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评估价值发现作用加强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2015-01-30

中国资产评估 2015年2期
关键词:资产价值评估

一、文化资产的特殊属性分析

文化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最主要标志是其中承载着“文化”。文化资产在具备经济学资产属性的内涵下,延伸出了特定的文化属性。文化资产的文化属性主要包括信息价值属性和效用价值属性。

(一)文化资产的信息价值属性

文化本质上是固化为人类知识的信息集合,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含三维形象)等介质载体传送的事物、事件和现象的属性及状态的信号和消息。信息具有指代性和交流功能,人类通过信息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信息也就因此固化为人类知识。广义的文化资源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信息,文化资产承担了信源的角色,承载这些文化信息的各种文化形态即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资产的生产可以看作是文化信息的编码过程,而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则是文化信息的解码过程,消费者就是信宿。

1.信息具有共享性。由于信息的传播是扩散性的而非移转性的,信源不因传播而灭失,信息也不因使用而减损,信息的非排他性使用使信息的共享性成为必然。由于信息资产的初始创造成本高昂而复制传播成本低廉,产生了对初始信息创造者权益保护的需要,所以才有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信息资产也因此而具有了权利资产的属性。

2.信息具有复现性。信息虽不因传播而灭失,但可能因干扰而失真,因传播而衰减。为了信息保真,信息在编码时会产生一些冗余信息,但会增强信息的健壮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干扰,产生一些附加信息,因此,信息的解码过程包含了信息的识别、除噪、检索和复现。作为信息资产,文化资产的信息复现更复杂些,文化产品的效用实现包含了消费者的再创造过程。

3.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虽不因使用而减损,但可因过时而失效。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知识产权的保护才有了保护期的限定。过时的信息没有价值,时效期内的重复信息也没有价值。文化资产同样具有时效性,但艺术类文化资产是个例外。艺术价值具有恒久性,如经典话剧《茶馆》已经连续上演数百场,许多经典台词观众都能背下来,但仍然看得兴趣盎然。因为艺术价值是一种体验价值,只存在于欣赏、体验过程中,这种具有特别时效性的信息价值因此而具有恒久性。

4.信息具有载体的依附性。信息是无形的,信息不可能离开载体而单独存在,信息因载体而固化,藉载体而传播,载体便成为了信息的存在形态,这是信息对载体的依附性。信息对载体的依附性又是相对的,同一内容的信息可以依附在不同的载体上,同一载体也可承载不同的文化内容,这就为文化内容在不同文化形态间转换提供了可能,正如小说可以改编为动漫、影视等。信息载体因承载了信息而具有了信息价值,因而载体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价值的载体。文化资产是作为信息资产进入企业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文化服务是文化信息的行为载体。文化资产价值通过文化产品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而实现,正如信息价值通过信息载体而实现。

(二)文化资产的效用价值属性

文化资产价值是一种效用价值。根据效用价值理论,物有所值,值在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效用即物满足人的欲望与需求的各种功能,效用的高低决定了物的价值大小。文化资产的效用体现在其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能力上。

效用价值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主客观价值的统一。由于效用是物的客观属性,而人的欲望和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则是人的主观感受,效用价值实际上包含了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两个方面,只有主客观价值达到统一,物的效用才能实现。因此效用价值论非常重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所谓“货卖于识家”。不同于其他资产,文化资产更强调主观价值,因其效用实现更依赖于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审美趣味、艺术偏好。

二、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市场需求与制度规范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中,资产评估既是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价值标尺,也是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专业支撑。资产评估监管是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文资监管机构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监管,规范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在开展大量的文化企业资产评估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经验,为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市场需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十八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强金融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等。

