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链条—石油石化企业职工子女就业问题透析
2015-01-30策划报道袁伟
■ 策划报道/本刊记者 袁伟
断裂的链条—石油石化企业职工子女就业问题透析
■ 策划报道/本刊记者 袁伟
这是个敏感的采访话题。
在对中国石油位于东北地区的大庆、辽河、吉林三个油田的采访中,记者感到了无奈。当记者提出这个采访要求时,对方显然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稍作停顿后善意地规劝记者放弃采访。也有关系特别铁的,答应请示一下,但当第二天再问的时候,答案同样是无可奉告,并且同样是善意地劝记者:“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就这个话题不行。”
在对其他单位的采访中,则要“顺利”的多,比如兰州石化、吉林石化、华北油田、河南油田等石油石化企业。但这种“顺利”不是记者想要的。这些单位的有关人员得知是这样一个采访话题时,一般也会一怔,但让他们一时无语的,不是因为这个话题敏感,恰恰相反,是因为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似乎是一个年代久远的记忆,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他们的回答最初也是无可奉告。
3万人
在子女就业压力最大、就业最困难的华北油田,2007年统计的待业职工子女人数为2.5万人。此后,每年递增大约1000人,目前华北油田大约有待业子女3万人。
一方是敏感,也就是热的无法触及,另一方则是无聊,淡的如同白开水。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领域、不同企业的反差如此之大?
最初的尴尬之后,记者还是采访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已经不怎么把这个问题当问题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当年的阵痛,还依稀存在于记忆的角落,艰难蹚出的小径,在记忆的星光下还隐约可见。在子女就业这个问题上,既有职工和子女的无助,也有企业的无奈;既有时代变革带来的冲击,又有企业内部改革的撕裂;既有观念的冲撞,也有利益的纠结;既有生动的故事,也有苍白的数据。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石油石化企业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结构单一,社会依托薄弱,子女就业出路狭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办政府、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被逐步剥离,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属性越来越突出,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出发,企业不可能满足职工子女的就业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观念惯性、政策惯性,职工及其子女就业的压力依然会向企业传递。其结果是,矛盾出现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部分石油石化企业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有计划、有策略地逐步取消了新增用工中对本企业职工子女的优惠,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用工机制,面向全社会招用员工。与此同时,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方法缓解内部职工子女就业难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但是,也有企业的相关改革相对滞后,惯性冲程太长,刹车距离太大,当落后的观念与残酷的现实不可避免地相遇时,矛盾尖锐了,冲突发生了。
曾几何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一种企业精神,标志着石油石化职工对企业的深厚感情,但有时候,这句话也表明了石油石化职工的就业链条:老子退了儿子上,企业招收没商量。发生在企业的多起事件,昭示出这种链条的断裂,也使雪藏了多年的“子女就业”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无论是敏感还是无聊,都需要一次探寻,一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