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视角下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的转型
2015-01-30
信息技术、社会网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渗透,使医学图书馆从传统的信息资源存储者向数字化信息服务者的角色转换,继而向泛在医学图书馆这一智慧型的未来图书馆形态发展。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作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平台,应顺应泛在知识环境的内在要求,谋求医学信息服务的转型升级,为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及医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1 泛在知识环境及其特征
泛在知识环境,即建立在智能网络、普适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之上,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的一种无处不在的未来社会知识环境[1],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于2003年就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目标问题中提出,被认为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2]。泛在知识环境以泛在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为工具,具有网络的泛在性、知识获取的泛在性和感知的智慧性等特征[3-4],能使个人和组织随时随地实现网络的无缝接入获取信息,也能通过语义技术进行基于情绪或情景的分析,为个人和组织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2 泛在知识环境下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的转型目标
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根植于预防医学学科,辐射地区疾病防控工作,是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中心和科研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与监测、健康教育、科研和培训等公共卫生体系服务,是为疾控专业人员进行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决策、疾病预防、科学研究、继续教育提供医学信息资源的机构,承担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性科学研究。泛在知识环境下,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将打破时空以及物理形态的限制,转型成为疾病防治领域的医学智库。
泛在知识环境无处不在,可以完全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的各种网络中。因此,在转型的理念上,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要注重以人为中心,捕捉信息需求,重视用户体验,为居民和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定制疾控信息服务。
在资源建设方面,发挥普适计算的优点,实现本地特色资源和开放资源的整合,并与本领域国内外机构进行数据共享,通过对多种异构数据的融合、加工和无缝导航,并与泛在网络中的医学机构积极合作,实现疾控知识库的共建共享。
在信息服务方面,由于网络的泛在化以及智能终端设备对用户健康信息和行为的记录和分析,疾病防疫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实时、个性化的居民健康管理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直报和预警。与此同时,泛在知识环境能全程参与构建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捕捉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挖掘科研隐性知识,搭建虚拟的全球化、多领域合作的科研交流平台,真正实现定制化的科研情报服务。
3 泛在知识环境下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的转型策略
3.1 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3.1.1 拓宽信息资源采集领域,丰富特色专题建设
信息资源采集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环节。泛在知识环境提供了数量巨大、结构复杂和类型众多的数据,一方面丰富了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却造成信息采集的“迷航”。因此,需要对信息采集进行合理规划。
在内部的信息采集上,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首先应立足自身建设,将以往分散的、结构化的文献数据和公共卫生的监测、干预、服务等活动所产生的业务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储存。其次,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主轴与国内外重点数据库互联互通,展现跨语言、多学科知识地图,既向公众科普预防医学前沿信息,也拓展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广度。同时,深入挖掘网络或开放资源中的隐性知识,从虚拟或现实的知识社群中搜集学术信息,满足医学前沿研究者的深度信息需求。最后,面向疾控中心学科专业化的特性,不断丰富特色专题信息库,如吸血虫病防治、疾病预防、计划免疫信息专题库,循证医学和公共卫生循证医学专题库。
在外部的疾病监测数据采集中,首先要建立基于智能终端的公共卫生网络舆情采集机制,利用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信息技术,及时采集公共卫生方面的社会化数据。如基于用户的搜索关键词和在社交网络中发布的信息进行采集,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数据收集,并联合各级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甄别出关键信息,为疾控研判和预警服务。其次,采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对病案大数据的挖掘,发现疾病分布、易感人群、爆发时间等医学规律,为流行病趋势预判提供帮助。
3.1.2 整合多元信息资源,构建馆际联盟
泛在知识社会带来信息量的爆发式增长,只有有效整合多元化的信息,才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应将本地资源、开放资源等多种异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如将馆藏文献、科研成果档案、专家库、科研数据信息、疾病监测数据、居民健康档案和疾控专题数据库中的数据按规范的元数据定义格式进行数字资源加工处理[5],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其次,个体与泛在网络的互动性要求资源整合要以人为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如健康状况、知识结构等精细加工、整理信息,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重组和导航,在不同情境下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6]。最后,作为泛在知识网络节点的医学图书馆,应构建一个虚拟的医学图书馆联盟,实现异构网际之间的协作,在信息加工、储存工作中共建共享,提高医学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3.2 信息服务转型策略
3.2.1 构建海量数据信息模型,推送个性化疾控信息
在泛在知识社会,海量信息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如何为民众和科研人员提供动态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将成为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用户需求分析建模和云计算背景下,笔者认为,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一方面应通过智慧终端,在采集用户健康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网络中的检索、浏览和社交信息的基础上构建数据模型,与疾控防疫知识库进行关联,基于用户兴趣、健康状况等条件进行信息建模,推送个性化卫生知识;另一方面,应该面向科研人员建立各类知识服务系统,如科学数据与阅读文献的交互操作系统、用户知识需求预测系统、医学知识发现和科研数据关联系统等,并通过图书馆后台数据了解、捕捉科研业务需求,细分人群,完善个性化服务[7]。同时还可以将同类的研究机构作为竞争对手,积极开发医学竞争情报系统,了解医疗市场动态,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医疗卫生疾控机构实现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参考[8]。
3.2.2 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知识管理
地区性疾控中心作用于本地区的疾病防控,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必须迅速进行应急响应。而医学图书馆能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过程进行知识管理[9]。
泛在知识环境下,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将全程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流程,在应急准备阶段,通过与医学机构和政府机构建立应急联盟,将以往的应急政策法规文件、应急方案指南等进行信息汇集和加工,构建基于知识单元的导航,并建立应急专家库;在监测预警方面,构建居民信息和网络舆情动态监测知识库,实现实时直报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构建预警模型推测出隐患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可能结果,从而决定是否发出警报或启动应急预案;在应急处置阶段,在GIS、实时数据库、专家库的基础上进行虚拟应急会商,根据公共卫生事件具体信息快速制定应急策略[10];在响应终止与评估阶段,对应急处置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将有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归类、整合,将应急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充实应急知识库,进一步优化应急知识管理流程。
4 结语
泛在知识环境以其网络、知识的无处不在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智慧环境,图书馆领域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后,最终会走向泛在图书馆。疾控中心医学图书馆作为公共卫生领域重要的信息源集散中心,应扮演智慧化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深度采集,挖掘隐性知识,与社会信息资源联动,实现多元信息资源整合,加强馆际协作;在信息服务方面,应构建海量数据信息模型,推送个性化疾控信息,嵌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各个流程,提供知识管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疾控中心图书馆对于用户数据挖掘能力有限,自身的数字化建设还不完善,医疗数据的共享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馆员自身素质和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够完备。但我们相信,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创新理念的带动下,泛在图书馆必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