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是一座不竭的金矿
——关于板厂峪采访的几点体会

2015-01-30姜涛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砖窑鬣狗后裔

□姜涛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基层是一座不竭的金矿
——关于板厂峪采访的几点体会

□姜涛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笔者的记者生涯和“板厂峪”这个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这里的自然奇观、考古发现和历史的追溯成为精美的新闻素材,吸引着我、历练了我,在坚持不懈的发掘过程中,做出了好的新闻作品,自己从中也受益匪浅。

最早和这里结缘是由于这里的长城美丽的自然环境,和纯朴善良“靠山吃山”的山民。2010年,笔者在这一带采访的以山民砍山烧炭为主线的稿件《大山的子孙在砍山》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从此笔者也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上天似乎对“板厂峪”格外眷顾,近年来不断地爆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发现:2002年,这里首次发现了长城砖窑群遗址;2005年,这里发现了亿年古火山口群;2007年,这里发现了已经在亚洲大陆消失的完整的斑鬣狗化石群;时值今日,关于长城沿线的义乌兵后裔的故事依然在延续。

笔者和板厂峪的故事,和这些发现紧紧连在了一起。

采访长城砖窑: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2004年的夏天,笔者几乎每天奔走往返于板厂峪的路上。笔者认真的记录了长城砖窑从黄土覆盖到生动面世的全过程。

2002年年底,在板场峪长城脚下的一面坡地,一点一点的试挖之后,下面渐渐挖不动了。铲开地表的黄土层,下面露出焦黑的硬土;突破几厘米的硬土,是挤在一起的青色的碎砖;刨开一层碎砖后,人们大喜过望:一块块厚重的青砖码放得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好像刚刚码放好似的——沉睡百年的砖窑群就这样面世了,新发现震动了全国。

2004年,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几乎每天,我们都要把发掘的情况从报纸上传递出来。考古发掘工作枯燥乏味,砖窑的本身也没有太多的背景。深入浅出地把发掘过程和砖窑历史传递出去,成了我们的一个课题。

和河北省考古队的发掘者像朋友一样地谈古论今,无论是砖窑还是砖窑之外的话题;查阅关于长城和长城附属建筑的资料,从中获取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向长城专家取经,把专家观点传达给读者……

那个夏季令人难忘,几乎每天见诸报端的砖窑消息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的相关稿件刊发在全国各类媒体。在这样的采访报道中,我们不仅是记者,更是学生和并不十分专业的考古爱好者,这样的采访经历,让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长城砖窑的新闻稿件在全国和省级媒体评比中获奖。

而今,已经发掘完好的两座砖窑成为板厂峪景区的重要景观,板厂峪窑址群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砖窑群的发现加深了景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浓厚明代古文化氛围增添了寻古探幽的复古情怀。

新闻采写的过程,就是学习深造的过程。

关于斑鬣狗化石:一堂生动的古生物课

灵仙洞是板厂峪村一座尘封了不知有多少年的天然古洞,而洞内早已被不知何年何月淤积的淤泥堵死,解放前当地村民曾在这里供有狐仙。近些年来,随着旅游的升温,村里对灵仙洞未淤积的部分进行清理,在此过程中在灵仙洞发现大量兽骨和化石。经笔者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联系,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中科院专家的介入发掘使得灵仙洞成为“世界唯一”。

2006年年底,河北省秦皇岛市板厂峪景区灵仙洞出土了大量斑鬣狗化石。2007年3月,灵仙洞内发现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斑鬣狗头骨化石。8月初,专家发现了世界迄今为止第一具斑鬣狗躯体化石。2011年,以秦皇岛市板厂峪景区灵仙洞斑鬣狗化石研究为主题的“我国更新世斑鬣狗的骨骼形态与系统分类、演化研究”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

