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杂志研究综述*
2015-01-30□文│叶璐
□文│叶 璐
《玲珑》杂志由出版人林泽苍[1]在上海创办,三和公司于1931年发行,以周刊形式连续出版,到1937年共计发行298期。其最初全称为《玲珑图画杂志》,1933年改名为《玲珑妇女图画杂志》,1936年再改为《玲珑妇女杂志》,一般则简称为《玲珑》。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期刊《妇女杂志》在1931年停刊,同年《玲珑》创刊并连续出版7年,发行时间和影响力都优于同类,是民国期刊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个案。该杂志以“提倡社会高尚娱乐,增进妇女优美生活”为办刊宗旨,多以社会名媛或女学生的照片为封面,早期内容主要关注摩登女性生活、女性婚恋心理、常识、衣饰美容、育婴、电影资讯等,后期因时局紧张,杂志中的新闻时评、域外见闻、呼吁团结抗战等内容渐有增加。《玲珑》杂志忠实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生活的原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以女性视角去关注客观世界的窗口,与传统的男性视角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将所收集到的225期《玲珑》杂志电子化并上传网络,成为《玲珑》研究的主要文本对象。除此之外,上海图书馆馆藏《玲珑》第1卷至第5卷的188期,以及黄晓艳编著的《往昔玲珑》[2]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补充资料。2000年以来,以《玲珑》杂志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约有30余篇,其中亦有博士、硕士论文。在这些研究中,吉林大学何楠的博士论文《〈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3]对《玲珑》杂志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作者首先对《玲珑》杂志的前期研究作了总结,[4]介绍了《玲珑》杂志创办的背景、杂志的编务和经营情况;接下来讨论了《玲珑》中所反映的民国女性婚恋、家庭、健康、职场生活,还特别强调了女性自杀的社会问题。该论文细致和全面地分析了《玲珑》杂志刊载的各类内容,提出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研究框架。山东大学师文静[5]、上海社会科学院沈琼[6]、曲阜师范大学周景芝[7]的硕士论文也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个研究路径。
一、关于《玲珑》女性形象建构研究
在前期研究成果中,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聚焦于《玲珑》杂志对于女性形象建构这一问题上,总结归纳出了“摩登女性”“完美女性”等新女性形象。
1.新女性形象的类型归纳研究
较早讨论《玲珑》杂志女性形象建构的文章有2000年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李克强的《〈玲珑〉杂志建构的摩登女性形象》[8]一文,作者首先借鉴了李欧梵先生所提到的“公共空间”的概念[9],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上层摩登女性需要一个发出自我声音的公共空间(但这个“公共空间”有别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作者在文中提到:“《玲珑》透过文章与图片,展现了一幅幅全新的摩登女性形象——她不再守于闺阁,而是在杂志上建立了她的公共空间,让公众阅读。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有别于传统妇女的摩登女性,有着穿高跟鞋及卷发这种异国情调,而学生装及运动装则更是全新的形象,上海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藉由这些摩登女性形象得到拓展。”李克强认为《玲珑》杂志所塑造的摩登女性形象不仅要追求外在美丽还要讲求内在修养,因而摩登女性形象包含女学生、女运动员、女职员以及贤妻良母。
姜卫玲的《〈玲珑〉杂志新女性形象的建构》[10]、贾海燕的《20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对女性摩登身体的建构——以〈良友〉和〈玲珑〉为中心的考察》[11]、龙佳的《〈玲珑〉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12]都强调了这一时期大众传媒对“现代女性”或“新女性”的类似定位。
而台湾学者孔令芝的论著《从〈玲珑〉杂志看1930年代上海现代女性形象的塑造》[13]中也讨论了《玲珑》杂志欲形塑的现代女性形象;研究者同样对杂志本体作了介绍,然后切入到女性形象问题的研究上。论著中强调《玲珑》所呈现的不只是现代女性外形塑造,还包括现代女性内心世界的营造,并试图分析杂志塑造的现代女性形象对现实社会中女性的影响。学者通过“时尚风情”“性爱、婚姻与家庭”和“宜室宜家”三大主题来论述主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女性杂志的内容是否受到社会的刻板印象的影响”“现代女性形象是女性自己的理想还是社会的期望”“相似于30年代《玲珑》杂志的商业化杂志在当下重现是此类杂志的重生还是承继”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化研究《玲珑》杂志具有启发作用。
2.新女性形象的范例研究
