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5-01-30尹志兵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形式

尹志兵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2)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

尹志兵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2)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从本质上要求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交往观;交互主体

交往作为哲学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国内的。马克思曾对交往作过一些论述,只是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马克思交往观的研究,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原始理论形式,因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现代社会交往的全球化与近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对话与融合,马克思关于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哲学范畴的提出与当今历史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现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交往观的主要内容

(一)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交往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交往行为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促成了社会形态的变迁。生产力与交往是辩证运动的关系。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着关系,另一方面与社会发生着关系,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关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生产又决定了人们交往的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而生产是交往的基础。交往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这种动态的过程既是由生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发展需要决定的,生产是以一定的交往形式进行的,没有交往形式的生产是不存在的。就民族之间的交往来说,其相互交往取决于这些民族各自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工和以往交往的发展程度。生产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关系是物质交往的关系,交往的范围、程度、模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交往最初是在家庭内部之间发生的,然后扩展到城邦之间、各民族之间。在生产与交往不断扩展的同时,交往的内容也日益扩展,由物质交往发展到精神交往、政治交往等方面。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交往就发展到什么范围。交往的发展程度有时能对生产力起到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曾列举过腓尼基人的例子,证明交往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特殊的异化的交往形式——战争使得生产力得以毁灭。“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方式”〔1〕26,它有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时毁灭了生产力,这也完全取决于交往的发展程度。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另外一个民族交往的关系取决于民族物质生产的发展,单就一个民族来说它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该民族生产的发展及它与其他民族的交往程度。这就决定了以大工业为基础的交往的世界性。同时,交往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结构的产生和完善。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的建立,如从家庭到城邦再到国家,都是交往实践的产物。从历史演进过程来看,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社会上层建筑“随着同外界往来(表现为战争或交易)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1〕25,它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交往观的微观结构。而且这种交往观是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标志,这种社会组织正是所有时代国家和上层建筑的基础。

(二)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马克思认为,语言作为意识形态是生产与交往的需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从人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它的产生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从远古人类简单的、模糊的发音,到人类能够形成种类繁多的语言,说出语句通顺、意义完整、流利清晰的语言;从古代人们的结绳记事到后来词汇、语法、文字的产生,人类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进步,所有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是由于个人表达的需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频繁交往的需要。语言与思想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但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当然反过来说,语言、思想的产生和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唯物的交往实践的立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以上所说的语言、思想观念、意识都属于精神的范畴,是第二性,它们都是由物质第一性来决定的。而且它们的产生、进步和发展都与物质生产、与某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而产生以上意识形态的物质生产主要就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基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交往的需要。所以说,语言、思想观念、意识是人类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而语言、思想观念、意识的发展与更新也会影响人类物质交往的发展与扩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思想的发展史正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而语言作为交往的产物,是伴随着生产形成的。由此看来,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形式的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说,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的大环境下,民族之间在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多,随之带来的就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与更新。有的古老民族逐渐放弃自己的一些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抛弃一些落后和腐朽的观念,融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一战”后,1920年成立了第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根据其规定,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的官方语言,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这更有利于国际交往。国家民族之间都将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思想精髓为己所用,派本国学生到外国留学,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在科技方面国与国之间不断学习、比拼,使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而所有这些人类在思想、语言、意识形态方面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类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合作也更为多样化。

(三)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马克思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认为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与进步,使社会历史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反过来,社会历史的发展又促进了交往形式的普遍化和全球化。马克思认为,旧有的交往形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前提下,会被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而新的交往形式在社会物质生产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又会被更新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交往形式所代替。这种新的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由它决定的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它在以往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这种形式的基础,其结果就是每次都不免导致革命,这种革命爆发的条件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之间的矛盾,而革命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的交往观最终指向于实现交往的普遍化,形成共产主义的交往形态。在马克思交往观看来,如果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那么在日渐完善的生产关系及人们的交往形式影响下,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以及民族之间的分工将会被消灭。人们过去的个人活动之所以受到局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了落后的生产工具和有限的交往的限制与束缚。

二、马克思交往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只有面向现实才有生命力,才能显现出该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的交往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他从社会历史的事实出发提出交往理论,因此这一理论具有面向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交往活动的拓展,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交往已成为许多科学的研究对象。交往实践显现出的对人的交互主体性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型的思想角度。凯恩斯代表的现代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代表的现代人类学,桑戴克代表的现代心理学,齐美尔代表的现代社会学,哈贝马斯代表的交往语言学等等,都把交往作为其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交往的内涵与意义,拓展了交往的研究范围与维度,繁荣了社会科学,为其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但它们本身也存在着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从而才能克服自身缺陷,得到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辩证关系要求“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也是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兴旺的根本保证”〔2〕。

(二)马克思的交往观从本质上要求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交往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中间环节。现代社会的一切关系都是交往实践的产物,尽管是被异化了的,但这只是暂时的,生产力与交往的世界历史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认为,人自身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发展三个阶段〔3〕。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人类交往发展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表明交往形式的一步步成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之一。而在交往普遍化的形式下,开展共产主义运动,为人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就是要发展与完善自身交往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交往实践中的发展,人在发展中要处理好各种交往关系,为人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的环境。“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落后的社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球化的时代浪潮,是生产力和交往发展的必然,社会的进步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状况是与人的交往本质相异的。在交往中发展,在交往中完善,是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通过交往才能扬长避短,适应社会发展。

(三)马克思的交往观要求我们重视交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交往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是有目共睹的。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与交往范围的扩大及交往媒介的推进都是休戚相关的。例如,东印度航路和美洲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人们的交往,从而使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工场手工业飞速发展。而生产与交往的互动暗示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要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社会交往能力的制约。交往形式的变化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交往在推动生产力的同时要注意自身交往结构的重组,不能故步自封。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渗透,呈现出一种整合态势,世界多极化和竞争的激烈都是交往不断扩大的表现。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与语言交往的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化、经济组织结构的产生,它们都是交往实践的产物。所以,在当代世界各种因素融合发展的时代下,必须重视交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3〕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264.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Marxism philosophy.As a practical activity between mutual subjects,communication is a course of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The history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is also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motivation of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Communication theory of Marx provides ideology basis for other social sciences,which puts forward to eliminate alienation,realiz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and points out direction for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Marx;Communication Theory;mutual subject

责任编辑 周荣

On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Marx and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YIN Zhi-bing
(Shanxi Drama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 030012,China)

B0-0

A

1009-1203(2015)06-0015-03

2015-11-10

尹志兵(1977-),男,山西晋城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形式
马克思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小议过去进行时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