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科目设置与专业性向测定——破解新一轮高考改革困局

2015-01-30柳学智

中国考试 2015年8期
关键词:科目权重分数

柳学智

1 当前高考制度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考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高校招生自主权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高校不能按照专业特点招收适合的新生,专业特点难以体现,同质化竞争严重,高校缺少招生自主权是高考备受指责的一个焦点。为了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这些年来进行了一系列高考招生改革,提出各式各样的专长和特长加分,一些高校试点自主招生,这些改革增加了高校录取的凭据,但是这些新增凭据因为各种形式的作弊和腐败而广受诟病,最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

对比美国,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其录取凭据十分广泛:中学时期的成绩、重要比赛中的获奖证书、知名专家学者的推荐信、创造发明或论文、学业评估考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或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分数,等等。[2]

在高校录取时,为什么中国高校在使用高考分数之外的凭据时就会产生严重问题,而美国高校可以依据更多的凭据来全面评估学生?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社会传统和制度的不同。美国是一个诚信和法治的社会,其高校录取所依据的各种凭据都是基于个人和组织的诚信作出的,一旦违反诚信将会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厉惩罚,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可以放心使用这些凭据。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习惯于建立各种人情网、关系网,习惯于通过人情和关系办事,一旦将中学成绩、比赛证书、专家推荐信、创造发明或论文等作为高校录取的凭据,就会出现造假、作弊甚至腐败现象,高校依据这些凭据录取新生,就会严重危害社会公平。正是为了克服人情社会的这种弱点,中国历史上才会如此重视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当前我国更是举全社会之力举办高考:高考之日,在校中学生放假,教育部门精细组织,交通部门疏导交通,监管部门甚至动用无人机监测作弊信号……各相关部门都为高考服务,正是因为高考调动全社会资源,堵塞了人情漏洞,打击了作弊行为,体现了社会公平,高考分数才赢得社会的信任,才成为高校录取的凭据。

1.2 考生的专业性向未受重视

从考生角度看,考生对每个高考科目的兴趣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其适合的高校专业也不相同,这就是考生不同的专业性向[3],这些不同的专业性向是考生和高校各专业十分关注的。当前高考为考生规定全部应考科目,不允许考生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适度选择,一些省市进行高考科目改革试点,虽然允许考生选择考试科目,但是选择范围十分有限;在高考分数合成时,将科目满分当作科目权重,对所有考生使用统一的科目权重,简单相加各科原始分数。这样,所有考生都被视为同质的个体,考生在不同学科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未受重视。当前高考过度统一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没有考虑考生在各个科目上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导致专业性向在考生选择专业和高校录取考生中被忽视、被淹没。

1.3 一次考试机会偶然性大

“一考定终身”是高考备受指责的另一焦点,高考激烈的竞争带给考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发挥失常,最终没能考入理想的学校或专业,由此抱憾终身。从国外的情况看,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学业评估考试的成绩有效期都是两年,这意味着考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考生多次参加考试,从中选择较好的成绩作为高考录取凭据,是合理的需求,但是这些年来高考改革为什么没有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这里存在几个现实问题:一是增加公共资源的投入,由于高考是举全社会之力举办的,增加考试次数就会增加社会公共资源对考试的投入,将过多的公共资源投入高考会产生公平性问题;二是对中学和大学的影响,由于高考连接着中学和大学,如果一年举办两次高考,目前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有序连接势必被打破,对中学和大学都将产生严重影响;三是分数合成,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考分数报告始终没有摆脱原始分的局限,虽然部分省份曾经使用标准分,但时间不长又退回原始分[4](这里也有分数转换自身的问题),如果继续使用原始分,在增加考试次数之后,势必将不同次别考试的原始分数直接相加,这样进一步放大原始分的局限,严重损害高考的科学性。

2 解决高考主要问题的基本思路

高考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的过度统一与尊重差异、彰显个性的当代价值观日益背离。高考改革必须尊重考生不同学科能力的个体差异,尊重高校不同专业的选拔要求,扩大考生科目选择权,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

2.1 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

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公平性是其首要价值标准,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必须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在当下中国,考试加分、比赛证书、自主招生等凭据,公平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不能作为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选项。从改革方向上看,应该在高考的统一模式之下寻求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破解之道。

高校缺乏招生自主权主要源于高考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的过度统一,基本应对思路是坚持高考统一性和差异性相平衡原则,矫正高考的过度统一性,增加差异性。考试科目设置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国家统一设置必考科目,选考科目设置权下放给高校,由高校根据每一专业的特点,设置该专业需要的选考科目;同时,国家统一设置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权重范围,将该范围内的权重设置权也下放给高校,由高校根据高考科目与各专业的相关性,设置分数合成时各科目的权重。这样各专业就可以选择和录取适合本专业的考生,高校招生自主权难以落实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2 尊重考生的专业性向

