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有机农业: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5-01-30韩志宏
韩志宏
生态有机农业: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韩志宏
淳安农业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持续的技术进步形成了今天的面貌。一是淳安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举足轻重。2014年,淳安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2.9亿元,增长6.2%,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6.0%。二是淳安农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茶叶、干水果、蚕桑等主导产业,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茶叶1.067万公顷,居全省第2位;山核桃1.667万公顷,面积居全省第2位;蚕桑0.733万公顷,面积居全省第2位;有机鱼养殖4万公顷。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中国有机鱼之乡”。三是淳安农业的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淳安肩负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和“美丽杭州”实验区等使命,生态红线不容触碰。淳安农业本身是这个生态系统有机组成部分,与其它部分自然耦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但是,淳安生态有机农业存在产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产业关联不高、战略重视不够等问题,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品牌等环节竞争优势不突出。加快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是强化淳安生态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秀水富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路径。
淳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生态千岛湖大优势,抢抓“舌尖上的安全”大机遇,布局高效生态有机大农业,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注重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此,必须实施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智慧化四大战略举措。
产业化。缺乏市场的支撑引领,产业做不大。小农户与大市场彼此遥望但难以跨越交易费用过高的鸿沟。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现代产业组织,推广应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之全产业链,架起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桥梁,打开农业发展新空间。
规模化。改变土地碎片化、布局分散化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格格不入的现状。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土地、林地、山地确权;依据《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精神,“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得“经营权”能够单独流转。
品牌化。品牌是品质的保证。品牌影响力越大,产品走得越远。有必要建立“千岛湖”地理标识、企业品牌、商品品牌的品牌识别体系。以秀水为标志的自然生态保证了生产环境品质,以有机为定位的高效农业保证农产品或原材料品质,以知名商标为品牌的各类产业组织保障最终产品的加工和配送品质。
智慧化。生态农业面临劳动力约束趋紧、综合成本走高、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大等“三大趋势性挑战”。应对挑战需要“智慧”,要把物联网、云计算、自动化控制、电子商务等智慧元素注入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和流通等各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流通效率,重构供应链、价值链体系。
推进四大战略,需要加大保障措施落实力度:
上升到全县战略。站在“秀水富民”高度,充分认识发展高效生态有机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若干意见、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并与“十三五”规划衔接。整合农业口资金,优化资金支持重点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生态有机农业与生态文明、智慧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重点工作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推进土地确权、流转与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和土地流转基金,成立土地流转交易所,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发现流转土地价格,引导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收储、置换等形式形成连片土地,以符合规模经营需要,顺利与工商资本对接。积极创办有特色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
注重试点示范与复制推广相结合。根据各类主导或特色产业生产经营特点,培育一批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形成“农+工”、“农+旅”、“农+贸”等多种产业链、价值链经营模式,最终实现综合成本下降和整体效益提升。
创建区域品牌。定位高端,一流水土生产一流产品,塑造以千岛湖生态为内涵品质的区域地理标识,加强品牌推广,走高端精品农业路线。加强区域执法,对偷排污染、失信行为、以次充好坚决打击。
推进战略性务实合作。加强与浙江大学、省市农科院战略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为生态有机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电子商务、在线旅游、快递、租车等平台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杭州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延伸应用。
作者单位:淳安县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