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玲珑》对“现代女性”的定位不仅靠言语描述,还分别以当时社会中的体育女健将和中外女影星作为范例。刘晓华[14]强调《玲珑》杂志通过刊登言论、照片、电影明星的新闻等形式,努力构想一个“现代完美女性”形象。她是既具时尚元素又透着普通特质的女性,既有光鲜的外在形象,又不乏丰富的内在素养。通过对女性不完美的行为予以批判,利用名人效应为现代完美女性构形。柳迪善则谈到《玲珑》用“好莱坞女明星改造中国传统的女性审美观,远离中国传统的娴静、贤淑的女性形象,逐步向西方运动健美型女性形象靠拢。好莱坞女明星亦真亦幻的成功形象对尚在徘徊中的中国女性的解放和自立无疑构成一股强烈的召唤与鼓励力量,同时,也是中国女性想象性胜利前景的提前搬演。但是,杂志编辑在编辑好莱坞女性婚姻时不露声色地为女性与婚姻的关系做了肯定的注脚,强调了女性走进婚姻生活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并提出了对待婚姻生活的应有态度”。[15]
张丽莎所作的《〈玲珑〉杂志〈幕味〉电影周刊研究》[16]从电影发展与电影杂志之间的正比关系角度切入,分析了《玲珑》杂志的电影周刊《幕味》。在文章中,除了介绍《幕味》周刊创办的背景、主要内容,也提到了电影女明星影响着现代女性的观念,同时在对女星的报道中隐含着男权思想。
3.新女性形象的形体美研究
叶青青在《西式话语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以〈玲珑〉杂志译介“健美”为例》[17]一文中指出,“健美”作为一种新的都市时尚和现代审美观念被中国的读者接受和认同后,通过“健美”而获得的强健体魄和自然健康的美成为“时代新女性”的象征。这种新女性形象成为“摩登女郎”的对立面,被体育和健美滋养的爱国、纯洁、道德的妇女成了堕落的欢场人物的视觉对照。然而健美的流行与有伤风化的指责,成为都市女性在接受这一西方现代观念时面临的两难境地。同样强调《玲珑》杂志热衷于女性体育活动报道,推广新女性审美观的文章还有卢珊的《〈玲珑〉杂志中的近代体育文化传播》。
《玲珑》杂志中刊载大量图片(主要是照片),忠实还原着时代风貌。张勒勒的《〈玲珑〉时光流转中的老上海时尚志》[18],张竞琼、曹彦菊的《〈玲珑〉杂志在中西服饰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探讨》[19],薛宁的《海派女装纹样研究(1927-1937)——以〈良友〉、〈玲珑〉等画报图像为中心的考察》[20],曹彦菊的《西潮东渐 洋装渐起——〈玲珑〉杂志中西服饰文化的传播者》[21],沈雷、童夏青的《浅谈〈玲珑〉杂志中的旗袍形象》[22]等文章分别从时尚、消费文化、服装设计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时尚消费文化与当时新女性外在形象建构的关系。
二、关于《玲珑》男性形象塑造研究
《玲珑》是一本女性杂志,主要编辑人陈珍玲和重要撰稿人均为女性,因而对客观世界的重构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在以女性视角重构这个世界的同时,《玲珑》也在重塑着男性形象。学者贾海燕特别关注了这个问题,在她的《〈玲珑〉女性话语狂欢中的男性形象建构》[23]一文中论述了《玲珑》杂志在建构摩登女性形象之外同时建构了一个负面男性形象(将男性描述为野兽、伪君子、色情狂),并加以讨伐。研究者阐释了“女性话语表达的压迫/反抗逻辑,并提出了女性话语狂欢背后的现实困境:即在商业资本与传播媒体的合理共谋下,摩登女性沦为消费的工具和对象,《玲珑》以男性为敌人的单一对抗思维和性别宰制的抗争路径恰恰掩盖了女性所面对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状况”。与此同时,《玲珑》也描述了女性对男性群体鄙视而对男性个体憧憬的矛盾心态。
《玲珑》杂志中对男性负面性描述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女性面临着双重压迫,正如《玲珑》杂志1936年228期中谈到:“妇女运动的中心思想是谋妇女解放。从理论上讲起来,自然是铲除反动势力,要求男女平等,改革男性中心的畸形社会;但在实际的步骤上仅有不同的见解。有些人以为现时封建余孽作祟,女权运动者必提倡新思想,肃清封建妖孽;有些人以为赤白帝国主义蹂躏中国,使我中华有亡国灭种之祸,非努力于救亡运动,任何种妇运工作在眼前都谈不到。”[24]这一时期,女性对于男性的不满已经不仅局限于性别压迫,还对由男性能否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高度怀疑。以男性形象塑造为研究角度是在研究《玲珑》女性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向纵深化发展,颇有新意。
三、研究展望
《玲珑》杂志以刊载女性生活话题为主,但并未忽略各种时事问题,这与当下的女性时尚消费类期刊有较大区别。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再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玲珑》杂志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并不断呼吁女性参与全民族抗战,实现救亡图存。《玲珑》杂志还密切关注着世界各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尤其是日本、德国、美国和苏联的妇女状况,在表达对日本和德国女性同情的同时不遗余力地赞扬了苏联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方向。《玲珑》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并非是僵化的,而是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不断调整立场。比如,关于女性装饰问题,创办之初的《玲珑》通过刊登“摩登女性”照片和新式服装样式唤起女性对时代美的追求;日军侵华之后,杂志立刻要求女性减少装饰中的奢侈消费,倡导使用国货,从经济层面为抗战贡献力量;1934年,国民党政府以新生活运动为名,颁布了种种限制女性人身自由的法令,《玲珑》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反对声音,如《别开生面的禁令》[25]、《取缔妇女时髦服装》[26]、《所谓“妇女回家运动”》[27],指出所谓的“复古”“新生活运动”不过是封建势力对女性束缚的沉渣泛起,并予以抨击。研究《玲珑》杂志始终绕不开女性话题,但是并非要仅仅局限于研究女性形象本身,透过女性视角分析和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补充以男性视角叙述的近代史也值得深入探讨。
