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信息环境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
2015-01-30,,,,,
,,,,,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信息获取开放化、信息交流协作共享平台普及化——信息传播利用正朝着全球高度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动摇着图书馆的业务基础和服务模式,图书馆到了需要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图书馆要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分析当今信息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及其对图书馆带来的巨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思考高校图书馆未来的角色定位,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价值和竞争力,做好应对措施。
1 开放信息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1.1 开放信息环境的内涵
开放信息环境是指信息资源不加限制地全方位开放,人们能够在其中对信息进行多样化的自由选择,以实现信息的即索即得[1-2]。开放信息环境下,人们发布和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自由,各种信息大量产生、传递和更新,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人们可以对信息按需索取,即索即得。
1.2 开放信息环境的特征
1.2.1 数字信息主流化[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纸质印刷型文献的主体位置正逐步让位于电子型的数字文献,电子数据库、光盘、网络信息资源等数字信息已成为主流信息资源。据美国加州大学Martin Hilbert博士团队的报告,2002年是人类数字化时代的开端,之后全球以数字形式存储的信息总量已超过了以模拟形式存储的信息总量。截至2007年,人类已存储的信息总量大约为295EB(exabyte),其中94%的信息都是数字形态的信息,纸质形态的信息仅占0.007%[4]。由此可见,电子型媒介已成为信息存储的主流媒介, 数字信息正逐步成为最活跃(使用最多和最频繁)的信息资源[3]。数字信息主流化不仅极大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取性,而且也加速了信息存取民主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个人、群组或机构可以方便和低成本地打破专门机构的垄断,大范围、大规模和持续地发布、获取和存储信息,这将导致以用户需求和信息生产者驱动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市场新格局的形成[3]。
1.2.2 信息获取开放化
数字信息主流化使信息的大规模开放获取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为了克服传统学术出版模式对现代学术信息交流的严重制约,推动科研成果通过互联网自由传播,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发起了大规模的开放获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s)[5]。2001年12月,“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OAI)正式发布。开放获取运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截至2015年2月27日,经DOAJ统计,全世界开放获取的期刊有10 295种,共1 848 826篇论文[6]。伴随着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开放教学资源、开放科学数据、开放软件、开放视频等开放运动也风气云涌,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也可以通过开放获取方式免费获取使用[7-8]。
1.2.3 信息开放交流平台普及化
随着计算机协同工作技术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用户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开放交流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行为方式。目前的信息开放交流平台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信息开放存取平台,既包括像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也包括像机构知识库、机构仓储等开放存取平台以及各种文献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这类平台,人们可以自由获取甚至存放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另一类是信息交流、共享、互动、协作平台,比如各种网上科研协作平台、MOOCs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等,这类平台将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穿越时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了巨大的“场”。人们通过这类平台不仅可以存取信息,还可以及时交流互动,甚至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科研等任务。
2 开放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
2.1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中心地位被弱化
开放信息环境下,传统的期刊、图书等印本资源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图书馆的资源中心地位因搜索引擎、商业数字图书馆、社交网络等的不断蚕食而逐渐沦丧。首先,数字信息主流化及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一些网上数字图书馆(如超星、书生等)相继建成运行。与此同时,一些图书馆与Google等大型搜索引擎合作,将原有的馆藏纸本资源数字化[9],这样,师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数字图书馆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发现和获取信息而不再依赖于图书馆。其次,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蓬勃发展,大量原生数字信息资源可开放获取,从而为师生获取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第三,各类数字科研平台、MOOCs平台、学习或科研社交网络平台等的搭建与应用,也为师生的信息交流共享提供了条件。第四,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采购主要由数据商主导[10],而图书馆作为信息生态链上的分解者,处于被动地位,极易被排除在外,比如目前尽管图书馆仍是书刊营销的主要市场,但电子图书的营销模式已逐渐倾向于终端用户。在上述情况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心地位将逐渐被弱化,并存在被取代的风险[10]。
2.2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被边缘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图书馆服务功能日益减弱,服务空间被逐渐侵蚀,服务模式受到严重挑战。首先,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网络发现和获取信息,搜索引擎和网上专业学术资源成为师生学习和科研的出发点,而图书馆则只是用户查找获取信息的保底选择。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一项报告显示,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只有1%的人通过图书馆网页开始信息的查询[11]。其次,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机构进军信息服务行业,它们借助在人、财、物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发的知识服务产品日益压缩着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如Web of science、Aureka、Scopus、超星发现系统等,全方位地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检索、计量分析、关联发现等各层次的服务带来巨大冲击和替代[10]。第三,增强出版、语义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的出现,使文献的呈现形式表现为基于RDF描述的结构化、可交互和查询的图、表和文本,满足了用户知识关联、发现与互操作的需求[10]。而主流图书馆仍以PDF文档、自由文本为文献服务的主要形式,且信息服务方面也缺乏语义搜索与知识发现服务,这势必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造成巨大挑战。
2.3 图书馆的学习和科研中心地位被动摇
