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本科生“全人教育”理念的系统思考与实践探索

2015-01-30李淑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目标能力

李淑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48)

[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

关于高校本科生“全人教育”理念的系统思考与实践探索

李淑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48)

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全人”教育理念的宣扬,并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人格、知识、技能、体魄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目标。在当前的独生子女时代环境下,这种理想的教育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但也面临着实现起来困难重重的现实。来自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尝试,试图摸索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全人育人之道。

大学生;全人教育;理念

一、“全人”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

全人教育的智慧来自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如孔子、孟子、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马克思、毛泽东等的教育思想中都蕴含着全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报告中早有体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香港和台湾的大学都把“全人”教育作为育人的基本目标,并成立专门的研究和实施机构来推进各项教育活动。

国内对于“全人”教育目标设定也很早就有,如“德智体美劳”,“四有新人”(有文化、有理想、有体魄、有道德、有纪律)、“素质教育”等都有全面发展人的内涵。但是,这些目标在独生子女逐渐成为被教育主角的过程中,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一点一点地退化变异,呈现了中国教育的无奈和越发令人担忧的人才培养短板。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全社会对人性尊重意识的觉醒,“全人教育”理念被一些中小学和部分大学适用推行,呈现出多样的色彩。

全人教育顾名思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全面”内涵超出了我国既往教育体系中“几有”和“素质”的概念。理解“全人”是指他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符合社会期待的价值观念、道德操守完整、身心健康。全人教育就是要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全人教育”整合了“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全人教育尊重个体,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不仅关注学生近期的成长,更考虑一个人未来的成长动力和能力的积淀;全人教育主张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

二、高校“全人教育”对社会环境产生的特殊影响

“全人”是教育界的理想目标,全人教育是教育行为的理想状态,在当代中国,这一理念和执行体系受到很多挑战和限制,但由此也彰显了该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是对中国独生子女现象的纠偏

进入21世纪,上世纪产生的独生子女开始加入劳动者大军。这一代独生子女是在过度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们,他们显现出了一些与社会不协调的特征:如观念里过于自我,甚至自私;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想坐等其成;不会与他人合作,不懂与人沟通;对他人缺少尊重,不擅长听取批评意见;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承受压力的能力极其有限,等等。这些在成长环境中积累下来的诟病,使得新一代劳动者在工作、家庭生活中常遇到各种困境或不解,为社会环境增加了不和谐因素。高校的全人教育是劳动者进入社会前最后的系统性教育活动,时间长,空间也独立,这对纠正既往的负影响非常有价值。

(二)会弥补应试教育的严重缺陷

应试教育难以化解的当下,中学生们被束缚在各类升学的指挥棒下,个性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很少。孩子们的运动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规划能力、自我管理和调试能力,甚至是基本的生活能力,也难以全面的发展。很多大学新生,不知道怎样与舍友、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不会洗衣服整理房间,常常感到从未有过的忙乱和无所适从。高校的全人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补课,快速补足短板。

(三)能帮助学生适应当今的竞争压力

大学生就业是近些年来一直的难题。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每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学生都不得不承受太多的心理压力。一个积极的心态,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试方式,将帮助毕业生克服广泛存在的浮躁,正确定位自己,适应各种压力。当然,全人教育中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竞争。

(四)能够引领高校回归教育的本质

正如前面对教育目标的讨论,高等教育实则是一种素质培养,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哲学建树,是应该按照人本身的发展欲求来帮助人实现价值目标。全人教育反对将工具性目的凌驾于个人发展的目的,认为个人的发展应优先于社会需要,所以教育不仅仅是为企业培养雇员、为国家培养人才,教育还在于使个性的人的兴趣、精神、灵魂得到满足,在于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完整发展,使学生在智力、体魄、知识、技能、道德、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高校“全人”教育目标实现的支撑体系

十八九岁的大学生,观念上并不成熟,加上对社会的认知度有限,有很大的可塑空间。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然不是白纸一张,已经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认知能力,要去让他们改变什么,也是有很大的困难。所以高校“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有有效的支撑体系。

(一)高校四年“全人”教育全程的思想观念灌输

高校四年“全人”教育全程的思想观念灌输,是对大学生进行“全人”教育的思想意识的引导。年轻人变动性、随意性很强,因此“全人”教育体系的实现首先要在观念上对他们不断冲击和强化。要通过文字、活动、图片、语言等的重复显现,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全人”教育的内涵,渐渐将该目标和内容内化到心。由此,教师的先期教育更为关键,所有参与学生成长教育体系的教师都应该身先示范,并恰如其分地在不同场合进行强调。

