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酒吧文化建构引起的民族文化变迁
2015-01-30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高 霖(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丽江古城酒吧文化建构引起的民族文化变迁
高 霖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丽江古城自1997年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旅游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其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在整个云南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为其带去了大量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很多当地人的就业问题。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丽江古城在获得经济的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稀释,过度商业化改变着丽江古城的文化面貌,改变着古城留给他人的形象。以古城酒吧业为代表的产业加速了古城文化的变迁,使得原本朴实自然、以民族文化为魂的丽江古城面貌渐渐消失。
丽江古城;酒吧产业;文化变迁
丽江大研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始建于宋末元初,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中心。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旅游业蓬勃发展,几乎每年都可以吸引上百万游客。 起初,丽江古城最吸引人的是其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生态环境,淳朴的纳西民风、茶马古道遗留下的历史积淀都使得丽江古城充满魅力。丽江古城中的纳西族文化是古城的灵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涉及纳西族的历史、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习俗。丽江以其深厚文化为内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就是希望通过对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等的展示,给予“他者”不同的、新奇的文化体验,使“他者”的文化需求获得满足。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对于丽江古城的印象从一个民风淳朴、环境优雅的历史古城变为“艳遇之都”,每当提起丽江古城,人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民族”、“小桥流水”、“历史”,而是与古城气质格格不入的“艳遇”,丽江古城已经不再有以往的宁静安逸,取而代之的是以“艳遇”为口号的酒吧整个夜晚不间断的喧嚣嘈杂;不少游客来到丽江古城,不是为了追求其独特的文化体验,而是受到“艳遇之都”的吸引。丽江古城正在经历着以涵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的变迁,而促使丽江古城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是旅游业大力发展带来的商业化,在古城商业化的过程中,有一些外地商家不断制造商业噱头来吸引外来游客,为游客刻意营造一些气氛以增加营销利益,丽江古城的酒吧产业就是诱发古城文化变迁的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一、丽江古城酒吧建设概况
丽江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旅游吸引力渐渐增加,游客数量也在不断上涨。古城旅游发展初期,由于古城内有大量原居民,基本属于居民区,所以环境比较清静安宁,不少游客来到丽江后都被丽江古城内小桥流水的美景以及淳朴、生态、幽静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为了让游客能够有在古城内歇脚的地方,能够长时间地体验古城的美,小茶吧开始出现在古城中,为游客提供饮品、小食物,游客能够在小茶吧中听水流声、老人拉二胡的悠扬乐声,可以看古城内人们来来往往,慢慢欣赏古城一天内的变化。随着丽江古城知名度提高,游客渐多,气氛渐渐热烈,茶吧的老板也开始与时俱进,将自己的茶吧变成了酒吧。1996年丽江古城就有了第一家酒吧“樱花屋”,当时的“樱花屋”是只有两间门面的小酒吧,而且也主要是以休闲为主,不像今天的喧闹,但是古城游客不断的增加的确为“樱花屋”带来了很多收益,在此情况下,“樱花屋”开始了扩建,而其他酒吧创立者看到“樱花屋”的成果,也开始在古城中开起了酒吧。2002年后,古城酒吧开始逐渐有了规模,新华街更因其酒吧数量众多而在2004年获得了“酒吧一条街”的称号。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简单安静的氛围显然已经不能吸引游客,部分酒吧开始演艺节目,唱歌跳舞,动感的音乐拨动每一位游客的内心,使他们尽情放纵,目前新华街(酒吧一条街)有酒吧约27家。
