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研究概论
2015-01-30□文│谢念
□文│谢 念
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研究概论
□文│谢 念
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主要国际媒体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充斥着偏见和误解。这一现象可以运用依赖论、世界系统论或相关帝国主义理论等加以解释。影响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因素包括宏观上影响新闻过程的情境或社会外在因素以及微观上影响新闻内容本身的内在因素。当前传播学者大量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调查,这些研究存在着理论和方法学上的缺陷,导致了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全球化模式迄今尚未被完整地系统阐述。
国际新闻传播 研究文献 影响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逐渐成为国际传播学界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1953年,国际新闻学会经过调查发现新闻传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从那时起,这方面的调查逐渐成为国际新闻研究的主流。许多传播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平等的结果。例如,施拉姆(Schramm)提出不同国家之间的新闻传播是由通讯社、通讯设施、财富集中度、技术及少数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决定的。加尔通(Galtung)则认为国际信息流通的不平衡是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导致的结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关于“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的争论,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信息流通不平衡现象的关注。博伊德·巴雷特(Boyd-Barrett)等传播学者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都有相关论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认为,国际新闻流通的结构不平衡导致了主要国际媒体上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充斥着偏见和误解。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流通应该在数量、方向以及内容上重新调整,使之趋向平衡。这场被广大亚非拉殖民地人民视为争取国家独立自主象征的争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大众传播学者的兴趣,马斯穆迪和麦克费尔等学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找到了信息流通不平衡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国际新闻流通的话语权的确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具体地说,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讯社手中。这些研究部分解释了有关第三世界的国际新闻报道以负面新闻为主要特征的原因。然而,从全球化的视角看,这些研究在探索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结构方面有其局限性。
从研究方法上考察,此前几乎所有类似的研究都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调查。由于内容分析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类研究通常局限在对两个国家的比较,例如,希克斯(Hicks)等传播学者的部分研究;或者调查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少数国家,主要为美国和欧洲国家,例如,海丝特、施拉姆与罗森格伦 (Rosengren)等传播学者的部分研究。即使出现了一些强调纵向研究和多元研究的成果,例如,海丝特、拉尔森与胡尔(Hur)等传播学者的部分研究,但也很少有传播学者从全球化的视角调查国际新闻的流通。因此,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全球化模式迄今尚未被完整地系统阐述。
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新闻流通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沃勒斯坦(Wallerstein)认为,现代社会国家进行着大量的人员、信息以及物质的交换流通。国际新闻流通实际上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换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国际流通网络。这意味着通过相互作用的方法,比如网络分析法,可以对国际新闻流通做更有效的研究。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传播学者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采用过这种方法。
胡尔认为,国际新闻流通和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应用概念和方法上的不一致,以及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缺乏。例如,内容分析法对“理论建立”的充分性存在着先天不足。他建议把国际新闻流通和国际新闻报道研究区别开来,因为二者建立在不同的概念基础上,需要不同的数据支持。国际新闻流通的研究主要涉及国际新闻传播的量及其走向,而国际新闻报道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跨国界新闻报道的数量、属性及种类等方面。这种区分不仅使人们能正确把握国际信息传播研究前期的范围与重点,还为后来的国际新闻流通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国际交流和国际新闻流通理论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国家在全球范围的系统内彼此交流,但这种交流不是平等的,因为在经济、政治及军事方面占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国在交流中附加了各种不平等的条件。多伊奇(Deutsch)等许多传播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并试图去解释这种不平等的国际交流现象。例如,依赖论和世界系统论都是建立在经济力量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这一假设前提上。他们认为,由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开发,世界系统形成了一个“中心-边缘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巴兰(Baran)等一些传播学者认为该结构把发展中国家限制在“欠发达”或者“经济落后”的位置,实质上是全球帝国主义的表现。
作为依赖论的一种扩展,沃勒斯坦把世界看作一个全球系统,这个系统内的所有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全球经济一体化把多元文化和政治整合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劳动分工系统。然而,由于经济实力的差别,参与一体化的国家地位是不平等的。持续的国际经济和军事大国的兴衰使这个系统保持着内在的流动性,单一国家的任何变化是这个全球系统内在事件发生的结果。此外,这个系统内还存在着亚边缘国家,在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从而使整个系统能有效地运转。蔡斯·邓恩(Chase-Dunn)等认为,世界系统论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变化中的全球性网络。不同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全球化系统,并促进这个系统内的信息流动。根据这一理论,虽然亚边缘国家与中心国家的交往较之边缘国家更为频繁,但在与中心国家相关的信息交流中,亚边缘国家仍然是次要角色。昌(Chang)认为,边缘国家在国际信息交流市场上则完全依赖于其他国家,如果交流空间有限,边缘国家便免不了被省略掉的命运。
有别于依赖论和世界系统论,加尔通认为“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是一种反映全球帝国主义的多维结构。根据交流种类的不同,他提出帝国主义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传播、文化5个方面。传播作为当代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反映了世界范围内信息交流过程中不平等的权力话语关系。在这个世界系统里,处于中心地带的发达国家和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纵向的”并且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边缘国家之间本身的信息交流是很少的,而且这些国家普遍只与一个发达国家交流。因此,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信息交流模式经常被它在这个世界系统内的向心性所影响。
