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2015-01-30,,
,,
1 学科馆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科馆员制度是大学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学科的专业人员以及部门之间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他们提供专、精、深的高质量的、有效的信息服务而特别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1]。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于1981年率先推出了学科馆员服务项目。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起步较晚,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之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大学图书馆也相继从本校教学科研需要出发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与完善,在我国大学图书馆已经普遍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工作和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学科馆员在制度保障、素质、工作职责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在比较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发展之路,对促进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比较分析
2.1 组织管理机制
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招聘、培训、考核到待遇、晋升等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序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体系。美国大学图书馆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学科馆员进行管理,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图书馆都设有联络委员会和顾问小组,负责任命、培训、项目指标的实施、考核等方面对学科馆员进行日常管理。美国大学图书馆员的任职条件都是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规定,对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工作待遇、聘任晋升等激励机制,以及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等方面也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界定[2]。在此基础上,美国大学图书馆员的管理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运行机制,有效保证了学科馆员的选拔与聘用。总体上看,美国大学图书馆在保证学科馆员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对用户的深层次信息服务。
反观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因受机制所限,其工作积极性不高,业务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在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方面尚未出台完整、专门的法律规定,也未设立相关的学科馆员管理机构,学科馆员的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部署,随意性较大。此外,我国在对学科馆员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并缺乏相应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导致出现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引进质量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使部分学科服务流于形式。
2.2 学科馆员素质
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业素养存在某些相似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大都具有及时把握敏锐信息的意识,较强的信息整理、组织与传递能力,具备扎实的文献学、信息学专业基础,以及拥有深厚的特定学科知识底蕴。但是,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在综合素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都是由专业馆员担任,专业馆员的选拨需要经过严格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而且需具有其所在国家图书馆协会认可的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硕士及以上的学位[3]。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一些专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长期从事专业工作的馆员还要求具有第二硕士学位。但是,国内大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任职条件与任职资格没有统一规定,除少数重点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任职条件和要求与国外大学图书馆相似外,大部分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在专业知识和学历层次等方面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一部分馆员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却缺乏图书情报专业训练的经历;另一部分经过图书情报专业的训练,却欠缺其他专业的知识素养;还有一部分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和经受过专业训练,但又不具备研究生学历。总之,我国大学图书馆员的质量较低,高学历人才较少,在某种程度上致使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工作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
第二,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要求其与服务的院系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因此要胜任院系联络员的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美国大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高标准要求促使他们具备了相当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4]。此外,美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快,高科技产品和网络技术更新换代时间短,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凭借先进的高科技搜集某学科信息资源和建设学科网页与导航,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他们扮演着主动出击的角色,更好地为院系师生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与美国相比,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因为继续教育的缺失而不能快速适应现代高科技的需求,网络应用能力不强,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自身需求使其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科服务跟不上,只是停留在等待师生上门咨询、查找资料的落后被动阶段,不能完全满足院系师生的信息需要。
2.3 工作职责
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基本一致,但在学科服务内容、提供服务的学科、人员数量,以及提供服务的深度和专业程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为师生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负责对学科馆藏资源建设提出宝贵的建议,定期为院系师生开展学科信息素质教育,为学生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教授科研人员查找各种文献和数据的方法,定期针对院系师生对图书馆信息建设实践提出的宝贵意见及需要对现有服务项目和馆藏工作进行评估。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较高,人数也较多,如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科馆员人数分别为65人和70人,他们所服务的对象则以二级学科作为基本单位,保证了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学科馆员,使学科馆员能够开展更细致、专业的信息服务[5]。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相关规定,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主要包括熟悉所负责学科馆藏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深入积极推动学科藏书建设;建立对口院所重点学科用户档案,开展个性化学科服务;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及时解答读者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疑问;负责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的编撰,以及各类资源使用方法的介绍;定期提供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辅导讲座;参加对口院系组织的学术活动,提升相应学科专业素养;深入院系征求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对口院系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收集并整理学科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专业资源等[6]。但是,我国大学图书馆设置的学科馆员数量有限,通常只有几人到十几人不等,而我国一般大学的院系最少也有十几个。因此每个学科馆员需要负责多个学院或系所,他们的工作难以顾及到所有学科,开展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和国外相比必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大型科研项目的文献综述、评价、咨询意见和建议等方面与国外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差距就更大了。