高校在落实招生自主权的同时,考生也获得了自主选择高考科目的权利。在国家统一设置高考的必考科目以及必考和选考科目的权重范围、高校设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和各科目具体权重之后,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长选择相应的高考科目,学科能力越强的科目对应高校专业中权重越高的科目,这样考生的学科优势得到尊重和发挥,学科劣势得以避免或弱化,最终表现为对考生专业性向的关注和尊重。

从专业选择的角度看,通过考生优势学科与高校专业中较高权重学科的搜寻与匹配,考生逐渐找到自己适合学习的专业,避免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为考生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指引。

从考试竞争的角度看,考生可以将重点放在优势学科上,对于劣势学科,可以不选或选择权重较低的学科,避免与优势学科的考生竞争,这样形成考生之间的错位竞争,缓解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减轻考试压力,增加考生自信。

2.3 增加考生的考试机会

凡是进入高考的科目,均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同一科目考生可参加一次考试,也可参加两次考试,选取成绩较好的一次进入高校录取。

那么如何给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是在一年中安排两次考试,还是允许考生在两年中参加两次考试?当前的高考安排在每年的6月初,是高三学年的正常结束,高考之后,又是高校新学年的开始,这样高中和大学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如果一年之中安排两次考试,考虑到高考的准备、考试、阅卷周期,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最好相隔半年左右,之后再安排另一次考试,必将对现行的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体制形成严重冲击。可行的办法是允许考生在两年中参加两次考试,而且每次考试都给考生提供录取机会,如果考生不满意,可以再学习一年,参加下一年度的考试,同时将上一年度的考试成绩带入下一年进行比较,选择较好的成绩进入高校录取。

为了给学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考不再只限于高三学生报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达标的学生即可获得参加高考的报名资格。

允许考生参加两次考试,必定要合成两次考试分数,由于两次考试的难度、区分度存在差异,直接进行原始分数的合成,进一步放大了原始分数的局限。为了保证高考的科学性,必须将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之后再进行不同次别、不同科目的分数合成。

3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解决高考主要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对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进行框架设计。

3.1 基本原则

在进行高考改革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公平性。长期以来,高考发挥着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作用,其根本前提在于高考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平,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任何改革措施在出台之前都必须接受当下中国社会的公平性考问。一些西方社会的流行做法简单移植到中国之后,可能会出现公平性问题。高考改革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前提下,破解相关改革难题,推动高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科学性。高考能够选拔优秀人才,还在于其科学性。考试是一种教育和心理的测量,高考制度的改革必须遵循测量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同时还必须结合高考实际,体现高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出台相关改革措施时,一方面要避免违背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避免将测量学中的理论规律生搬硬套到活生生的高考实践中。

可行性。高考改革措施还必须考虑可行性。有些改革措施从某一个局部看是可行的,如果放到高考改革的整体,甚至教育改革的整体中,可行性就存在问题,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考虑到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改革措施成为一个整体,保证其可行性。此外,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高考改革要适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原来不可行的改革措施现在可行了,我们要敢于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改革措施。

3.2 主要举措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框架包括以下主要举措:

(1)科目设置。高考科目设置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国家统一设置必考科目,高校以招生专业为单位设置每一专业的选考科目。必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所有考生和高校专业必须选择;选考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每一高校专业从中选择三个科目。

(2)权重设置。国家统一设置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权重范围,在高考分数合成中,必考科目权重之和为60%,选考科目权重之和为40%,其中每一必考科目的权重不得高于30%,也不得低于10%;每一选考科目的权重不得高于20%,也不得低于5%。高校在国家统一的权重范围内,以招生专业为单位设置每一专业的高考科目在分数合成中的具体权重。

(3)分数转换。采用线性转换的方法对每一科目的原始分数进行转换,保证每一科目考试所测得的考生信息在分数转换前后始终守恒。从标准分数的具体形式上,可以将每一科目的原始分数转换为平均分为500、平均差为100的标准分数,该分数为考试机构向外界报告的分数。

(4)志愿填报。考生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选择多个高校专业作为志愿填报。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应了解高校专业的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将自己的优势科目与高校专业中较高权重的科目对应起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找到适合学习的高校专业。选择某一专业即确定报考该专业所设置的高考科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按照录取顺序排列多个志愿。

(5)分数合成。考试机构以招生专业为单位合成该专业各科目的分数。分数合成基于标准分数进行,包含所有报考该专业的考生,按照该专业各科目权重,将各科目的标准分数乘以其科目权重后相加,得到总分。同一考生报考的各专业分别按照各自的科目权重合成分数,科目权重不同,各专业合成后的总分也会不同。

