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朋友圈“精准”吸“纸粉”
——浅谈“融”时代《天中晚报》读者群定位
2015-01-30刘鹏
□刘鹏
(天中晚报,河南驻马店463000)
互联网+朋友圈“精准”吸“纸粉”
——浅谈“融”时代《天中晚报》读者群定位
□刘鹏
(天中晚报,河南驻马店463000)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广告收入和报纸发行量呈断崖式下降趋势,全球报业都在疑虑中徘徊探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不发达地区的地市级晚报,河南省驻马店的《天中晚报》却显示顽强的生命力。2014年10月20日,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对《天中晚报》的“天中英烈”系列报道作出批示:“报道贴切适当、社会认可度高,效果好,宣传工作就要恰到好处、润物细无声的起到引领作用。”一位省委常委对地市报的一个系列报道进行批示,这在河南地市报界是绝无仅有的。2015年1月7日,先后5次获得“河南省十佳报纸”称号的《天中晚报》,因在2014年度河南省报纸编校质量抽查中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再次受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通报表彰。2015年,《天中晚报》发行量同比增长10%,单日发行量突破15万份。2014年广告收入同比上升。
《天中晚报》何以能在纸媒唱衰的“融”时代“逆袭”发展,表现出强有力的“吸粉”能力呢?关键在于,天中晚报编委会在做好媒体融合的基础上,以“互联网+”的思维,准确定位读者群,聚拢和培育不同“爱好圈”,“投读者所好”务实服务,打造读者交流平台,从而实现纸媒提升吸引力、增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依托周刊,培育“朋友圈”,扩大“纸粉团”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如何更加更精准定位纸媒读者群,从而留住读者?天中晚报编委会通过对报纸改版,强化本土新闻,适当压缩国际国内新闻,不遗余力地拓展新闻的深度、宽度和广度,并对读者群进行细化、分类,以周刊为阵地,把读者“小群体”、“朋友圈”集纳吸收起来,“投其所好”,营造读者精神家园,增强纸媒对读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纸媒“粉丝团”。
“老”“少”周刊,稳中提升“铁杆纸粉”——这里的“老”指的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读者,特别是退休干部职工。“少”是指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也就是天中晚报小记者。近年来,老年读者和小记者一直是《天中晚报》的固定读者群,其中很多人是晚报的“铁杆粉丝”。围绕一老一少,天中晚报社量身打造两个周刊,确保纸媒的“传统粉丝”不流失并逐年增加。这两个周刊分别是《天下文摘》和《成长周刊》。
《天下文摘》每周一出版,每期16版。已经出版近440期。这份周刊以其“集百家精华、内容丰富、实用便捷、信息量大、权威性强”等特点,深受读者特别是老年读者的喜爱。创办初期,《天下文摘》是作为《天中晚报》正报的一种补充和延伸。随着社会发展,其读者群体逐渐明朗和清晰。2013年的读者调查中,70%的读者集中在中老年读者。根据这一情况,天中晚报编委会于2014年、2015年两次对《天下文摘》内容设置、版式规范等进行调整。增加了为老年读者所需要和喜爱的保健养生、隔代教育、新科技等,内容涵盖“新闻内幕、国际风云、社会风情、长寿秘诀、历史真相、旧事珍闻、军事传奇”等。为了便于老年读者阅读,报纸整体风格做到庄重大方,疏朗有致,对标题、内文字号适当放大。调整后的《天下文摘》获得老年读者一致好评,传阅率大大提升。目前已成为河南省报界一份声名远播的周刊。
《成长周刊》每周一期,每期8个版。天中晚报社开展小记者招聘活动已有数年,但成效一直不理想。2013年开始,报社专门成立“小记者部”,出版只为小记者服务的《成长周刊》,刊发小记者重要活动、家长课堂、小记者优秀作文、小记者艺术作品等;报道校园新闻、行业动态,名师风采等。《成长周刊》的出版让天中晚报小记者数量成倍增长。不仅带来了报纸发行量的提高,还给报社每年带来80万元的广告收入。