上述对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描述不如对国内介绍得详细,是因为美国大学图书馆对于学科馆员工作职责的描述内容相对较少。这并不代表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没有秩序可言,相反,由于美国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工作时间较长,院系师生已经熟悉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不需要再做出专门的描述。而且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也是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职责的最大不同之处。
3 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在管理制度、素质、工作职责三方面的比较分析,明确了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自身内在和外在客观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并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成功经验,制定我国学科馆员发展规划,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发展之路。
3.1 国家主体:完善法规,建立制度,注重培训,配套支持
3.1.1 完善相关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应根据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在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各地方也要根据当地情况完善其配套的规章制度,统一于整个图书馆法律体系,以调整图书馆对内对外活动所形成的复杂关系,从而使学科馆员明确自己在工作职位中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更好地为图书馆工作服务。此外,制度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作用,完备的学科馆员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科馆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评机制、管理制度等[7]。国家还应在制定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管理制度,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学科馆员的任命、培训、考核等事项,从而保证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有效实施。
3.1.2 建立国家认证制度,提升培训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和学科服务技能,在学科馆员入职前,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其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相应的资格证书考试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资格认证要求的学科馆员选拔流程,健全明确的职责分工,明确规定只有考试合格者才能上岗,规范学科馆员的上岗标准,从而严把学科馆员的“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学科馆员素质及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
3.1.3 注重技术支持,全面提升科技水平
图书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保证学科馆员与高科技接轨,与国际先进知识相衔接。因此,国家要向大学图书馆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进一步充实高校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大学图书馆有能力吸引招揽较高素质的人才,完善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图书馆设备的自动化、网络化以及馆藏资源的多媒体化,保障图书馆的发展和运行有稳定的经济基础。
3.2 大学图书馆:严格选才,明确职责,提升能力,注重激励
3.2.1 严把学科馆员“入口关”
大学图书馆应注重学科馆员的选拔,从大学以及图书馆的实际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采用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图书馆员入职门槛,主要从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出发,明确科学实用的选拔标准,完善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配备,采用多途径有效遴选学科馆员。如从图书馆内部挑选人才培养,挖掘现有高级学科馆员,直接引进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等。
3.2.2 明确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目前,图书馆界认同的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是狄金森(Dennis W. Dickinson)提出的,他把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归纳为专业参考帮助和院系联络两方面[8]。因此,开发对口院系专业的馆藏资源为当前学科馆员最重要的职责。大学图书馆应努力促进学科馆员与院所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加深,为院所读者提供专业学科服务,在对口院系学科和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之间实现完美有效结合。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初期开展的学科馆员制度工作不尽如意,但是2006年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从专业分馆馆员中聘任了学科馆员,在调动馆员工作热情的同时有效加大了与院系联系的力度。
3.2.3 多途径提升学科馆员的能力
由于院系联络是学科馆员的重要任务,大学图书馆应着重对学科馆员的沟通技巧、能力等进行培训,并实行“院系路线”,走进相应的院系,把握该学科的相关发展动态,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信息,开展有效的咨询服务工作。还应定期对学科馆员进行学科专业培训,定期参加该学科的学术会议,与国外的大学图书馆进行互换学科馆员,不断吸取先进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掌握并及时为大学院系师生提供其用于科研的专业知识需求。
3.2.4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任何考核都是一种导向,都是一种激励。但沿用传统的图书馆员考核评价方法,以自我评价代替用户评价,以过程评价代替效果评价,必然会阻碍学科馆员创造力的发挥[9]。大学图书馆应针对学科馆员的工作建立灵活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相挂钩,奖罚分明,提高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为图书馆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3.3 学科馆员:注重学习,全面提升,深入研讨,服务至上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活的灵魂”。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立终身教育理念以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大学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学科馆员应适应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自我完善。
3.3.1 始终做一个学习者,全面提升素质能力
学科馆员集学科信息的发布者、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虚拟交流的组织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10]。皮费尔德曾在《变化中的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中强调,学科馆员的学科知识是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11]。他们既要具备专业学科背景和图书情报知识,也要具有熟练的信息检索技能。因此,学科馆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钻研业务知识,不仅要学习图书馆学、文献学、分类学、目录学等图书馆理论知识,还要熟悉掌握计算机操作、信息检索、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图书馆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为广大院系师生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3.3.2 注重传承创新,深入合作交流
努力营造学科服务的整体氛围,为学科馆员提供学习和工作交流机会。一方面要在图书馆内部定期开展关于学科服务的交流讨论,促进学科馆员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探索、创新学科化服务,有经验的学科馆员应做好“传、帮、带”,使新学科馆员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始工作[12];另一方面,鼓励学科馆员参加用户的各种活动(学术会议、研究生开题答辩、项目论证等) ,与用户结成稳定而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到一线,加强与用户的沟通,更多而及时地了解用户的困难和需求,探讨合作的切入点和具体的合作方式[9,13]。
3.3.3 明确服务意识,实现服务与发展互动
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因此学科馆员应转变服务意识,树立读者观念,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文献采集、流通、借阅各个环节都将“读者至上”作为服务宗旨,在读者之间展开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最新的学科科研信息,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树立学科馆员的新形象,促使图书馆服务上一层新台阶。
4 结语
我国大学学图书馆科馆员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然而学科馆员服务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结合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考虑当前信息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学科馆员服务领域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变革,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馆员服务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建设与发展的特色道路,推动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