(6)高校录取。高校以招生专业为单位,按照总分顺序和志愿顺序录取考生。所有高校招生专业同时录取,取消录取批次。

3.3 配套措施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框架还应该包括以下配套措施:

(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完善。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在完善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

(2)高考命题思路的调整。高考各科目的命题要对考生的学科能力作出有效区分,在高考升学率日益提高、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各科目命题要涵盖对所有能力层次的考生的区分,以利于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专业招收到相应专业性向的考生。

(3)高考科目的设置与公布。高校在获得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和各科权重的设置权之后,应根据每一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科学设置该专业的选考科目以及必考和选考科目的权重,并至少在正式实施之前一年向考生、中学和社会公布,以方便考生对相关考试科目的选择和准备。

(4)考试时间的安排。考生在获得选考科目的选择权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自主选择选考科目,由于不同考生的选考科目不同,从同一考试科目看,参加的考生群体无法事先确定,因此,每一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不能重叠,各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必须顺序安排。

(5)考试信息的管理。高校自主设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和各科权重,考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并根据需要可以参加两次考试,高考原始分数要以科目为单位进行分数转换,要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分数合成,考生按录取顺序填报志愿,高校各专业按照总分顺序和志愿顺序录取考生,这些都要求考试信息的管理作出调整和改变。

4 讨论

新一轮高考改革还需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甚至错误做法,最大限度凝聚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共识。

4.1 科目满分与权重

在高考分数合成中,将各科原始分数直接相加,人们直观认为科目满分就是科目权重。那么科目满分是不是科目权重呢?

显而易见,科目满分影响科目平均分,科目满分越大,平均分越高。从考生角度看,某一科目的平均分越高,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所起的作用也越大,权重似乎也就越高。但是在合成总分时,某一科的平均分高低,相当于在总分中为所有考生在该科目上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并不能改变考生在总分上的差距。在准则参照性考试中,这一常数可能会改变合格分数线的划定,平均分的作用会表现出来;但是作为常模参照性考试的高考,在总分中为某一科目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不能改变考生在总分中的排序,各科目平均分对总分合成并不起作用。

那么在高考分数合成中,什么因素决定各科权重呢?既然各科平均分对分数合成不起作用,就可以取齐平均分,然后再探讨各科权重的决定因素。我们将各科的平均分置为0,即将每一原始分数减去其平均分,得到离差,该离差相当于各科分数,合成各科分数相当于合成各科离差,离差和相当于总分。此时,各科离差大小在离差和中的比例就是各科在总分中的权重。而各科绝对离差和的平均值即为平均差,因此,各科平均差是分数合成中的各科权重。

在高考实践中,多年考试分数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科目平均差的相对大小有一定的规律性: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的平均差较大,语文、政治、历史的平均差较小[5]。这种规律性与一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从所测量的学科能力上,有些学科对所测量的能力界定明确,结构层次清晰,易于测量;与之相反,有些学科对所测量的能力争议较大,结构层次模糊,难以测量。从误差控制上,平均差较大的学科往往使用较多的客观性试题,试题的客观化程度较高,评分误差相对较小;与之相反,平均差较小的学科使用较多的主观性试题,试题的主观化程度较高,评分误差相对较大。

各科平均差实际决定着原始分数合成中的各科权重,而科目满分并没有起到科目权重的作用。各科平均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科目之间平均差存在差异,同一科目不同次别考试之间平均差也不相同,显然平均差并不是人们预期的科目权重。要在分数合成中实现人们预期的科目权重,必须进行分数转换,将原始分数以平均差为单位转换为标准分数,在取齐各科平均差之后,再以预期的各科权重合成总分。

4.2 分数转换的科学性

不同的测量结果具有不同的精确性,根据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测量数据分为四类:称名数据,定性地区分出不同的事物;顺序数据,在称名数据所含信息量的基础上,排列出事物的顺序;等距数据,在顺序数据所含信息量的基础上,度量出事物之间的差距;比例数据,在等距数据所含信息量的基础上,度量出事物的绝对量。测量数据所含信息量按称名、顺序、等距、比例数据的顺序递增。

从测量数据的精确性上,高考原始分数含有多少信息量?属于哪一类测量数据?在计算高考每一科目的原始分数时,将每题得分直接相加,得出科目总分。虽然分值相同的题目可能有不同的难度,相同的分数可能有不同的“含金量”,但在计算科目总分时,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依然认为它们是相同的,直接相加。从数据可加性上,称名、顺序数据不能直接相加,等距、比例数据可以直接相加,可以认为原始分数可能是等距或比例数据。同时,原始分数测量的是考生之间的差异量,并非考生的绝对量,某一考生在某一科目考试上得零分,并不能认为他在该科目上的水平或能力是零,只是因为这次考试不能测量出其水平或能力,因此,原始分数的零点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高考原始分数是一种等距数据。

