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5-01-30
社会改革应作为“十三五”改革重点
刘尚希在2015年11月5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指出,“十三五”时期社会改革应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应作为“十三五”改革的重点。国家战略需要推动社会改革。比如创新驱动,牵涉到科教体制改革,积累人力质量红利,才能为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公共服务的提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动社会组织。社会改革要充分相信群众能把自己的事情管好,真正依靠群众管理社会,政府也能从繁重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社会改革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事业单位改革、科教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等,都是单独进行。社会改革也需要全盘考虑,有一个整体方案,除了经济、政治、生态文明领域的改革,其他都可以纳入社会改革来统筹考虑。
创新是实现“十三五”战略目标的核心
张立群2015年10月29日做客新华网,解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亮点。他认为,创新在实现“十三五”战略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个创新是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的全方位创新。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制度方面。要发挥首创精神,在完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政府治理管理多个方面不断创新开拓,形成有利于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并在创新推动当中使这样一个体制机制趋向成熟和定型。这个制度是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二是技术、科技方面。要实现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提升,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发展,离开创新是不行的。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我们才能把先发优势逐步培养出来,在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占有更有利的位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更广阔的需求空间。所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推动“十三五”战略目标实现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支点。
“十三五”时期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人民论坛网”2015年1月16日刊发了姚树洁的文章。文章认为,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推出一套科学严密的“十三五”发展战略措施,注重了七个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一是明确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更高质量要求。例如环境质量、排放标准、收入差距、产业升级、城镇化和社会服务等。二是推进改革深化,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深化改革涉及政府放权与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市场的“双引擎”作用。三是提高民生质量和消灭贫困。打好消除贫困的攻坚战,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四是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五是解决“三农”问题。现代化农村和农业建设,包括土地产权、集约化生产、农村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城镇一体化和解决好农民工全方位进城的问题,是“十三五”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六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通过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不断接替旧的发展动能。七是地区均衡发展。让发达地区提前实现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让欠发达地区加快速度追赶发达地区,为实现中国全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基础。
“十三五”经济转型趋势下的简政放权改革
迟福林在2015年11月6日的《人民政协报》撰文指出,适应“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简政放权空间很大,重在规范权力运行。一是加快出台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减少政府干预企业的自由裁量权。二是不能以监管为名增加企业负担,要加快推进监管体制由行政监管为主向法治化监管为主的转型。三是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必然触及部门间行政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合理配置。建议把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提上改革的重要日程。简政放权重在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各级政府真正成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市场环境创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