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路径探讨

2015-01-30张晓燕陈万明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青团大学生教育

■ 张晓燕 陈万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路径探讨

■ 张晓燕 陈万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研究等还处于起步阶段,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需求。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理应承担起先行者的角色,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发展之路。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需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保持创业教育连续性,营造全程化、广覆盖的创业文化氛围;广开实践平台,强化创业体验;加强调查研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

共青团 大学生创业工作 创业教育 创业政策

团十七大报告指出,过去5年,共青团组织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服务,使更多青年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然而,与日益活跃的创业活动相比,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研究等还处于起步阶段,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需求。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理应承担起先行者的角色,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的促进体系。

一、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演进

1.创业赛事引领

1999年4月16日,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启动,这标志着共青团着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历史开端。2002年,由浙江大学承办的第三届竞赛开始更多地受到企业界和风险投资界的关注。2010年,由吉林大学承办的第七届竞赛中首次增加了网络虚拟运营赛,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这项竞赛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创业赛事。为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自2014年竞赛转型升级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创业计划赛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业实践挑战赛和公益创业赛,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的“创青春”创业大赛吸引了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两千多所高校参与,近十万件作品参加校级竞赛,近两万件作品参加省级竞赛。来自209所高校的385个创业项目进入全国终审决赛。

以大赛为载体,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得以培养,同时吸引了风投资金和创业园区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以2014年“创青春”创业大赛为例,终审决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千多名师生代表参赛或观摩比赛,两百多家知名企业管理人、风险投资人观摩比赛、担任评委,并与优秀参赛项目对接签约。全国18家重点创业园区及孵化机构负责人现场进行推介,吸引优秀参赛项目落地孵化,意向投资达8.62亿元人民币。大赛组委会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联合开设了“青创板”,为参赛项目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19个参赛项目首批挂牌,有望获得融资和上市机会。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指出,共青团将以“创青春”大赛为抓手,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平台和更加丰富的资源,推动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2.创业教育(培训)导航

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 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很多学者都把2002年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启始年。2005年8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中国大学中开设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这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通过国际合作推进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尝试,之后又设立了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建立了KAB创业教育网,在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浙江大学等六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公开出版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两套教材,建立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质量控制、交流推广四大体系[1]。截至2014年,有两百五十多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拥有十多万俱乐部成员,每年有40万大学生参加KAB项目的各类活动。2014年KAB创业教育年会提出,KAB项目将继续致力于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课程开发和教学评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工作并尝试搭建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支持平台。另外,2007年5月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热线同时开通。2008年4月19日,由全国工商联、教育部、团中央共同发起的“创业讲堂”全国演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一系列创业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创业成为大学生可以接受的职业选择。

3.见习基地试航

2008年,团中央开始研究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有关工作。2009年2月工作正式启动,并开设了专题网站,2010年10月出台管理办法(试行)。秦宜智在共青团十七届二中全会工作报告中指出,通过积极探索青年创业阵地建设,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团属青年创业阵地337个,累计为11 313家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条件。各级团组织积极挖掘资源,在见习岗位对接、见习基地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依托团内资源、行业协会、产业集群、政府职能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等建立基地,形成了可以推广的路径。

4.调查研究助力

2006年8月,由团中央、全国青联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举办的青年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全团举办创业教育专业学术会议的开端。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以“大学生创业:时代使命与实现路径”为主题,围绕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创业理论前沿与发展、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高校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指出,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指导落后于创业实践,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创业研究,把握大学生创业规律和本质,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公共政策体系构筑。2007年4月,我国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湖南大学成立。2009年5月,由天津团市委、天津市青联筹建的国内首家青年创业研究中心在南开大学成立。2011年12月,江西高职院校首个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成立。2015年1月,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在北京科技大学成立。这些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研究中心的建立,为分层分类开展大学生创业研究奠定了基础。

5.典型人物激励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于1997年首次颁发,这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胡铃心,曾分别获得过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以及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在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中,两位大学生创业典型刘锦秀、王灵光受到表彰。此外,2004年开启了首届“中国青年创业奖”评选活动。通过各类评选,树立了一批创业青年典型,并组织优秀青年创业典型进高校,开设青年创业就业大讲堂,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感悟。各级团组织,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如农村青年、下岗青年、海归青年等开展了多种创业服务工作,如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百万青年创业计划、青年创业就业基金、青年创业项目库、中国青年创业论坛、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全国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园区、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青年兴业领头人培养计划、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

二、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中国情境”

中国情境描述的是中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的体制变革、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并快速发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深受独特文化影响的独特情境[2]。

1.创业带动就业是现实需求

国际劳工组织在《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15年趋势》报告中呼吁,各国应采取具有包容性的劳工市场改革措施解决失业问题,特别是青年和妇女的就业问题。报告指出,2015年失业人数预计将增加300万,到2019年,将需要创建2.8亿个工作岗位,才能应对全球就业缺口;青年特别是青年妇女继续遭受失业的影响,年龄在15-24岁的人比其他成年人的失业可能性高出3倍,这些人群的失业率占总失业率的13%。薪资差异持续扩大、青年人失业率增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这些都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特别是在青年和大学生就业方面,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 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就业总量和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