因为斑鬣狗化石的发现,我们开始描绘着1万多年前板厂峪的生活片段:山洞,河流,斑鬣狗,甚至或许有史前人类的踪迹。

作为记者,古生物学的知识是匮乏的,因为要把晦涩的古生物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文字,自己不断地啃读枯燥的相关论文,与专家深入交流。稿件见报后,收到读者们的欢迎,化石爱好者市民李玉海竟然收藏了我们报道斑鬣狗的所有稿件,让我们非常感动。

经过五年多的艰辛挖掘和修复,发现于秦皇岛市板厂村灵仙洞的当今世界最完整的一具斑鬣狗化石修复工作基本结束,一只蜷曲身体痛苦死去的雌性斑鬣狗几乎完好无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中科院专家就此推断,这具斑鬣狗化石在世界研究领域具有唯一性。《新发现将给世界带来惊喜》一稿也因此获得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

记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特殊的翻译,把枯燥、专业性强的新闻内容以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奉献给读者。

义乌兵后裔采访:新闻发掘没有句号

2009年春,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长城沿线大量古墓的现身串连起一些散落在我们身边却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400余年前的明隆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奉调北上,训练边军、修筑长城,随之北上的浙江义乌兵以生命和精神融入长城之中,戍守、修筑,扎根繁衍。

戚继光身后50多年,他主持修建的明长城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侵害,大明王朝就轰然坍塌了。明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人入主中原,长城彻底失去了它作为军事屏障的作用。

烽烟散尽,化剑为犁。守望在长城上的义乌兵后裔不必再手执长缨,他们从敌楼上搬下来,寻找开阔地带扎下根,繁衍生息。天长日久,一代又一代的义乌兵后裔聚居的地方,形成了散落在长城沿线的“义乌村”。在秦皇岛境内374.5公里的明长城沿线,就有158个自然村里有筑守长城的后裔聚居,对待祖先留下的基业,这些义乌兵后裔依然是倾力守护,世代传承。

400年的风雨洗去了乡音,冲淡了记忆,却抹不去浓重的乡愁,长城沿线百姓口口相传故乡是“金华府易武县”,就连那些故去的人,也留下一座座面向东南的坟茔。

带着一份深情,关于长城义乌兵后裔的稿件以互动的形式在浙江和河北两地刊发。长城,成为亲情的纽带,河北省秦皇岛市和浙江省义乌市由此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寻亲和祭祖的故事。

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地方志工作人员多次到河北和辽宁长城沿线调查义乌兵后裔生活现状。2010年夏,在浙江省义乌市地方志的邀请下,秦皇岛市董家口、城子峪、板厂峪的义乌籍长城后裔陈庆奎、曹东鹤、叶庆海等人到义乌寻根、探亲。这些人带着祖辈口口相传的祖先的名讳,在存于族谱中一一得到印证,许国华、陈庆奎等先后被续入义乌族族谱,两地政府、民间的交往也引起精明的浙商的关注,最终引得一大型商业项目落户秦皇岛,这也开了秦皇岛由新闻报道引来经济项目的先河。

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十七年,笔者每年都会抽出一定时间来到这里,同事都笑我是小山村的驻站记者。这些年中,笔者在这里采写稿件数百篇,其中,《大山的子孙在砍山》、《新发现将给世界带来惊喜》、《长城史上有震撼力的发现》、《一加七等于希望》、《走教老师侯昌明》、《长城后裔状告世界遗产》、《板厂峪发现明代象棋》、《寻访长城义乌兵后裔》等近十几篇稿件获省级以上新闻奖。

新闻采访,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用心发掘,基层就是一座不竭的金矿。■

猜你喜欢

砖窑鬣狗后裔
寻找恐龙后裔
敢追捕犀牛的杀手——巨鬣狗
最后的砖窑
上期回顾
被嫌弃的棕鬣狗妈妈
最后的砖窑
祝家甸砖窑文化馆与精品民宿
可怕的鬣狗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稀见史料与王安石后裔考——兼辨宋代笔记中相关记载之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