尽管依赖论和世界系统论与加尔通的有关帝国主义理论存在着差别,他们都把世界看作一个以“中心-边缘结构”为特征的全球化信息交流系统。概括起来,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在系统内的结构位置是与其他国家交流互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信息交流模式被其在世界系统内的位置(即中心、亚边缘、边缘)所影响。巴尼特(Barnett)等认为,传播网络是国际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因为它把相互独立的国家有效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国际新闻流通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虽然许多传播学者探讨过国际信息交流的不平衡模式,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实证研究证实这一理论假设。
二、影响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因素
在国际传播领域里,影响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因素纷繁复杂,这类研究无论从概念到方法上至今都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这里对影响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因素作一个大致的综述。奥斯格亚尔德(Ostgaard)总结了两种影响新闻流通和结构的因素:一是影响新闻过程的外在因素,例如政治和经济原因,包括政府的新闻审查和媒体所有权;二是影响新闻价值的事件本身的内在因素。根据奥斯格亚尔德的主张,加尔通和鲁格(Ruge) 提出了12个影响国际新闻价值的内在因素或条件,包括频率、门槛、清晰度、意义、协同度、非预期性、持续性、组合程度、与精英国家和精英人物有关、个人化、负面性等。这是迄今为止最翔实的新闻价值架构,其中前8个因素属于心理知觉的范畴,而后4个被看作是文化羁束的因素。这个架构被后来的传播学者广泛用于研究编辑如何选择新闻以及解释具体事件是如何仅在“世界的西-北半球部分”转变成新闻的。
罗森格伦提出用“媒介内”和“媒介外”的数据来评估新闻媒体在国际新闻流通方面的表现。他提出的概念涉及信息传播中的新闻价值和国际新闻事件的结构,包括国际事件的重要性、国际事件的物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以及国际事件的可预知性等。把这个理论概念运用到实证研究中,纳埃梅卡和里切斯塔德发现了3种“媒介外”因素和6种“媒介内”因素影响了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闻报道模式。“媒介外”因素指的是经济发展、政治控制和媒体渗透;而“媒介内”因素则包括4个主要的国际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和路透社)以及报纸幅面大小和报纸所有权。
在考察美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报道后,休梅克(Shoemaker)、昌与布伦德林格(Brendlinger)发现了“偏差”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的指针作用。“偏差”指的是一个事件威胁到现状或违反社会准则的程度。具体来说,社会变化偏差表明某一事件对所在国家社会现状的影响程度,而规范偏差反映了该事件多大程度上违反了所在国家的社会规范。他们的研究表明,潜在的社会变化偏差和规范偏差是预测美国媒体上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指针。一般来说,一个国际事件的“偏差”越大,越有可能被美国媒体报道。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了4个变量影响着美国媒体是否报道某一具体事件:事件的规范偏差、与美国的相关程度、潜在的社会变化、地理距离。
从新闻生产出发, 对国际新闻选择的考察包括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本文前面有关奥斯格亚尔德的讨论涉及两种类型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新闻选择,即微观上影响新闻内容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宏观上影响新闻过程的情境或社会外在因素。诸多外在因素中,被传播学者确定对新闻流通有显著影响的,包括纳埃梅卡、里切斯塔德、鲁滨逊和斯帕克斯提出的“政治自由” , 杜普里(Dupree)和海丝特、鲁滨逊、斯帕克斯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昌和杜普里、海丝特、卡莱尔、罗森瓦尔提出的“语言或文化”,昌、杜普里、卡内尔(Kariel)、罗森威尔(Rosenvall)和罗森格伦提出的“地理距离”, 以及杜普里、纳埃梅卡和里切斯塔德提出的“人口”等。
海丝特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国际新闻和信息流通的4种因素:国家层次、文化亲近性、国家间经济联系、新闻和信息冲突。国家层次指的是现代国家根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作为主权国家存在的时间等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文化亲近性涉及共享的语言、移民数量、异族婚姻、国际旅行、历史关系如前宗主国和殖民地等因素;经济联系则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援助数额、商业投资等。鲁滨逊和斯帕克斯提出了影响国际新闻流通的四大因素:技术经济、政治历史、编辑评估、市场压力或受众影响力等。前面两种因素属于边界因子,对国际新闻的可用性作出规定,后面两种则与编辑过程有关。
昌采用“情境导向”和“事件导向”的方法对国际新闻报道研究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实质上是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国际新闻内容特征与被报道频率的关系。具体来说,情境导向法是从整个世界体系和国家关系格局出发去考察内容选择受到的影响。这一方法在目前国际新闻报道研究中占据支配地位,主要用于调查国际新闻报道和情境、外在因素(地理邻近性、政治联系、经济关系、文化相似性)的关系。这类研究一般关注的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外部背景环境,并认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被报道地区新闻的数量和内容。这些因素包括几个方面: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地理特点;国家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比如前殖民地-宗主国、国家利益、语言文化、地缘政治等关系;报道条件,主要是指被报道国家所具备的国际新闻报道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从微观的角度考虑,运用事件导向法的研究重点考察国际事件本身的内在特征诸如“偏差”程度和事件的负面性如何影响事件的新闻价值。这类研究表明,无论外在因素影响如何,国际事件的新闻价值是由其内在因素决定的。
三、当前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缺陷
不可否认,传统的研究视角对探讨影响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因素存在着一些理论和方法学上的问题,这些问题被加尔通和胡尔等传播学者反复强调。主要包括,胡尔、罗森格伦提出的“由于强调影响因素的不同背景造成事件导向和情境导向两种研究方法的冲突”,埃亨(Ahern)、休梅克提出的“解释性机制的缺乏”,胡尔、吴(Wu)提出的“比较研究及归纳概括的困难”,以及约翰逊(Johnson)、克密(Kim)提出的“对新闻决定因素的层次分析和理论深度的欠缺”等。所有这些存在的问题或多或少均与两种传统视角的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有关,因此阻碍了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影响因素的理论构建。事实上,目前的研究文献表明,传播学者很少综合运用事件导向和情境导向的研究方法去考察国际新闻流通和报道的影响因素。
总之,传播学界对复杂问题诸如国际新闻流通及效果的研究至今仍显不足,因为目前只有某些特定的国际新闻问题得到了研究,而且任何研究总是不可避免地滞后于变化中的现实世界。例如,胡尔认为现存的研究大部分均采用定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主要涉及新闻流通的数量和方向问题,而有关新闻报道的属性和种类则考察得比较少。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使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更深入地理解新闻流通的过程和结构。