(二)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支撑

课堂是大学育人的主阵地,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支撑体系这对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对于全人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尤其是通过有学分肯定的课程来支持,会使得教育更具有主动权。所以,在课程设置时,除了服务专业能力培养,还应在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适应性方面给予配合,注意课程本身的前瞻性、自主性、实用性。例如可根据全人目标而增设通识课,如美学、社交、生活能力、各类兴趣课堂等等。同时,授课本身也以启发式、探讨式、自主式、参与式为主导,渗透做人做事的方法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建立相关的课外训练平台支撑

建立相关的课外训练平台,充分利用课外的社会资源,支撑“全人”教育的目标实现。学生社团和校内外的各类公益组织是学生接触较多、也比较喜欢参与的一类组织,这类组织主要都是由学生按照自身兴趣走到一起,自己组织运作,进行自我管理的。鼓励学生搭建或者积极参与这类组织,不仅能够提供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训练平台,也将有助于领导力、责任心等多种全人目标的达成。当然,这类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也需要指导老师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必要支持。实践证明,一个规范的社团所形成的社团文化对其成员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四)营造“全人”教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实则是一种在学生和教师中间不断积淀下来的观念、习惯、传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全人”教育校园文化,要在师生群体中树立基本的目标,形成自然而然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的营造既需要课堂,也在课堂之外。课堂是关于理念的建立以及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外平台和课外活动是学生喜欢并能倾情投入的,是培养多种能力、素质、兴趣特长的重要渠道,也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主要依托。以课堂内外的多种活动为基础构建成的校园风尚,以理念、行为、标识共同构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们不自觉地就迈开努力的脚步。

(五)建立“全人”教育实现的制度

建立“全人”教育实现的制度,是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保证。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明辨是非真伪,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了解社会的准则,校园内的制度及其执行就是社会制度体系的浓缩。制度的明示效用和强制力,对全人教育目标的落地不可或缺。学校通过各类管理和奖惩制度来保证对学生积极行为的引导和对消极错误行为的制止,并通过严格执行建立起学生对制度和法规的敬畏。

四、“全人”教育实现过程的尝试与反思

全人教育在大陆高校环境中,从思想体系到具体落实方案是个巨大的跨越,其中的障碍和困难常常令理想不得不变通甚至部分搁浅。在本人所在的院系,一度全面设计并逐步去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四年的实践,我们有些许成功的经验,更有碰壁的经历,如下分享以期与诸位共同思考全人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全人”教育实现过程的尝试

1.提炼“全人”育人的重点内容。全人教育概念和内容都极其庞大,为此,我们根据自身院系的实际特点和资源支持,将教育重点放在了“责任、能力、情绪、知识、体魄”等方面,其他美育等内容都只进行随机处理。其中“能力”我们则重点强调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基本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则包含自我管理、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含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自我调整能力等。“责任”方面,强调的是首先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周围的环境负责,敢做就要敢当,对自己的选择要能承受其后果。“情绪”重点在情绪管理,即让各种情绪的表达和滞留处于适度状态,能够快速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尤其是抗挫折能力,以避免极端行为出现。知识的概念更为宽泛,博览群书,强调应更多涉猎除专业之外的各类书籍,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底蕴并为复合型人才成长做铺垫。围绕这几个重点,我们有意识地设计课程、课外活动和针对性培育方式。

2.重在从入学灌输“全人”发展的目标。凡事先入为主,新生对大学是陌生的,但会充满期待和热情,所以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要将大学的概念、规则、目标要求等等进行积极的传递,以大量的鲜活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材料迅速占领学生的思想领地,并以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依托,努力将“全人”的主要指标和系部设计的系统培养规划告知给每一位同学。

紧接着通过相对密集的学生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我们期待的轨道,如读书分享活动、阳光体育活动、成人礼活动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也将全新的育人理念直接落到实处,从阅读中获得更开阔的思维和视野,从体育中增强自身的体魄、培育积极阳光的心态,从成人礼活动中强化感恩的情怀、感受成长的责任等等。全人理念的灌输也非一蹴而就,在我们的操作中,几乎每次活动的主题中都要强调这是全人训练的一部分,一年下来,学生都会有基本的概念。

3.设计循序渐进的育人重点和方式。依据年级特点,依次设计育人重点和方式。大一年级,新生需要适应集体生活、自主管理,要完成从小家庭到大集体适应过程。这样,一年级的重点是情商培养、心理问题教育、社交规则和方法教育、集体意识培养、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解决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二年级的学生会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职业规划,此时全人育人的重点转向锻炼组织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吃苦能力,开拓视野,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另外,低年级的学生年轻而朝气,有胆量也有强烈的自由创作意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此阶段借助活动大力推进。大三年级的学生通常会围绕着就业择业而设计自己的生活学习,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要求变强,此时全人教育的重点是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和基本职业素养培训,通过实习实训等课程安排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大四年级,学生们进入到紧张的求职毕业年,各种焦灼、矛盾和压力的冲突此时最为突出,一对一的逆商教育、价值观引导、沟通能力强化、心理调适等等是这段时间全人教育的重点。