分数转换是从一种分数转换成另一种分数,从信息传递上,从A分数转换为B种分数,A分数中的信息要完整准确地传递到B分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这两个分数之间的信息应保持守恒,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更不能改变。由于不同的测量数据所含信息量不同,要保持分数转换过程中的信息守恒,转换前后的分数应是同一类型数据,即要么是称名数据,要么顺序数据,要么等距数据,要么比例数据。只有保持了分数转换中的信息守恒,分数转换才能可逆,既可以正向转换,又可以逆向转换。原始分数作为一种等距数据,要保持分数转换中的信息守恒,转换后的分数也必须是等距数据。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我国试点的高考分数转换,该转换过程为:将某一科目所有考生的原始分数从大到小排序,计算每一个分数以下的考生人数占考生总数的百分等级P,利用百分等级P查正态分布表得正态Z分数,再转换为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的标准分数B。

上述转换过程实际上包含三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将每一学科的原始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列成百分等级,转换的结果是百分等级。原始分数是等距数据,百分等级是顺序数据,这样丢失了原始分数所包含的差距信息,只保留顺序信息。通过考试测得的描述考生的信息量减少了,第一次转换没有保持信息的守恒。

第二次转换是由百分等级查正态分布表,得到正态化Z分数,转换的结果为Z分数。百分等级是顺序数据,Z分数是等距数据,这样重获差距信息,但该差距信息并不是考试所测得的,而是以百分等级为基础,以完全理想的正态分布为依据重新赋予考生的,由于原始分数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这些差距信息是变化了的信息,并不反映考生之间的真实差距,第二次转换也没有保持信息的守恒。

第三次转换是进行线性变换,根据Z分数,以平均分500和标准差100计算得到标准分数B。Z分数是等距数据,B分数也是等距数据,第三次转换保持了信息的守恒。

综上所述,从信息传递上,原始分数是等距数据,同时包含顺序信息和差距信息,经过第一次转换,得到百分等级,百分等级保留了顺序信息,丢失了差距信息,信息减少了;经过第二次转换,得到Z分数,Z分数仍保留了顺序信息,获得了差距信息,但是该差距信息是根据正态分布重新赋予的,差距信息变化了;经过第三次转换,得到标准分数,而此时标准分数所包含的信息包括原来的顺序信息和改变了的差距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数转换之后,基于标准分数所包含的差距信息进行分数合成,基于合成的总分进行录取。

原始分数是对考生的测量结果,是对考生个体能力水平的统计描述,其分布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分数转换中,不管原始分数分布如何,强行将其转换为正态分布,这样正态转换前后的分数就会产生转换差异,原始分数分布与正态分布之间差异越大,转换差异越大。在高考的情景下,考试分数对考生具有极端重要性,这种转换差异对考生个体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影响高考的科学性。

上述转换过程中保持信息守恒的前提条件是原始分数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这一转换也可以称为正态转换。由于我国高考各科分数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正态转换不能用于我国高考分数的转换。

那么原始分数在非正态分布下该如何进行分数转换?我们认为应该进行线性转换。线性转换不受原始分数分布的限制,无须正态分布假设,在任何分布形态下都可以进行线性转换。在线性转换中,仅对原始分数作线性变换,假定原始分数为X,标准分数为Y,线性转换可以写为Y=AX+B,其中A(A>0)为斜率,改变原始分数的离散程度,B为截距,改变原始分数的平均水平,这样通过改变原始分数的平均水平和离散程度,可以使标准分数的平均水平相等,离散程度一致。从转换过程看,原始分数是等距数据,经过线性转换后,得到的标准分数也是等距数据,线性转换保持了信息的守恒。

5 结语

破解当前高考改革的困局,必须坚持高考统一性和差异性相平衡原则,通过高考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测量考生的专业性向,使考生根据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身专业性向的专业,高校按照专业特点录取相应专业性向的考生,实现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和自主结合。

[1]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news.sohu.com/20140904/n404058910.shtml.

[2] 柳学智.考试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3] 孙春晖,柳学智.高考科目设置与专业性向测定的定量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4] 黄晓慧.标准分,还能挺多久[N].人民日报,2013-12-04.http://edu.people.com.cn/n/2013/1204/c1006-23735108.html.

[5] 柳学智.多科考试分数转换与合成中的误区分析[J].中国考试,2005(10上).

猜你喜欢

科目权重分数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分数的脚步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权重常思“浮名轻”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可怕的分数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高考“新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