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走寻常路 探幽莎翁经典
——《读哈姆莱特》特色品析

2015-01-30王英鹏

中国出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鬼魂莎士比亚

□文|王英鹏

不走寻常路探幽莎翁经典
——《读哈姆莱特》特色品析

□文|王英鹏

作为国内首部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人物研究的专著,《读哈姆莱特》另辟蹊径,一方面针对国内主流多年的哈姆莱特行为“延宕说”提出了“非延宕说”;另一方面又透过跨学科等多重背景,探究剧中人物的行为表象及其艺术内涵。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人物文学

莎士比亚戏剧举世闻名,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字,其创作成熟期的经典剧作《哈姆莱特》更是达到了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对它的研究是世界学术研究的珠穆朗玛,在世界文学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1]但是国内针对这部“文学中的蒙娜丽莎”“戏剧中的斯芬克斯”的文学研究专著并不多见。杨秀波《读哈姆莱特》(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是一部关于《哈姆莱特》的文学研究力作,也是我国首部关于《哈姆莱特》人物研究的专著,可谓是填补空白之作。

全书共分11个论域,基本都是以哈姆莱特为中心,以两大阵营的斗争、冲突为线索,对剧中人物——包括主人公哈姆莱特及其恋人奥菲利娅、新国王克劳狄斯、母亲乔特鲁德等次要人物,还有弄臣等小人物,甚至老国王的鬼魂——都一一予以评述。几个次要人物也与哈姆莱特形成对照,或多或少都折射出主人公某些方面的特质。

一、颠覆“延宕说”,提出“非延宕说”,合理有据

毫无疑问,哈姆莱特是整剧中最大的一个“谜”,有人说他真疯,有人说他装疯,也有人说他是抑郁症患者;有人说他高尚,也有人说他罪恶;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懦夫……《读哈姆莱特》一书用崭新的视角,给出了对这个人物别具一格的诠释。

主人公哈姆莱特以其“延宕”而闻名——他犹豫不决,迟迟不去复仇,几乎成为“优柔寡断的人”的代名词。[2]针对这一论述,书中打破了国内外流行多年的“延宕说”,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佐证,综合中外学界研究成果,尤其分析梳理了别林斯基、拉康、布拉德雷、斯佩特、弗洛伊德、阿尼克斯特等人的理想破灭说、心理-语言结构说、疾病说、仁爱说、俄狄浦斯情结说、俄狄浦斯情结衰落说、罪恶普遍说等,指出各自优缺点及矛盾之处,创造性地提出并极具说服力地论证了“非延宕说”这一观点,认为哈姆莱特非但没有“延宕”,反而是他对父亲被叔父谋杀一案在进行隐秘的调查取证,因而造成“延宕”假象。另外也可能由于宗教的束缚,哈姆莱特会怀疑自己该不该复仇,他这样质问自己:“凭良心说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上天会不会嘉许我替世上剪除这一戕害天性的蟊贼,不让他继续作恶?”[3]此外,从文本解读入手,该书还以次要人物反证主要人物的行为,认为急于复仇的雷欧提斯由于鲁莽冲动,反被人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从反面诠释了在异常复杂凶险的环境中,面对深藏不露又诡计多端的强大敌手,哈姆莱特深思熟虑、谨慎从事的必要性,这也恰恰表现了哈姆莱特有主见、不轻信、求证据、“不延宕”的机智和冷静。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是《哈姆莱特》一剧中另一个难解之谜。书中分析此时哈姆莱特尚未证实鬼魂所述是否真实,甚至怀疑鬼魂也许是魔鬼化身,此情此景,缘何会犹豫彷徨考虑自杀?从而推断出这句名言并非是在探讨“生存还是毁灭”,更不是在考虑“要不要自杀”,而是在感叹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艰难的同时,表现出他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从而刷新了一直以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新颖独到。