目前,研究者对于《玲珑》的研究多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梳理、归纳和分析某种观点。但是这种分析尚属于基础性的,停留于表层。文本中所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在研究中可以借鉴更多的传播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研究方法,以期有更多收获。
注释:
[1]林泽苍(1903-1961),福建古田人。主持创办了《玲珑》《电声》《摄影画报》等多份刊物,同时在摄影领域建树颇多
[2]黄晓艳.往昔玲珑[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254
[3]何楠.《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EB/OL].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
[4]何楠博士的研究综述中提到了Hsiao-Pei Yen 的Body politics,Modernity and National Salvation:The Modern Girl and the New life movement;Yunxiang Gao的 Nationalist and Feminist Discourses on jianmei(Robust Beauty) during China’s‘National Crisis’in the 1930s;Barbara Mittler 的In spite of gentility:women and men in Linglong(Elegance),a 1930s women’s magazine.三篇英文资料,但笔者未见
[5]师文静.《玲珑》杂志及其女性形象塑造[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
[6]沈琼.《玲珑》杂志“现代女性”角色的建构[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
[7]周景芝.《玲珑》杂志中的女性意识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
[8]李克强.《玲珑》杂志建构的摩登女性形象[J].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
[9]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姜卫玲.《玲珑》杂志新女性形象的建构[J].传媒观察,2013(10)
[11]贾海燕.20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对女性摩登身体的建构——以《良友》和《玲珑》为中心的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12]龙佳.《玲珑》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7(3)
[13]孔令芝.从《玲珑》杂志看1930年代上海现代女性形象的塑造[M].台北:稻香出版社2011
[14]刘晓华.论《玲珑》对“完美女性”形象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14(7)
[15]柳迪善.新女性——《玲珑》中的明星文化及女性意识[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3)
[16]张丽莎.《玲珑》杂志《幕味》电影周刊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
[17]叶青青.西式话语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以《玲珑》杂志译介“健美”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1)
[18]张勒勒.《玲珑》时光流转中的老上海时尚志[J].人物画报,2011(5)
[19]张竞琼,曹彦菊.《玲珑》杂志在中西服饰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20]薛宁.海派女装纹样研究(1927-1937)——以《良友》《玲珑》等画报图像为中心的考察[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
[21]曹彦菊.西潮东渐 洋装渐起——《玲珑》杂志中西服饰文化的传播者[J].山东纺织经济,2010(3)
[22]沈雷,童夏青.浅谈《玲珑》杂志中的旗袍形象[J].山东纺织经济,2014(9)
[23]贾海燕.《玲珑》女性话语狂欢中的男性形象建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12)
[24]金戴仪.现阶段中妇女解放的三步骤[J].玲珑,1936(228)
[25]妮.别开生面的禁令[J].玲珑,1934(151)
[26]取缔妇女时髦服装[J].玲珑,1936(221)
[27]陈珍玲.所谓“妇女回家运动”[J].玲珑,193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