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加强深度调研报道的路径、方法与动力机制

2015-01-30刘光牛谭林茂

中国出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分社江苏调研

□文|刘光牛 罗 婷 谭林茂

新媒体时代加强深度调研报道的路径、方法与动力机制

□文|刘光牛罗婷谭林茂

新华社江苏分社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视调查研究的传统,在新时期,分社继续坚持不懈抓调查研究,针对新问题新现象,探索了多种调研方式。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江苏分社加强调查研究的主要做法,认为其背后反映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与学习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探讨了江苏分社经验对新华社、对媒体加强调查研究的启示。

调查研究学习型组织考核机制

新闻的职业尊严,新闻媒体的荣耀,很大程度建立在原创深度报道上。没有原创深度报道,新闻媒体将无法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在新媒体的挑战下,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收获成果的深度报道不断地被边缘化,包括一些曾经以深度报道见长的媒体也纷纷忍痛裁撤了深度报道部。此时,新华社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发现一手鲜活的新闻,写出深度调研报道,显示出作为党中央喉舌耳目的勇气和担当。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弘扬深入调研的传统作风?搞好深度调研报道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把握?有哪些模式可以参照借鉴?如何改进管理考核机制、培育重视调研报道的文化氛围,培养出专家型调研人才队伍?本文采用“解剖麻雀”的办法,选取新华社江苏分社(以下简称“江苏分社”)为调查样本,围绕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的传承路径与激励机制展开研究。调查研究亦有正路可寻,希望这一课题成果能给传媒界有益的启发。

一、新时期弘扬调查研究传统的路径与模式

重视调查研究,是新华社履行职责、服务好大局的传家宝。江苏分社历来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一直将其作为立社之本。

(一)重视对调研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长期坚持不懈练好调研基本功

1959~1961年3年困难时期,江苏省普遍发生饥荒,多地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

1960年冬天,时任江苏分社社长孙振到饥荒最为严重的淮阴地区采访。他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如实反映淮阴地区“骨瘦如柴、路有饿殍”的情况,周恩来总理看了调研报道后,批拨粮食6亿斤给淮阴和徐州两个专区,缓解了灾区人民的生活困难。

1982年4月,时任江苏分社社长尤淇上任不久,不顾血压高、腰腿疼等种种病痛,带领蔡名照、费强等年轻记者骑自行车跨越苏、浙、沪20个县、市,行程1100多公里,就农业现状、实行生产责任制、发展社队企业等问题深入采访。尤淇指导年轻记者在实践中掌握调查研究的本领,培养出一批优秀记者,调查研究传统在江苏分社代代相传。

网络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少人认为新闻采写用不着费时费力去调研了,但现任江苏分社领导班子依然身体力行,坚持把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分社报道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领导带头、考核引导、文化激励、重点培养等举措,推动采编人员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深入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各种人群的工作生活中,采写深度调研报道,既锻炼了队伍,也提升了报道质量。2014年,江苏分社作品被《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采用15条;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120余条;获得新华社社级优秀作品26篇次;稿件《专家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直接推动“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五万首儿歌缘何无一唱响——一个令当今社会深思的问题》被评为2014年下半年新华社精品报道。

(二)与时俱进探索多种调研方法,提高调研科学性

经过多年实践,江苏分社摸索出一套调研模式,包括一个点位多次全媒体采访的“解剖麻雀”式蹲点、一个主题多个点位调研的“一题多点”式、一个点位长期跟踪的“轮流接力”式调研,提高了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

1.“一点多次”式蹲点调研

江苏分社经常采取一个点位多次全媒体采访的“挖深井”式蹲点调研。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江苏分社派出3批记者共33人次,先后5次走进江苏兴化的留守村南宋村,对新时期农村突出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和全媒体跟踪报道。先后在《半月谈》杂志推出了4次专题报道;“中国网事·我在现场”、图片版“新华视点”、通稿等传播端以“我的城、我的乡”为主题播发了系列新锐灵动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组报道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启动了对留守村的帮扶活动。2014年,江苏分社推出的“走进春运列车K722”“走进留守村”“走进最老县”等9个“走进”系列报道,引起领导重视和社会关注。

2.“一题多点”式调研

江苏分社积极鼓励记者进行跨地区报道,使他们在大跨度上掌握调查研究的本领。一是在省内开展大规模“一题多点”式调研。2014年,在社长冯诚、副社长李灿等带头示范下,江苏分社做到了所有省辖市以及重点县市均有《新华每日电讯》版面头条正面稿件,特别是有关江苏全面深化改革的专版报道,获得了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的批示肯定,称其为“新华作为”。二是组织记者开展区域性调研报道。近年来,江苏分社加强长三角区域协作报道策划,组织实施了长三角北翼城市群、环太湖生态城市群、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主题报道。三是积极鼓励记者参加总社组织的调研小分队。2014年全年,江苏分社采编人员共35人次参加总社组织的各种类型重大专题调研报道。

3.“轮流接力”式调研

江苏分社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华西村、苏州工业园区等作为日常调研基地,一代又一代记者以“接力棒”形式对一些重点话题进行深度挖掘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分社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立了高度密切的关系。在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传来后,江苏分社迅速反应,安排记者蔡玉高、蒋芳采写了《专家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参考报道,该报道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直接推动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