同样,短期的、一次性的或事件导向性的研究需要使用纵向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国际新闻报道由于空间上的广度和跨度造成其影响因素比国内新闻报道要更为复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在最近20年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变化不但扩展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同时对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Ahern, T.J.Determinants of Foreign Coverage in US Newspapers[M]. pp. 217–36 in R.L. Stevenson and D.L. Shaw (eds) Foreign News and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4
[2]Baran, P.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1957.
[3]Boyd-Barrett, O.The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ies[J]. Beverly Hills, CA: Sage,1980
[4]Chang, T.‘All Countries Not Created Equal to Be News: World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5: 528–66,1998
[5]Chang, T. K., Shoemaker, P., & Brendlinger, N.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in the U.S. Media[J].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 396-414.,1987
[6]Dupree, J. 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View from a window on the world/ Gazette[J], 17, 224-235. Euromonitor Publications. (1994a). Europe marketing data and statistics.London: Author,1971.
[7]Galtung, J.A Structural Theory of Imperialism[J].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8):81-118,1971
[8]Galtung, J., & Ruge, M. H.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J].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2):64-91,1965
[9]Hur, K.K.‘International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ory and Methods’, pp. 531–54 in M. Burgoon (ed.)[J].Communication Yearbook (6)Beverly Hills, CA: Sage,1982
[10]Hur, K. K.A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news flow research[J].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 365-378,1984
[11]Johnson, M.A. Predicting News Flow from Mexico[J].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4: 315–30,1997
[12]Kariel, H. G., & Rosenvall, L. A. Cultural Affinity Displayed in Canadian Daily Newspapers[N].Journalism Quarterly, 60, 431-436,1983
[13]Kariel, H. G., & Rosenvall, L. A.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ational News Flow[J]. Journalism Quarterly(61) 509-516,1984
[14]Kim, K.‘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n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News Flow: A Synthetic Research Review’[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1999
[15]McColm,R.The Comparison Survey of Freedom: 1991[J]. Freedom Review( 22) 5-23,1991
[16]Ostgaard, 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low of News[J].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2):39-64,1965
[17]Rosengren, K. E. International News: Intra and Extra Media Data[J].Acta Sociologica(23):96-109,1970
[18]Rosengren, K. E. International News: Methods, Data and Theory[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1):145-156,974
[19]Rosengren, K. E. Four Types of Table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7):67-75,1977.
[20]Schramm, W.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M].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21] Schramm, W. International News Wires and Third World News in Asia.In J.Richstad & M. H. Anderson (Eds.), Crisis in international news[M].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22]Shoemaker, P.J., L.H. Danielian and N. Brendlinger. Deviant Acts, Risky Business and US Interests: The Newsworthiness of World Events[J].Journalism Quarterly 68: 781–95,1991
[23]Shoemaker, P., Chang,T. K., & Brendlinger, N. Deviance as a Predictor of Newsworthines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Events in the U.S. Media. In M. L. McLaughlin (Ed.)[J].Communication Yearbook,1986(10)
[24]So,A.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Dependency,and World-system Theories[M].Newbury Park, CA: Sage,1990
[25]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New York: Author. United Nations[C].Demographic yearbook. New York: Author,1991.
[26]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Many Voices One World: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Today and Tomorrow[M].(Fin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New York: Unipub,1980
[27]Wallerstein, I.The Modern World System[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4
[28]Wallerstein, I.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M]. 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29]Wu, H.D.‘Systemic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A Comparison of 38 Countrie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0: 110–3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