4.利用开展主题活动进行不同的目标教育。全人目标的落实,需要在观念上灌输和引导,更需要各种平台媒介的搭建,为学生大量非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培育提供机会。主题活动就是很好的宣传阵地,也是学生锻炼和提升的特殊舞台。从大一到大三,我们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高参与度的主题活动,把系部倡导的主旋律贯穿其中。每一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秉承全人目标的各个分项,努力做到一举多得。例如,在一二年级搞的“宿舍文化风采大赛”系列活动,将同学友谊、谦让、包容、和谐人际、条理生活、自我管理等都融入其中,从卫生达标、特色小屋到和谐宿舍关系等指标体系出发,再通过比赛、风采展示晚会等,鼓励大家创意自己的生活,增进彼此的友爱,培育阳光、温暖、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宿舍文化,提高个人的生活能力和居室审美意识。再比如大一至大三“优秀班集体”建设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荣誉感、创新能力等培养,增进了班级成员关系的融合。

5.搭建训练领导力的平台。领导力的锻炼需要特定的平台基础,即学生本人要成为团队或项目负责人。为了让更多学生有锻炼机会,系部以大学生会组织建设为特色,以班、团学生干部的轮换制为支撑,以各类社团组织为辅助,最大范围地让学生在领导岗位上体验和锻炼。学生会设有10个部门,加上主席团成员和班团组织成员,整个系部至少1/3的学生可以获得学生干部角色锻炼。另外,大一大二都实行不兼任制度,而且在二年级换届选举中鼓励学生干部轮换制,同时鼓励每个学生干部都要独立承担一项活动的整体设计和推进,尝试项目责任人制度。为拓展领导力训练,系部还特别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会”,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三创”活动;支持学生创办或参与社团。另外,系部成立了以大三学生为主力的“商业领袖俱乐部”,特别设计更符合商业运行要求的训练项目,如邀请软实力专家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组织学生与企业家对话,请校友开办创业沙龙等等。

(二)“全人”教育实现过程的困惑

1.“宅文化”、“手机文化”是健康目标的强劲对手。由于“宅文化”的盛行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对网络和电脑极度依赖,难以走出宿舍或教室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尤其到了大三、大四年级没有了体育课的硬性考核指标,升学、就业压力又大,学生常常像植物一样一动不动地长期埋头各类考试资料,身体很容易发生问题,身体素质达标也成为困难的事情。

2.过度的个性化发展给合作意识和团体协作造成困惑。青年学生原本就是年轻气盛不服输,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是唯我独尊,包容、妥协的品质缺乏,对于不同意见或者异己行为常常难以接纳,甚至引发激烈的对抗或逆反情绪。这给团体协作带来障碍,也是情商教育和逆商培养的难题。

3.固执的“本位主义”和“小我思想”弱化了大学生服务奉献精神和集体责任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我好就行”的本位主义观念大范围存在。现实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也极为普遍。这些观念带来的是各种自私行为以及目的性极强的选择,与自身目标不相关的事情一概拒绝参与(包括竞聘班干部)。有些学生评优、入党甚至学生干部身份都被冠以功利的标签,有的学生干部一年后就辞职,说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只讲权力不讲义务,只要索取不愿奉献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现象与全人教育的目标都背道而驰,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弱化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道德操守。

4.现实的择业观掩盖了人性的光辉。很多大学生的专业或者职业选择并非符合他本人的内心期待和所长,而被家长的意志、社会的潮流、现实的压力所主导,呈现盲目性。也有不少学生将大学学习就定义为服务于未来工作的选择,对于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能力、修养都置之不理。尤其到了高年级,人性发展甚至完全被忽略,代之以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走出校门的学生能够愉快的工作和生活,能够平衡各种利益和关系,有更多幸福感,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与成就。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全人”教育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为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需求的人才不懈努力着。

[1]谢安邦.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董泽芳,王晓辉.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

[3]杨亚辉.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责任编辑:刘晴]

Ponder over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Whole Person Education”for College Student

LI Shuling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As the goal of many educators pursuit,the“whole person education”means to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knowledge,technical ability,physical fitness and social adaptability.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only child,the educational goal has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However,it i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to realize the goal of“whole person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whole person education;idea

G640

A

1673-2375(2015)04-0117-04

2015-05-22

李淑玲(1971—),女,山东肥城人,硕士,副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目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