老记者袁养和跟踪华西村40余年,其报道的《探索华西村》被一位读者请人刻于石碑上,陈列在华西村纪念馆内。2002年起记者孙彬接过老一辈的衣钵,对华西村这一“三农”典型进行持续关注和跟踪报道。2011年,孙彬与郭奔胜、刘巍巍一起采写的《吴仁宝30年宣讲社会主义富华西深受欢迎》得到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批示,要求将吴仁宝同志的宣讲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制作成光盘向全国乡村干部发放。

二、驱动调查研究持续深入的激励机制与创新环境

江苏分社调查研究不断取得成绩,与其探索实施有利于促进调研报道的考核管理机制和营造浓厚的思想理论学习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江苏分社的实践对新时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一,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研的工作制度,保证其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拿出对工作全局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1]

目前,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调研的做法,正在新华社形成一种工作制度,全体记者的调研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深入基层调研的良好风气正在逐渐形成,领导带队调研成为常态。2014年12月,江苏分社启动“走进百企”新闻采访行动,社长冯诚等分社党组同志带队,全体采编人员共同参与,采用蹲点、问卷、座谈等形式,深入走访近100家企业。罗志军在《谋转型“蛮拼的” 求质效“妥妥的”——来自江苏企业的新年开局报告》一稿上批示:“报道很好,接地气、有深度。”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批示:“分社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提高分社报道质量的重要措施,应大力提倡。”

第二,优化考核方法,完善实施有利于加强调查研究的考核激励机制。当前,一些媒体实施了各种业务考核办法,但常常用同样的指标考核所有记者。江苏分社的经验启示我们,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机制,为调查型记者创造宽容的考核环境。对乐于跑基层、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的记者,可适当放宽对其一般采编业务考核的要求,提高对其调研报道的标准,为其开展调研工作提供保障。鼓励开展“慢工出细活”的调研,进一步增强报道的思想性、深刻性。应更加重视日常深度调研稿件,尤其是那些揭示社会普遍趋势、反映深层次矛盾、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稿件。鼓励记者开展长时段、大跨度、精细化的调研。加强精品力作意识,抓“关键少数”,遏制片面追求高产、粗糙、浮光掠影式的写作风气。鼓励记者始终以做一名调研记者为荣,防止出现成名后远离调研一线、受困于繁杂行政事务性工作的“逆向淘汰”现象。

江苏分社重视采编业务考核,同时赋予考核机制较大的灵活性,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允许有调研追求的记者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挥,使记者能充分施展调研专长。江苏分社将这种考核称为“粗线条考核”。同时,还充分尊重记者的个性和专长,重视和鼓励记者在《瞭望》《半月谈》等社办报刊上发表报道。如高级记者朱旭东注意从细微的小事中发掘重要的社会动向,通过扎实的调研“慢工出细活”地撰写有温度、有情怀的新闻报道。江苏分社评价其为“乐于走群众路线、擅长与小人物打交道”的专家型记者。

第三,培养调查研究人才队伍,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加强调研报道必须优化调研人才使用机制,着力培养一大批调研型、专家型编辑记者。

建设学习型团队,是提升编辑记者调查研究能力诸多因素中的重要一环。应针对记者实际情况,拟定对症下药的培训计划,提高不同专业领域素养,强化记者调查研究能力。江苏分社通过以下几种做法来提升记者的调研基础功力。一是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分社,增强职工文化底蕴和精品意识。江苏分社专门购入《史记》等中国历史文学经典名著,鼓励采编人员从经典名著中汲取养分,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可以传世的精品,提高对自己新闻报道水准的要求。还主办新闻、文化“记者讲座”,由记者轮流主讲。二是为记者打造个人业务升级计划,提升调研能力。江苏分社开展了记者个人业务诊断活动,通过记者自查与领导会诊相结合,探讨提高业务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为记者确定个性化的“业务升级规划”,明确继续发展的着力点和用力方向。三是注重用新闻科研带动新闻生产力的提高,重视业务经验总结提升,形成了理性思考的传统。仅2014年,江苏分社记者在新华社业务交流平台《新闻业务》上发表业务文章22篇。

第四,用创新思维推动新时期调查研究,增强记者业务创新意识,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要提升采编人员积极深入调研的动力,必须寻找业务创新空间,实现从考核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

新媒体时代,调研方式方法和成果呈现的创新成为提高调查研究报道信度和维度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创新调研方法,如重视抽样调查,建立标准化采样点,探索科学的抽样方法,可以提高调查的可靠性;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借鉴大数据下的数据挖掘等技术,开发新型调研产品,可以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促进内容与技术的跨界整合。其次,创新调研产品的呈现形式。目前大型调研成果报告化、论文化、公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需要创新表达形式和作品的呈现形式。

2011年年初,江苏分社和新华社国内部服务专线一起创立了《生活杂谈》栏目,成为分社业务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2014年国庆期间,分社创新节假日报道模式,推出《子曰黄金周》栏目系列稿件。2014年,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由李灿撰文、具有骈体文言风格的多媒体作品《祭南京殇胞文》发布后点击量达1000多万。这些调研方法和作品呈现方式的创新,都有效地提升了采编人员深入调研的成就感。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1]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猜你喜欢

分社江苏调研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数读江苏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江苏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