2.创业促进创新是民族的期盼

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引擎,而创业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发达国家所证明。以美国为例,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统计显示,该校的毕业生已经创办了四千多家公司;自1990年以来,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了110万人。美国波士顿银行1997年发表了历时7年的研究报告《MIT:冲击创新》。该报告显示,如果把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 位[3]。

在我国,2012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然而,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2.3%,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约为20%。这样的对比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我国的创业教育和扶持政策状况,努力实现创业对创新的促进作用。2014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9部委决定,于2014-2017年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力争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这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创造了历史机遇。

3.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优势

首先,共青团组织有着自上而下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逐级负责的阶梯式管理模式,有着严格的管理制约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而且具有广泛联系青年的组织网络。以学校系统为例,从团中央学校部、少年部到省级团委学校部、少年部,其中学校部又包含大学处、中学中专处和学联组织。高校共青团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团委到二级院系分团委、团总支再到班级团支部,覆盖范围广泛。服务大学生创业是全团的重点工作,在此工作架构下,可以形成严密、规范、细致的工作流程,既有利于上级组织指示精神的贯彻执行,又有利于同级团组织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其次,共青团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良传统,如“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开风气之先”等。这里聚集了一批充满活力的青年骨干,他们有为青年服务的执着信念,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与精神。这些优良传统保证了团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发展思路

总结十多年来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可以看出,团组织开展此项工作起点早、思路活、方法多、效果显,充分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密切了与青年学生的情感联系。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内容和奋斗方向,要求高校团委要立足于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等工作内容,从举办系列创业讲堂、普遍开设创业课程、培育创业社团协会、完善创业竞赛体系、组建创业导师团队、联合打造创业基地、争取创业资金支持、构建政策服务平台、寻访选树创业典型9个方面出发,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青团要深刻把握“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共青团能为”的结合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重加强以下三方面重点工作。

1.保持创业教育连续性,营造全程化、广覆盖的创业文化氛围

颜丽娟、李双新在《美英两国高校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一文中指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低有许多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创业文化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不够,特别是高中以下教育体系中基本没有创业教育,且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渐渐让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秦宜智在2014年度学校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的创新、创业、创优精神,直接反映未来一段时期国家的创新潜力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学校团组织要把培养学生改革创新、艰苦创业、争先创优的精神和素质作为服务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做好这项工作。所以,共青团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发扬“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大胆尝试,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创业意识教育,及早培育学生未来创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例如,可以适时将KAB教育引入中职学校,在中学阶段开展模拟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尝试在我国已经出现,但还只是星星之火。例如,2012年攀枝花市率先探索将创业意识教育纳入中学生教育体系,编写了首本《攀枝花市中学生创业意识教育专题教材》。团中央学校部联合全国学联秘书处、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于2014年举办了“我是未来企业家”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商业大赛。这些尝试为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全方位的创业文化氛围提供了借鉴。

2.广设实践平台,强化创业体验

创业的跨学科知识集成性和与生俱来的社会实践性使得实践教育成为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4]。“美国大学创业实践活动十分丰富,既有专门的实践导向型课程,如商业机会选择、商业计划书制定、资本筹集等,又有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企业实地考察、实际体验、创业(创意)计划大赛、创业交流会(俱乐部、协会)等,而且每学期安排的科学周密。”[5]共青团组织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通过广设校内外创业实践平台,在实践教育中实现大学生创业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从理论到实践的锻炼。首先,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通过科研创新基金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科研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其次,继续巩固已有品牌,如“创青春”创业大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加强过程控制,引入效果评价机制,使赛事和基地真正成为大学生创业前的试验田。再次,鼓励学生组建各种类型的创业实践社团,推动社团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促成青联、校友会等社会团体与创业社团的沟通与合作,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共进、团队协作的机会。最后,重视暑期创业实践。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共青团的品牌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丰富其内涵,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暑期选择难度较大的特色创业实践项目,并注重后期的总结分享,扩大暑期创业实践成果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3.加强调查研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

2011年3月,腾讯网与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的《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受访者中,仅有11.9%的人认为国家政策很给力;仅有1.2%的人表示已经切身感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内容与政策手段上没有对‘大学生’这个独特的创业者群体的创业行为进行政策设计,导致政策缺乏针对性。”[6]因此,更加凸显出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的价值所在。共青团与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必须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从青年学生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经过科学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要重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强化对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密切与青年学生的情感联系,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1]KAB 全国推广办公室:《KAB 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推广计划》,http://www.kab.org.cn/content/2011-09/15/content_4894576.htm

[2]蔡 莉:《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载《管理世界》,2013年第12期。

[3]房国忠 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4]李伟铭 黎春燕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载《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5]李细平:《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

[6]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载《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邢 哲)

2015-03-30

张晓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业; 陈万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等。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在创办小微企业中的机会选择与政策转型研究”(课题编号:2014GXS4B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共青团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