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梦解读

2015-01-30刘洋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华民族历史

刘洋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2488)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梦解读

刘洋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及诸多相关讲话中,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中国梦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为国家今后的发展明确了切实可循的方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为实现中国梦找到了主体力量即人民群众;以坚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道路为实现路径,为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指明了正确路径。

中国梦;历史唯物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观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以及随后作出的关于中国梦的方方面面的讲话中,处处都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在阐述中国梦的深刻历史根源时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斗史的准确概括体现了其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与走向的把握与遵循;对人民创造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强调体现了其始终以群众史观为基础的价值观与本质;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主张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根本规律的把握。因此中国梦根本不同于美国梦或其他什么梦,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背离,它始终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群众史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基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

一、中国梦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

中国梦不是虚幻、抽象、凭空臆造的口号,它源自历史,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救亡图存和实现自强的奋斗历程和发展史。追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从鸦片战争爆发到历经一个世纪后新中国的建立,实现民族解放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过程历经艰难与曲折,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作出的牺牲前所未有。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找到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直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才在其带领下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历史性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沉着应对自苏东剧变开始的世界社会主义低潮、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局面,维持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源自于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追求,也已被几代中国人民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掷地有声地断定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3,这也使我们增强了实现这一梦想的自觉和自信。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外侵,灾难中的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苦难深重、命运多舛”的历史遭遇使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期待翻身作主,也正因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代表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利益,同时建立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并为国家今后的发展明确了切实可循的方向。正是中国梦所具有的这种历史性、现实性、前瞻性构成了其实现的必然性。

中国梦对唯物史观的第一个体现就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揭示了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同时,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在其纷繁复杂的、看似无序偶然的现象下隐藏着其内在的规律性、必然性。人类历史作为整体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具体到各个发展阶段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的著名论断深刻、精准地阐释了历史发展进程自身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592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还体现在历史发展各阶段间的紧密联系和传承性。“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2〕54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470-471。马克思揭示了如下的道理:在社会历史运动的过程中,每一代人的活动都以前人的发展成果为前提条件,在继承已有生产、生活条件和物质、精神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的改变对之进行改造。由此,人们一边在新的环境中继续从事他们从前代人那里继承的活动,一边也得以通过自己新的活动改变环境,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就在这世世代代的延续和扬弃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

二、中国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谈到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3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观,它是中国人民的梦,以为了人民幸福为价值诉求。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对民主、民生的高度关注和强调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

在谈到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时,习近平同志又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5〕,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53。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也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每个中国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梦想成真、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而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了,个人梦想的实现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无限可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3〕51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和人民群众关系的表述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28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295,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创造着历史,拥有历史。此外,恩格斯晚年还提出“意志的合力”理论,更加清晰地阐明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与“人民创造”二者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无数个人的无数单个意志相互交错和相互冲突,最终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定结果。在阐述的过程中他形象地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来类比相互交错的无数个意志,指出意志与意志的交错产生出的合力就是历史的结果,这个结果就可以被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6〕592的产物;无数个体意志构成一个意志的合力,也就是说这些个体意志共同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因此虽然在最终的结果中每个个体意志无法得到完全实现,但对于合力的形成都是有所贡献的。

唯物史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为实现中国梦明确了价值取向——只有坚持发展生产力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中国梦不仅要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更要让人民幸福,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偏离了这一方向,中国梦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同时唯物史观也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实现发展的目标,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化解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离开人民群众,再好的梦想,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中国梦以坚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道路为实现路径

习近平同志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要实现这一共同愿景就必须坚持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全面、协调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的论述为我们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指明了现实路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基石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具体体现为: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我们在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处理国内事务时明确方向、找准着力点至关重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是以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为理论依据的,即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出发点分析解释全部人类社会现象,整个社会的、政治的和精神生活的全部状况都由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所拥有的生产力总和——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和决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资料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因而“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531。

恩格斯晚年也多次强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因素中经济运动是最本源和最有决定性的,指出经济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虽然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因素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共同发挥作用,同时它们之间也发生着相互作用,但经济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只有抓住经济这条红线,深刻理解其决定性作用,才能拨开错综复杂的历史迷雾,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弘扬中国精神,继承传统文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习近平同志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激荡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力量;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习近平同志还讲:“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3〕37这就是说,理想、信念等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充满着风险和挑战,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作支撑就很容易动摇甚至退缩。而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办大事。同时,习近平同志也很重视对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去粗取精,剔除其糟粕,学习和掌握其思想精华,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

“精神”“理想”“信念”“传统文化”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全面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在于它不仅坚持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肯定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的这部分论述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虽然在理论创立早期马克思、恩格斯为与唯心主义论战而较多关注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着笔不多,但恩格斯在晚年弥补了这一不足,在强调历史发展中经济关系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更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6〕591,“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6〕586。因此,在考察社会历史发展时,除了看到经济基础这一根本决定因素,也不能忽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各领域。只有辩证、全面充分地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上层建筑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透彻地理解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更科学的认识。

(三)实干兴邦:实践观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亲身践行,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谈到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旨在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身体力行、共同努力。“实干”既指党员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官为民,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指广大人民群众要以劳动为荣,崇尚劳动,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美好梦想;既指国家要紧密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制定方针、政策、路线,也指个人要有学习热情,勇于探索未知,渴求获得新知,在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的社会氛围中不断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总之,只有实干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实干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富强,只有实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检验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应注意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客观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人改造自身、改造环境的活动都是实践,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也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解决理论的难题必须通过实践并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他在《神圣家族》中也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320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得到检验,理论只有指向实践才具有现实意义,一切理论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

历史唯物主义在创立至今的100多年历史中,不仅对创立时的德国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学预见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极其巨大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更成为中国梦伟大论断的理论基石。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以朴实真诚的话语总结历史,联系现实,指向未来,凝聚和鼓舞人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XI Jin ping’s Chinese Dream and his related speech contai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reflect its essence.Making objective la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basis,Chinese Dream defines direction for Chinese development;making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as value,it searches major group which is the masses;and insisting to make Chinese road which is bases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implementation path,it provides right path for people’s happiness and country’s prosperity.

Chinese Dream;historical materialism;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practical value

责任编辑 周荣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Dream from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U Ya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102488,China)

D616

A

1009-1203(2015)06-0011-04

2015-10-01

刘洋(198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博士生。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中华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