1.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资产评估的需求。党的十六大明确划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资产如何科学评估,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一些出版、影视和演艺类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中,面临如何合理反映企业价值的问题。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国有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品牌价值,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也需要通过评估予以反映。对文化企业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实现经营性文化单位顺利改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产权市场对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需求。产权市场是文化企业产权流转、实现竞价交易的重要场所。产权市场遵循公开和竞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通过转让信息披露公开、转让过程公开,以实现公众对交易信息的知情权,切断特定的利益输送通道,有效避免产权的私下交易与暗箱操作;二是通过公开发布产权转让信息,大范围、多渠道征集受让人并引入竞价机制,实现公平竞争,发挥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产权市场重在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实现文化企业国有产权在流转过程中的保值增值,防止产权交易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需要将资产评估值作为交易价值的参考。2013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文化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的通知》,明确中央文化企业产权转让原则应当进场交易,并规定产权转让要以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值作为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3.金融市场对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需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文化体制改革以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为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提供了平台。在直接融资方面,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和并购重组进行融资,这也是国际大型文化企业采用的重要融资手段。由于上市公司的资产定价与广大投资人的利益密切相关,这就需要专业的评估机构为资本市场提供公允价值,为资本市场的投资与交易定价提供参考。在间接融资方面,主要是文化企业通过资产抵(质)押进行融资。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抵押风险,要求对抵(质)押物进行资产评估,旨在提高抵押担保质量、保障银行债权安全、及时量化和化解风险。此外,文化企业的合并、分立、破产、解散、拍卖、租赁、确定涉讼资产价值等诸多方面也需要资产评估提供专业服务。

(二)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制度规范

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有关部门对文化企业资产评估,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如2007年《财政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规定,国有文化企业开展投融资活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资产评估工作。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规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

2012年12月,财政部印发了《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共分为六章四十条,包括总则、资产评估、核准与备案、监督检查、罚则和附则等内容。《办法》强化文化国有产权交易过程中资产评估的作用,加强国有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监管,并探索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价值管理的新手段。在《办法》中,还详细规定了中央文化企业应当进行评估的12种经济行为。

(三)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准则建设

国际上十分重视评估准则的制定,涉及文化企业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评估促进会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其中第9至10章专门规范了无形资产的评估和披露;2000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制定了《国际评估准则评估指南四——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实物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2000年出版的第四版《欧洲评估准则》中,第一次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指南》,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了规范。

近年来,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准则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体现中国特色、具有国际视野的评估准则制定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准则制定经验。截至2013年,共发布了26项评估准则,涵盖了业务操作、职业道德和业务质量管理等主要执业领域和执业流程。其中,《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客观衡量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规范文化企业资产评估工作。

三、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难点

文化企业多数是轻资产公司,无形资产是企业利润贡献的主要来源,资产管理的难度超过一般性的资产,评估中也面临一些难点问题,主要体现为:

(一)赢利模式不清晰

如果将企业经营比做一场赛跑,那么赢利是终点,营销是过程,赢利模式就是起跑线,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目前许多文化企业对赢利模式认识不清晰,缺乏对市场、产品、服务、人力及资本等要素配置进行分析,没有挖掘利润的贡献区,而一些数字化转型后的文化企业也急需寻求新的赢利模式。赢利模式不清晰直接影响企业未来收益的评估,导致评估参数确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赢利模式不清晰成为评估文化企业价值的难点。

(二)无形资产价值难衡量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文化企业的改革创新,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意识逐步增强,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管理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文化企业多数无形资产未在账面反映,或入账价值仍然采用历史成本,很难体现出文化资产所蕴含的无形资产价值,以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为例,截至2012年底,账面无形资产11.4亿元,占总资产的2.3%。此外,无形资产本身的非实物性、不稳定性、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其价值评估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困境。

(三)抵(质)押融资价值难认可

文化企业的经营有一定的特殊性,经营不稳定,企业的价值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可,行业的特殊性使文化企业在融资环节上遭遇难题,难以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融资瓶颈已成为文化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实物资产少,其核心财富资源是其拥有的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而这些资产价值很难得到银行的认可,在抵(质)押评估中也存在若干难题。

