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析

2015-01-30郭建锦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四个全面小康社会

〔摘要〕作为一项极富远见的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我国发展现实,不仅布局了中国发展的当下主题,还布局了中国发展的动力基础、法治保障和领导力量。当下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切实的目标;动力基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奠定,这是对我们现在面临的危险和挑战的积极回应;法治保障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来提供,这既是为深化改革提供秩序保障,也是顺应民主发展的时代要求;领导力量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形成,这是应对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危机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这种布局使自身升华为中国的发展智慧,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203(2015)05- 0007- 06

〔收稿日期〕2015-08-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77)。

〔作者简介〕郭建锦(1987-),男,山西介休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积极贯彻和实践落实。由此得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任务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实向前迈进,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

战略布局的筹划不仅被其实践的任务和目标所引领,同时也受制于特定的历史前提和条件即战略布局的总依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实践纲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依据就是“三个没有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而在这“三个没有变”中,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是我们考虑当下所有问题的总依据,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 〔2〕10-11。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初级阶段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始终没有变,依旧是处在量变的积累

战略布局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极富远见的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基本方略。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任务、总依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非凭空产生,它立足中国现实,是对中国发展过去、当下和未来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纲领,因此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1〕。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中描绘的、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和本质依据的治国理政方略,这就决定了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在现阶段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立足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一切企图突破这一本质依据的想法都将是十分危险的,“罔顾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或无原则倒退,或无根基超越,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颠覆性危害” 〔3〕。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2〕11

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尽管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变,但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仍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需要把握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总开关,也不仅需要把握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而且需要把握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现阶段的主要方面。毫无疑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既能把握主要矛盾,又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将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飞跃。

二、“四个全面”布局了中国发展的当下主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产党人的现实使命,它不仅与我们的当下实践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还与历史传统紧密相联。“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儒家思想中,小康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是比大同低一个层次的社会理想,两者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因此,“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当下中国的发展主题,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并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5〕随后,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小康”成为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经过艰辛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并不全面和平衡,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经过党的十七大的发展后,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作了调整和完善,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关键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切实的目标,指引着人们的行动,鼓舞着人们的士气,激荡着人们的情怀。小康社会,不再是古人眼中的“朦胧画”,而是共产党人手里的“工笔画”。2012 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对“全面小康”作出了生动而具体的当代表达:“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6〕这一生动表述,深刻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牢牢把人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一方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执政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坚持执政依靠人民,将执政根基牢牢扎在人民沃土之中。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抓住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定将成为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抓手。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方案都毫无例外地隐匿在发展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既是人们行动的目标指引,也是解决所有问题和冲突的根本归宿。因此,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发展,相应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就是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小康,核心在于“发展”,重点在于“全面”,其重要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覆盖的人群全面,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或民族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发展覆盖的领域全面,体现为“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均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和标准;三是发展覆盖的层次全面,体现为从经济基础,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最终落脚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也意味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正因为全面小康是以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为根本价值取向和实践依据的,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要解决上一轮改革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和矛盾,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存在很多短板、短腿、洼地。这就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平均用力,也不是平铺式展开,而是要针对当今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定向发力,有针对性地重点突破。具体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大领域之间和各自内部的不协调和短板问题,如社会建设相对落后、经济领域侧重结构转型等;二是处理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

三、“四个全面”布局了中国发展的动力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日益壮大和富裕,然而,这种总体的强大和不平衡的富裕并不足以使中国走向全面成熟,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8〕。诸多难啃的硬骨头,诸多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诸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导致“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直接诱因,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意味着对这些危险和挑战的积极回应。与此同时,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也在客观上要求推进深化改革。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危机和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时代机遇,塑造一个更有实力引领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深化”,重点在于“全面”,其重要内涵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改革的目标更加全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不仅推动了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更是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二是涉及的领域更加全面。全面深化改革既回应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同时也覆盖了国防军队建设、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其他领域,并强调“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论“全面”还是“深化”,最终都服务于改革,而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又是为了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和阻碍治理现代化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克服利益关系掣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另一方面,推动着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及党自身的现代化。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也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并推动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因此它升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和动力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有方向、有原则、有立场的,即“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不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多么明确,最终都取决于改革行动;而任何行动都必须有战略、有战术。笔者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战略途径在于:其一,应通过凝聚和开发各类资源和各种有效力量,而非使用政治动员方式,去创造全面改革和发展的内驱力;其二,必须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的自我规定性和独立自主的品格,以及艰巨的对外学习任务,并以此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