“私人订制”爱好圈,凝聚“纸粉团”——新媒体的迅猛崛起,除了其本身固有的快捷、方便特点之外,受众可参与性高也是其重要原因。如何增强纸媒读者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天中晚报》主动适应读者多元化追求的趋势,通过爱好圈把报纸和读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出版《爱好圈周刊》,培育新的“纸粉团”。把读者分类更精细化,针对有不同爱好和兴趣的受众,天中晚报把《爱好圈周刊》的内容分为驴友圈、健身圈、藏友圈、票友圈等近20个爱好圈。指定专门记者负责不同的爱好圈并成为圈中一员,与新媒体结合开展线上线下各种活动,让圈子里的人们获得最权威的信息、最及时的动态新闻、最耐读的爱好者的故事、最贴近的服务资讯。让圈子里的人找到自己的角色,找到知音,找到“归属感”,从而增强纸媒吸引力,形成一个个交流、分享的“朋友圈”。可以说,《爱好圈周刊》凝聚了天中晚报人的智慧结晶,更是全国报业的首创,也是《天中晚报》不断超越自己,服务读者,贴近市民生活的重要举措之一。
出版《望河楼》文化周刊,聚集“文化圈”。驻马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拥有“中国梁祝之乡”等6个全国文化之乡,拥有量在全国省辖市里最多。特有的文化让驻马店的文化爱好者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大量文化研究团体和文化爱好者。针对这类群体,《望河楼》文化周刊推出“厚重天中”、“天中记忆”等栏目,刊发文化研究成果,让读者了解有关本土的旧事、旧闻、名人、名士,掌握本地的风俗、文化沿革,探寻本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历史遗址等。让厚重的天中文化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的“心灵家园”。
深度融合,叠加“朋友圈”,增加“纸粉团”
《天中晚报》的新媒体发展在河南省地市报中一直处于第一方阵。2013年《天中晚报》全媒体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各种新媒体的技术和手段基本掌握和运用。截至2014年底,《天中晚报》已经开通官方微博3个、微信公众号2个,网站2个,官方微博粉丝总量已超过10万。2015年3月,由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权威发布的首期河南省报纸媒体公众号影响力指数报告,天中晚报微信公众号位居全省第二。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给纸媒带来的仅仅是挑战和冲击吗?发展新媒体能否“反哺”纸媒,促进纸媒读者群扩大呢?天中晚报编委会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建“天中公益联盟”,“爱心圈”里吸“纸粉”——打造“爱心圈”,寻找共同点。在发展新媒体之际,天中晚报编委会不断尝试寻找新媒体的粉丝与报纸读者“叠加区”,通过融合把一部分新媒体粉丝吸纳为报纸读者。新媒体部建“天中公益联盟”平台和“天中公益联盟网站”,同时每周推出一个“公益联盟”报纸专版,将社会公益组织、爱心市民汇集一起,形成“爱心圈”。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暖人心、接地气的公益活动,利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集各方之力,汇集点滴之温情,形成爱心公益群体。目前,聚集在晚报名下的社会公益群体已有近20个,爱心公益人士、志愿者万余人。据统计,在2015年的报纸征订中,“爱心圈”内人士成为天中晚报读者的占30%左右,成为报纸发行新的增长点。
成立“双V记者团”,互联网+“纸粉”——“双V记者团”增加新订户。充分发挥纸媒的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通过“双V记者团”,力争把一批“自媒体”者变成报纸的“粉丝”。“双V”指微博、微信,又寓意胜利,“双V记者”是集新闻报料人、采写于一体和本报记者一起进行新闻采写及互动的“市民记者”。配合“双V记者团”,《天中晚报》每周出版2期“V报”。“双V记者”发现或采写的新闻,根据不同情况在《天中晚报》“V报”版或者天中晚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开设的“双V记者团”栏目上刊登。“双V记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只要被采用或所写稿件刊发,报社按新闻价值大小,实行等级计酬。2014年底,天中晚报社开始招聘“双V记者”,短短一个月便招聘2000余人,其中80%的“双V记者”既是晚报新媒体的粉丝,也是《天中晚报》的新订户。
(本栏编辑:朱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