(四)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资产,2013年美国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最高战略制定了实施计划,并将“大数据”比作“未来新能源”。大数据也对文化消费和文化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客户体验和消费行为的累积化相关性分析,进而转化成为对文化产品的价值预测和分析,拓展了评估的新途径,例如,谷歌通过对搜索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准确预测了电影票房收入。大数据分析对传统的资产评估带来了挑战,只有对接大数据的分析功能,才能使资产评估适应数据化时代的需求。

四、完善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政策建议

(一)探索文化企业资产价值管理

1.把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纳入文化企业资产管理范畴。要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著作权资产监管体系,研究制定加强国有文化企业著作权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大型骨干国有文化企业中开展著作权资产管理试点,并将成果加以推广。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著作权资产管理责任制度、评估制度等,对大宗著作权资产交易加强监管,要求进行价值评估并进场交易,促进对国有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2.推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管理。不断完善文化资产评估理论,协调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加强对文化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评估和计量的研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科学反映文化资产的价值,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发挥资产评估作用,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服务平台。文化企业从创业阶段到高速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应发挥资产评估的独立第三方作用,发现文化企业资产价值,促进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同时结合财政支持和投融资平台,在文化企业价值评估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实行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财政持续动态的科学投入机制;通过运用投资价值分析,拓宽投融资渠道,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趋向,避免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

4.结合文化资产特点,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在评估项目的核准和备案管理中,突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监管,关注文化企业的赢利模式,提高评估项目监管水平,探索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价值管理,促进产权在有序流转中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提高文化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水平

1.通过内外部价值评估的结合,有效地进行资产管理。文化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著作权等核心文化资产的有效运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强管理和保护,对企业著作权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和价值核算,实现著作权资产的全面利用与开发。同时,做好著作权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掌握企业著作权资产数量、种类、权属和使用等情况,探索著作权资产管理的方法、工具,建立和完善符合企业经营特点的内部价值评估制度和流程,配合外部独立评估机构作好相关价值评估,完成价值发现工作。

2.通过评估明晰赢利模式,加强数字化著作权资产的运营。文化企业应当加强赢利模式的分析和运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数字化环境下著作权的大量产生,亟需加强数字化著作权的管理和运营,目前国有文化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出版工程,挖掘企业著作权资源的价值,但面临缺乏数字化著作权资产运营的路径和赢利模式。在企业内部而言,需要加强文化企业数字化著作权资产赢利模式的评估分析,一是分析数字化阅读环境下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二是分析数字化著作权下全媒体的运营模式及收益的实现性;三是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著作权资产运营模式及收益的实现性,从而逐步建立数字化著作权资产管理和运营平台,实现著作权资产从管理到收益的转换,提高文化企业数字化著作权资产管理的运营能力。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文化企业资产管理人才。目前,我国既懂得文化生产又懂得资本运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十分稀缺。今后,应抓好激活和培养两个环节:一方面,加快推进文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机制,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文化企业管理人员关于文化资产管理的相关培训,掌握金融工程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逐步提高文化企业管理人员对文化资产进行有效运营与价值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三)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开展文化企业评估工作

1.加强理论成果转化,提升文化企业资产评估的服务水平。为了提高资产评估行业的公信力,提高资产评估师的职业水平,应加强文化资产评估理论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并定期对资产评估师就文化资产评估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资产评估师对文化资产评估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水平,指导评估实践。

2.加紧完善文化资产评估准则,规范文化企业资产评估行为。评估准则是评估师执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指南及操作规范,在原有无形资产评估相关准则的基础上,应加紧制定针对文化企业资产特点的相关评估准则和操作指引,特别是涉及抵(质)押融资、并购重组方面的准则规范,以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执业行为。

3.加强评估数据分析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资产评估驾驭大数据时代的能力。建立健全行业数据库,与专业调研公司合作扩大信息源,保障评估充足的参考数据,增强预测的客观性。同时,把大数据运用到文化企业的市场前景和赢利分析,基于大数据从发现价值、评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角度来评价文化企业价值,运用动态的数据分析,根据客户体验价值数据和价值评估的不同用途,形成对文化企业的科学价值评估。

猜你喜欢

资产价值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