二、丽江古城“酒吧文化”的建构过程
丽江内酒吧不单单只看作一种商业行为,它们在潜移默化之中也为丽江古城构建了一种与酒吧相关却与古城内原有的文化越来越不相符的新文化,使得丽江古城的形象从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变为略微具有小资情调的休闲胜地,又变为今日以邂逅爱情为主题的“艳遇之都”。
(一)休闲小资
“小资”指的是的是一种向往西方生活,追求内心体验和精神享受的生活态度。在繁忙的大城市,“小资”是不可能在忙碌是生活节奏和紧张的压力中实现的。在1997年旅游刚兴起时丽江还只是一个小县城,较落后的经济以及不算发达的交通将丽江与外界稍微做了一定的隔离,也正因如此,丽江得以保存良好的生态环境,县城的生活不似城市那样忙碌,又使得丽江具有了“慢生活”的特质,这样的特质对向往“小资”的人们来说就是一种吸引,于是古城的古朴和清幽吸引了一批期望摆脱高度紧张的生活,追求内心体验和精神享受生活的外地人。
酒吧的选址是有思考的,皆需以小资情调吸引游客。酒吧不仅提供传统的酒水,还会提供西餐、咖啡等能够给游客带来休闲小资体验的服务与产品。酒吧的出现以及外来青年生活态度,为古朴、传统的丽江古城带去了新的文化形态,使丽江古城从传统的民族古镇变为一个吸收了新文化、新活力的小资休闲地。
(二)邂逅艳遇
2005年,丽江古城变得寸土寸金,房租从早期的1800一年涨为10多万一年,商业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酒吧数量众多,同质化严重,一些小酒吧开始处于劣势。在此情况下,为了自己的酒吧脱颖而出,酒吧老板开始制造噱头吸引游客,“艳遇”就是在此背景下催生的丽江古城“新现象”。丽江古城第一个打出“艳遇”招牌的是酒吧“樱花屋”,据说“樱花屋”的诞生讲述了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浪漫邂逅;“一米阳光”酒吧更是趁着电视剧的基调将“邂逅爱情”进行到底。在酒吧的宣传下浪漫的爱情故事让无数年轻人心花怒放,煽动无数年轻人对故事男女主角那样突如其来的爱情的向往与欲望。
丽江古城酒吧靠其及其吸引人的标语与故事使得营业额节节攀升,不少游客抱着对邂逅爱情的渴望光顾酒吧,似乎没有“艳遇”的酒吧就只能孤单冷清,“艳遇”风潮开始井喷,接着不仅是酒吧,客栈也开始打出了类似“有花、有草、有狗、有妹纸”的牌子,餐厅、甜品屋等可供大众休闲的地方也都有了“发呆、看星星、艳遇”的宣传标语。而古城原本的文化特质便早已被抛诸脑后。如今提起丽江古城,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就会想起“艳遇之都”,古城内的游客有97.5%都知道丽江是“艳遇之都”,他们普遍都是从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介获悉这一称谓,“艳遇之都”的风头、吸引力似乎早已盖过丽江古城具有的历史、民族文化。
三、酒吧引起的古城内部文化变迁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在《虚无的全球化》中建立了“虚无”与“实在”的理论框架,“虚无”代表与当地毫无关联的事物,“实在”则反之,越来越多非本土的“虚无之物”,会加速地区原生文化的变迁,乔治·里茨尔又将“虚无”分为“虚无地点”、“虚无产品”、“虚无服务”、“虚无人”四个方面。
以丽江古城酒吧为例,酒吧的产品就是“虚无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性与民族性,另外虚构的“艳遇”形象更是歪曲了当地文化面貌;“虚无人”指那些提供表演或服务的人,他们所说所做都是照本宣科并经过设计的;“虚无服务”指顾客得到的服务与体验往往是无地点特征、基本相同的,在古城的酒吧中,每一家都是以艳遇为招牌,以喝酒为主,辅以歌舞表演,歌舞表演内容多是现代流行歌曲、DICSO舞曲以及现代舞蹈,体现不出纳西族的民族特点,“虚无人”以及“虚无服务”充斥着古城的酒吧。酒吧的商业行为为丽江古城带去了前所未有的新文化与新业态,但是这些都是“虚无”的,这威胁到了丽江古城原有的文化,使得丽江古城在经历了与酒吧相关的新文化的建构之后又经历着传统文化的变迁。丽江古城内因酒吧建设而发生的文化变迁主要从四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古城内原住居民的外迁
