往在于画家的反复实践。
不过,如何理解和平衡现实视觉中的真实和艺术中的真实的关系才是获得成熟的创作作品的重要保证。“记录”式的建桥场景显然不是笔者的追求,因为画作不是照片,是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就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如果按建筑的客观现实来看,画面上的处理是错误的,但画家的主观灵活处理却使现实上的错误处理一跃而成为艺术上的成功。这给笔者很大的启发。
在《跨海NO.1》中将原本在陆地上的钢筋网笼同海上桥墩组合,重新“臆造”一个跨海大桥的建设场景。为此特意把海平线压低在画面底部,以突出钢筋网笼架的庞大。《跨海》系列在客观存在的现场与组织空间的表现上,呈现出有异于写实传统的客观“再现”结构和特质,在“空间”和物象的处理上已有了新的突破,对“照片式”再现所谓“符合客观事实”的淡化和对艺术本体精神理想的理解和张扬,以及表现技巧上各种媒介和肌理的运用,使得画面气势宏大而壮美。
从《跨海》六幅系列作品到《跨越》下来,每一件作品画面效果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业界的认可,逐渐形成了笔者在这类题材创作的图式取向和形式语言。这种所谓的图式取向和形式语言其实是笔者探索的绘画形式符合了自己内心对那种崇高和壮美意识追求,并通过真情表达体现出来,形成了题材内容与形式完美合一的表达方式。其实在笔者看来,程式化就是一种图式与表达语言,但笔者的图式取向和形式语言并非程式化,而是对画面形式美的追求。绘画的形式美,来源于对绘画元素中的形、色、虚实、节奏、韵律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西方重要的美学家亚里斯多德、苏珊.朗格、康定斯基、阿恩海姆等就曾对艺术的秩序感、韵律感、节奏感等提出过重要的论断,并将这些作为艺术美学的重要元素,甚至做一些类似于几何学的分析研究。为了追求这种形式美,笔者是尊重绘画的形式美学规律的,尤其是画面运用的形式语言不是越熟练越好,而是要具有陌生化的效果。综而述之,笔者的创作图式取向和形式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画面构图
《跨海》系列作品中的构图都在追求开阔大气的画面气象。《跨海NO1》在海平面(视平线)及地平线压低,将前景中最近的建筑钢筋笼前置特写,以中心焦点为中心用不同的横线、竖线和交叉线作气势庞大的放射状处理,在建筑钢筋笼边缘处出其不意地虚化处理,尤其是近景靠近画面两侧的部分则体现“开”的效果,这种大开大合的效果,遵从艺术真实性的观念,让画面的“画眼”更加突出,把画面要表达的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当然,画面的场景也有从现实中取材原样,有意识地用广角方式夸大透视习惯,同时把地平线压低并虚化处理,让近景的地面简化虚处理,使地面延伸的部分逐渐与海水相融,有意突出主体物象,这在《跨海NO.4》中尤为明显。从构图上看,笔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为了跨海大桥建造的规模及气势等形象,笔者采用了占据画面大面积的空间来处理主体物,省略了人声鼎沸的劳动场景,尽量将主体物象的比例放到最大限度,集中精力描绘的是一个大型工程的场面局部特写,烘托出工程的浩大以及工程场景的气势。
其次是画面的质感和色彩
笔者特别注意利用不同颜料厚薄的叠加,通过不同的肌理塑造,画出画面的真实效果,几乎所有作品,采用大排刷制造大色块虚化处理的同时,用不同的厚薄的小笔触,造就出画面不同需要的重量感和延伸感,通过不同次数的薄涂,呈现不同色彩变化,让有些部分的色彩变得丰富、层次多变,有些部分则在厚的色块上细心收拾,不经意地摆上几笔,偶尔让稀释的颜料刷上后任其流淌,制造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或在没干的颜料上再涂上一层颜料,产生模糊的效果,这种有立体感的厚薄处理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而有形。这种手法在《跨海NO.6》有所运用;而参加第四届中国青年美展的《跨越》则一改《跨海》系列作品中的常态,把原来天空运用细笔厚重且色彩变化丰富的小笔触改为大排笔挥洒,让饱满、松动而稀释的颜料任意流淌,甚至故意覆盖模糊了主体物——钢构吊架的前景部分,制造虚实效果,让画面更加生动而不呆板。
在绘画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色彩。不管是《跨海》系列作品还是《跨越》,笔者都重视主观色彩处理在画面中的效果,总是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始终遵循自己的主张,并不完全照搬现实场景的光色关系,而是有意按自己处理画面需要来安排色彩,通过明度、冷暖等关系来塑造物象,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提升色彩的视觉美感。
最后是空间关系
空间是绘画艺术在二维画面产生的视觉纵深度,画面的空间并非现实存在的空间,而是对现实空间的摹仿,是画家创造出的虚幻空间,是人在视觉情感中所产生的距离空间。不管是《跨海》系列作品,还是《跨越》,笔者在画面上的图式取向和形式语言基本沿用了笔者擅长的主观布局画面空间,通过开合关系制造开阔与宏大的画面气象,让主体物象出现在需要出现的黄金分割点和线上,用直线、横线和放射性分割空间,体现所要表现的主体物象的“精神品格”和“力量”气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作认识上,现实主义油画的形式美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外在图像的表面,画面图像的造型方式如果只有外在的雕琢而没有思想的深度,这样的画作与机器刻印的花纹没有任何区别。作为现实主义油画创作者,我们要具有发现现实中形式美感的眼睛,以及描绘这种美感的能力,挖掘看似平常的现实生活中物像视觉的独特魅力并通过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来把握画面的形式美感。创作实践中,现实主义题材的绘画创作需要用心体察艺术之造化、用心感悟社会生活、用心探索画面的形式美,以心的真诚,实现艺术创作与客观现实在真实性的完美统一。回顾从《跨海》系列到《跨越》的创作,笔者真正认识到了绘画创作只有根据自身对艺术的追求和理解,逐渐寻找适合自身需要的绘画形式与创作原则,抱着真诚的创作心态,与生活保持真正密切的联系和新鲜感,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才能创作出好的无愧于人生和时代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黄素华】
On the Schema Orientation and the Formal Language of Realistic Creation
ZHANG Xi
(Ningbo Art Academy, Ningbo, Zhejiang 315001, China)
The achievement of Ningbo’s social development gave a great inspiration to the creation of works,and it was later put into the widefield pictures.The works ,pursuing better forms of beauty, not only obtain the unique visual effects of schema and the formal language,but also obtain a better unity in the theme content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s.The so-called form of beauty is the form of block space with lines.
realism; artistic reality; form of beauty; schema orientation
J223
A
1671-9565(2015)04-047-03
2015-11-22
张曦(1968-),男,浙江宁波人,宁波画院三级美术师,主要从事油画创作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