长期以来,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学术中心的角色,被列为高校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活动的聚集地。但随着开放信息环境的形成,教学、科研活动也逐步进入了“E-learning”“E-science”的新阶段,教学、科研领域的很多对象逐步被数字化,Udacity、Courses、学堂在线、美国的Cyberinfrastructure、欧洲的E-science等各种网上学习、科研平台也陆续推出,教学、科研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日渐被数字化组织,教学科研活动与信息活动在数字化基础上高度融合,形成了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空间[12]。用户只要有一台接入网络的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在这种教学、科研应用空间进行知识的获取、理解、应用与创造,Ithaka研究所的《图书馆调查2010》报告中指出,高校教师仅把图书馆作为资源采购中介和保存机构,且质疑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深度支持能力[13]。图书馆将不再是师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必然场所,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中心地位被动摇。
3 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应对策略
信息环境的变化不仅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高校图书馆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通过重构图书馆空间布局、构建开放信息资源体系、创新信息服务模式、重塑新型馆员等措施,构建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新范式[14-15]。
3.1 重构图书馆空间布局
面对开放信息环境,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的空间功能布局,以开放理念为指导,通过空间功能改造,为用户打造一个环境温馨舒适、设施资源齐全、功能集中的信息获取、知识学习和合作交流场所即信息共享空间[16]。图书馆可根据所在学校学的科发展和师生需求,在信息共享空间设置具有不同主题的学习、协作区域。但不论信息共享空间的主题区域划分如何不同,它们所提供的功能服务基本一致。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计算机、无线网、电子书刊阅览器、扫描仪、打印机、视频会议设备等设备;配置大小适宜的个人或小组学习、研讨空间,如各种学习室、研讨室,并配置有舒适的桌椅和数字化设备(计算机、网络、投影仪及常用专业软件);满足师生社交需求,设置类似咖啡厅等,提供简单的休闲食品、饮料等,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谈或讨论;打通信息在载体、时空、内容分类方面的界限,为师生提供资源的一站式服务,满足他们对学术资源、研究氛围、文化追求方面的需求。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经验。相关资料显示,较好的信息共享空间包括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室、电子教室、多媒体工作站、商议站、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区七部分,而且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延长服务时间,甚至实现了24/7的开放服务[17]。通过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创建,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集学习中心、知识中心、多媒体中心、会议中心、文化中心于一体的校园多功能广场。
3.2 构建开放资源体系
网络开放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馆藏资源建设模式已无法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开放资源,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支持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定制、开放综合的信息资源体系。
3.2.1 资源建设范围
在夯实商业信息资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开放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包括免费数据库、开放仓储、开放会议、开放视频、机构知识库、开放科学数据以及开放专利、标准、法律等信息资源。
3.2.2 资源的发现、选择与集成
开放资源类型多样、增长迅速,要采取多种方式发现不同类型、不同组织方式和不同开放程度的开放资源,并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和用户需求,分阶段有计划地对这些开放资源进行遴选[18]。同时要注意开放资源的规范化登记集成,规范化登记集成是开放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3.2.3 资源的质量控制
针对广泛开放的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遴选标准,包括对开放资源内容质量、技术约束、服务、自身管理、使用许可等方面的评价。
3.2.4 资源的许可使用
尽管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数据共享协议(PDDL、ODC-by、ODbL、CCO)等开放资源获取政策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各类开放资源所在平台不同、技术约束不同、开放程度不同以及隐私和公益保护的要求也不同[10]。因此,要分析不同资源的使用许可政策(包括开放协议、存档规定、使用职责、授权方式等),制订不同的共享合作方案。
3.2.5 资源的开放存储
在使用许可框架内,设计新的数据存储格式,推动开放资源的本地化开放存储和长期保存,实现开放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
3.3 创新服务模式
开放信息环境下,用户可通过多种渠道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受到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的严重挤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理念、深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才能争取生存空间。
3.3.1 创新服务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要转变服务观念才能实现服务的创新。新时代图书馆员要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从“我能为你提供什么信息”转变为“你需要我为你提供什么信息”,从“帮你找到你想要的文献信息”转变为“为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告诉你需要关注的内容”[19],在新型服务理念指导的基础上实现服务创新。
3.3.2 深化服务内容
开放获取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基于数据密集型计算科研范式的形成,要求图书馆在做好传统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应加强知识发现和学科服务的开展力度,将知识发现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服务中,通过运用特定技术设备和专业技能,从大量数据中识别新颖的、有价值的信息[20],并适时推送给需要的师生,从而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
3.3.3 拓展服务方式
4G时代,智能手机及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用户的信息行为方式。图书馆应积极实施移动服务战略,不断拓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在将信息服务嵌入移动终端的同时,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效果,从而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随时随地获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
3.4 重塑新型图书馆员
开放信息环境下用户需求正朝着个性化、知识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使传统单一性知识结构的图书馆员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现代图书馆必须因时而变,充分利用环境的变化,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重构图书馆员知识结构和提高图书馆员服务技能,从而塑造信息时代的新型图书馆员。笔者认为,新型馆员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具有新型知识结构、新型信息技能与创新发展能力、能够适应知识服务与图书馆发展的新需求,在图书馆未来发展中充当技术咨询师、版权顾问、信息素养培训师、科学数据发现和管理者等角色,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4 结语
当前,图书馆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环境中,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图书馆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群中的领头羊,要带领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勇敢面对变化,大胆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努力把握机遇,共创图书馆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