著作涉足以往我国莎剧研究者很少问津的领域,对一些次要人物予以论述。对奥菲利娅,该书不仅分析中外评论家纷纷在她面前噤声的缘由,还由此论证了奥菲利娅人物塑造的独特性与艺术性。这个引发种种舞台传奇、背负夏娃原罪的人物,充满神秘与美感,以其单纯与哈姆莱特思想的复杂形成对照。她成为痴迷莎士比亚戏剧的医生发现“癔症”的契机;一些杰出演员的出色表演在观众心中激起阵阵波澜,甚至有失恋后的女演员恰好在疯狂的一刻登上舞台,演绎出真实的奥菲利娅;画家米莱斯为奥菲利娅荡气回肠的终局感动,以一幅描绘奥菲利娅淹溺情境的作品而一举成名……一系列因素使得奥菲利娅成为诗人、演员、画家甚至医生的宠儿,使这个人物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心。这个天真美丽的少女代表着哈姆莱特的柔情与软弱,她的死亡催引着哈姆莱特的成长,而哈姆莱特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痛苦磨砺中慢慢成熟起来。

二、借用科学理论阐释文学现象,拓宽读者视野

该书独辟蹊径,利用物理学的场域理论、共振概念阐释哈姆莱特魅力之谜,论析哈姆莱特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深远回响,阐释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哈姆莱特”;利用物理学上的压力、动态平衡、爆炸临界点、能量以及地理学的落差等概念阐释哈姆莱特在巨大命运转变之际心理能量的淤积、释放、宣泄,以维持其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将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方法不仅使该书论域独特,别具洞天,而且令人耳目一新。

结合宗教教义、民俗等,该书辟专章对剧中另一谜团似的“人物”——鬼魂的形象予以阐述。正如三生石畔的木石前缘赋予《红楼梦》缥缈神秘的美感,鬼魂的出现给《哈姆莱特》一剧蒙上了一层诡谲而神秘的色调。鬼魂意象几乎贯穿整剧,决定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成为父权话语结构中被动的一方,成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人生的人。鬼魂形象的出现,预设了哈姆莱特的不幸命运,也使作品弥漫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三、多重背景互文、文字疏影流香

该书将评论置于《哈姆莱特》产生时代社会变革剧烈、宗教事件频仍的大背景和英国文化及思想发展的链条中加以审视,既有综合当时历史文化语境的宏观分析,又有对剧本人物细致的微观探幽。从历史演变过程中寻找莎士比亚成为文艺复兴时代巅峰的线索,从商业兴起的时代背景中探求戏剧兴盛、莎翁奇迹的隐秘。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已有深厚积淀的时候登场,铸就了人生无限辉煌和不朽传奇!

该书对弑君篡位的新国王克劳狄斯与原王后乔特鲁德乱伦婚姻的叙述结合历史上亨利八世的乱伦婚姻与英格兰女王丈夫谋杀案悬疑的论述,由此推测,《哈姆莱特》一剧似乎糅合了历史上两宗王室婚姻案件。历史事件与戏剧文本的互文使作品内容鲜活起来,不禁令读者浮想联翩。

此外,该书对《哈姆莱特》剧中著名的“戏中戏”进行拓展性论述,增加了对当年莎剧舞台上的情境描述。透过英国当时从口头文学转向书面文学的大背景,书里还分析了哈姆莱特语言中的“弹性”与“质感”,及其蕴含的激情、含混、双关及多义性。细微的语言肌理使作品机锋暗藏,表面平和,深处却暗流汹涌,从而解析了构成《哈姆莱特》异常丰厚惊人的互文内蕴与永恒经典的艺术魅力。

虽是一部学术论著,《读哈姆莱特》一书却颇具可读性。舞台上的连环戏中戏、民俗叙述、舞台传奇、历史事件与文本交叠,映照出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剧中人物处于生死之间的种种演绎,是对生命至深的诠释。诸多人物命悬一线,而小丑仍戏谑自如。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评述,可谓进入“行至水穷,坐看云起”之境!苦厄人生的滋味浸入生命,才有机会绽放尘世最美的馨香,把握生命深沉苦痛的利刃才能刻画出立于生命巅峰处的哈姆莱特的不朽形象。如果朱生豪精彩翻译原因之一是因他战乱岁月的苦难亦无法泯灭的激情与盛年莎士比亚飞扬的激情相契合,那么《读哈姆莱特》一书中富含的这种创作激情似也已化为澎湃汹涌的文字,汩汩流淌出《哈姆莱特》一剧泉涌的魅力。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1]杨秀波.读哈姆莱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2]翁礼明.两难的选择 双重的绝望——解开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9)[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鬼魂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鬼魂的作用:评《唱啊,曝尸鬼,唱》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哈姆雷特(中)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