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物价上涨,房租上涨是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是古城原居民外迁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可忽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和酒吧每天的运营息息相关的。新华街(酒吧一条街)附近如今已经没有几户原居民,酒吧夜晚的喧嚣使得附近居民不能够正常休息;作为古城入水口要道的新华街,在纯净的雪水刚入城之时就碰到酒吧制造的各种垃圾,过多酒吧的开设对古城内的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过去可以用来洗菜洗衣服的古城水,如今水位严重下降,污染严重就连洗衣服都不能取用。百年来纳西族的生活习惯渐渐被破坏,水资源污染、噪声污染都迫使附近居民要离开商业化、不适合居住的古城,多少当地人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代的故居,可是都不得以离开。根据古城开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1997年到2007年间,丽江古城原住居民减少了1/3。纳西族的迁出,外来人员的迁入以及外来文化的覆盖势必使得古城本土文化在涵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衰弱、被稀释,在接下来的几个部分,将重点论述在酒吧的影响下,外来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覆盖。
(二)古城内部传统观念的变迁
丽江古城以纳西族为主,纳西族文化必然是丽江古城的灵魂,纳西族的生活价值观、爱情观都存在于丽江古城之中。纳西族自古以来就提倡恋爱自由,一夫一妻制,不能够相守一生的恋人都会选择去到玉龙雪山殉情谷双双殉情,以求长久在一起。殉情谷震撼心灵的传说更是体现出纳西族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另外,纳西族是比较传统保守的民族,两夫妇在亲戚家都要分床睡以示尊重,然而“艳遇”后的丽江古城出现了“快餐式”的消费爱情观,更有甚者打着“艳遇”的名号处处欺骗女性,这样被骗走财物的案件在丽江古城不在少数,很多女性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艳遇”倡导的是一种及时行乐、消费至上的爱情观念,与传统的纳西族圣洁高贵、忠贞专一的爱情观背道而驰,“艳遇”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也使得丽江古城从一个淳朴的民族小镇变得复杂且媚俗;纳西族原住居民不断迁出,丽江古城仿佛成为了游客的古城,而不是纳西族的古城,使清秀脱俗、承载纳西族价值观、人生观的丽江古城变成了与纳西族传统观念相背离的类似涂脂抹粉的烟花之地。
(三)古城内民族音乐的消失
无论是白天安静的酒吧,还是夜晚喧嚣人头攒动的酒吧,都被流行音乐牢牢占领。来自全国各地的酒吧歌手纵情歌唱,歌声震耳欲聋,却鲜有地域特色,屡被诟病为与世界文化遗产格格不入。其实,在丽江,还有一个鲜为人知、人数庞大的音乐人群体——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纳西族,坚持结合民族文化与流行元素来创作,试图赋予纳西民族音乐新的生命。只是,“酒吧街”的音响常常将他们的歌声盖过。
在古城的酒吧中,驻唱的纳西族歌手特别少,虽然大部分纳西族歌手都选择出专辑,但是销量远远不如从酒吧里走出的外地原创歌手的歌碟。酒吧街同质化演出层出不穷,而有纳西特色的音乐又难以进入,这使得酒吧一条街越来越没有丽江古城该有的特色,丽江纳西族音乐也渐渐在古城失去了地位。
(四)古城内文化面貌的变味
丽江古城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完好的古代城镇和建筑,更在于少数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当年联合国官员到丽江考察,称赞其为活着的古城;然而在酒吧商业行为的渲染下,这些美好的故事原貌都被歪曲了。酒吧产品无疑给游客留下了比古城内自然、民族、文化更深刻的印象,一些网友也曾感叹丽江古城已然成为一个大酒吧。酒吧的商业行为结合“艳遇”使得大家联想到的是花天酒地、为所欲为,丽江民风淳朴,纳西族好客热情,但是并不是酒吧宣传的“艳遇”那样随便。纳西族歌手和文军认为,真正的艳遇是人与丽江山山水水的艳遇,是对天地万物、信仰的一种感动,而不是现在的轻浮与低俗。中国微博营销教父杜子建认为,丽江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然而在酒吧的刺激与“艳遇”的噱头之下,很多人带着身体的欲望来到丽江,这是对丽江的侮辱,也是对自己的侮辱,来丽江不是看红男绿女、不是看纸醉金迷。低俗文化的不断走红,意味着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不断势微,商业化的行为不计后果,使得古城的文化面貌正在变味。
[1]孙九霞,王心蕊.丽江大研古城文化变迁中的“虚无”与“实在”:以酒吧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12(9):73-83.
[2]俞坚.“丽江现象”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05(3):10-13. [3]乔治·里茨尔.虚无的全球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李炎,王佳,等.空间、布局与特色:云南文化产业现状与对策[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F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