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客户身份监管须强化
2015-01-30杨忠
杨忠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监管须强化
杨忠
根据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应履行反洗钱义务的一项基础内容,要求金融机构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时应当按照反洗钱法律规定识别客户身份,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登记客户身份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同时,根据《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时,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件,使用实名,金融机构要按照规定进行核对。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和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作为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洗钱、金融诈骗、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活动。从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角度讲,没有充分有效的实名制核查和客户身份识别作为支撑,金融机构也难以开展可疑资金监测,难以判断客户所需的金融服务及其账户内的资金流动是否与其身份和业务性质相符,其资金来源或用途是否存在可疑,从而难以降低或者避免自身被犯罪分子利用以洗钱的风险。
当前,金融机构在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中,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应引起重视。从客观条件上看,当前金融机构在核查客户身份证件方面仍然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核查证件的相关系统和技术支持还不充分,而单纯的肉眼识别有其天然的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这是在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上的一个难点。除此之外,包括银行在内的一些金融机构在履行包括核查客户身份证件在内的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时,仍存在主管能动性不足的情况,有些金融机构不按规定的程序严格履行识别客户身份的义务,不勤勉尽责了解客户。基于此,提出如下监管建议:
证件识别采取系统结合人工方式。目前对居民身份证的识别技术和手段较之军官证、警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台来往内地通行证更为成熟,我们也鼓励金融机构要尽量引导客户使用居民身份证办理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民达到16岁就应申请办理居民身份证,士兵当兵入伍前已可以申领居民身份证,故无军人身份证的士兵亦可用居民身份证办理业务),或者补充证明文件。尽管如此,金融机构对个人身份证件的识别仍不能完全依赖系统或者仪器,还应结合人工识别的经验和技巧综合进行鉴别。
积累证件识别技巧和加强交流。对于除身份证以外的其他个人证件,金融机构要加强人工识别技巧,比如可以收集积累各类真实证件的复印件和鉴别技巧,装订成册,在办理业务时通过“对比识别”的方式对客户提供的证件进行鉴别。在采用技巧对各类证件进行鉴别的同时,还要多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来验证信息,如根据身份证件上的有关信息提问客户,验证客户回答结果是否与证件信息一致,同时注意观察客户神态是否心虚紧张或根据客户填写的联系方式,现场拔号,核对客户身份等。
核查企业证件采取多种方式结合。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证件进行核查时,可以登陆工商局的相关网站对企业证件进行查询,或者通过电话、函件等方式请求工商机关协助核实有关证件信息。在办理完开户业务以后,还应在短时间内对证件有疑问的客户进行重新识别,采取实地查访、到工商机关确认信息、电话查证等多种方式核实客户身份信息及其相关背景情况。
优化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流程。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业务和内部组织架构特点,进一步优化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流程,加强开户过程中多环节多措施的身份审核验证。一是多询问客户,通过与客户交谈,观察客户的言行举止是否存在异常,验证客户的信息是否真实。二是注意结伴开卡、批量开卡、大量客户留存同一联系方式等高风险情形,并采取强化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三是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有效性审查,通过电话回访、调查走访等合理方式确认联系方式能有效联系到客户本人,了解客户的信息是否真实,交易目的是否合法。
加强高风险客户尽职调查和资金监测。对于高风险客户或者高风险账户持有人,要加强对其资金来源、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信息的了解,开展强化的尽职调查和持续的交易监测。冒用他人名义开立的账户往往在后续资金交易上存在异常特征,要注意监测尤其是在开户开卡过程中存在异常情况而列为高风险客户的银行卡交易。
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监督和指导。一方面,要通过对金融机构证件识别工作专项检查促进金融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及时向金融机构通报警示有关案例,加大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