要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不仅要有明确的战略,还必须有进一步的实践,而改革实践的展开又必须遵循改革规律。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9〕48。笔者认为,对改革规律的把握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一是自主性与适应性的关系。一方面,必须保证执政党对决策的主导力,从政治有效性出发推进各项改革;另一方面,这样的政治发展和改革还必须考虑到政治发展的合法性,以提升执政党的适应能力。二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一方面,“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另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办事” 〔9〕48。三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一方面,改革走到今天,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需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涉及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和复杂的利益关系,一时难以在面上推开”,这就要求“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9〕50。四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必须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着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四、“四个全面”布局了中国发展的法治保障

作为一项极富远见的伟大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布局了中国发展的当下主题和动力基础,更布局了中国发展的秩序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文革”的惨痛教训使人们明白,没有法治的保障,我们的改革大业就极有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法治的基本价值之一就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安定性,这种安定性既体现为战略决策的连贯性,不会朝令夕改,也体现为转型时期维持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秩序。另一方面,从世界历史来看,每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法治的推动,“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10〕。因此,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不仅是为深化改革提供秩序保障,也是顺应民主发展的时代要求。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历史与经验表明:为民主化而民主化的政治发展往往是不稳定的政治发展,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的法治道路和法治建设决不能按照现成的公式或抽象的原则展开,而必须通过对中国特定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并以此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发展之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的全面依法治国部署,其总目标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五大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个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新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总体格局。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和总格局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这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也标志着对必须实行法治这一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还标志着对“必须依法执政”这一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从而意味着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的新提升。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将法的原则、法的精神、法的规范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意味着,对“法”本身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就成为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我们认为,“法”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按照孟德斯鸠的理解,广义的“法”是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按照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解,中义的“法”不仅仅包括狭义法,即抽象法,还包括主观法(道德)和现实法(伦理)。狭义的“法”是抽象的法,即外在的法或形式的法。那么全面依法治国的“法”该按照哪种“义”来理解呢?我们知道,狭义的“法”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规范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关系,而广义的“法”基本等同于准则,它的使用极易造成对狭义法权威的冲击。因此,我们主张按照中义的“法”理解,这意味着,全面的法治需要把握特定的伦理现实,并推动道德建设和抽象法建设的良性互动,使法治真正成为人们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五、“四个全面”布局了中国发展的领导力量

作为处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为获取现代性而努力的超大型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以确保社会的成功转型和“伟大事业”的稳步推进。一方面,现代性不仅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给现代世界带来了无数复杂而不确定的风险 〔11〕,因而我国正处在高风险社会时期;与此同时,执政党自身又面临着“四大危险”,有可能导致化解社会风险的不力,进而使社会风险转化为执政风险,最终使社会风险与执政危险相互叠加,瓦解党的执政基础 〔12〕。所以,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应对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危机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能为全面深化改革锻造坚强的领导力量,也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障,可见相比其他两项战略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所起的作用更为基础、更为根本,因而其能否成功是“四个全面”整个战略布局成败的关键。

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了出来,也因此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保障党具有长久活力和国家安定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肇始,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跟进措施,以反腐倡廉为根本落脚点,以“三严三实”为重要抓手,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全面从严治党,基础是“全面”,体现了“五位一体”的党建总格局,即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从严”,“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 〔13〕。总之,全面从严治党,根本目标是为了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见,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抓住锻造坚强领导核心这个关键,增强了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实,根本方略在于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14〕。在党的理想信念面临世俗欲望和多元价值的全方位考验下,仅靠说教式、形式化的宣传显然无济于事,应当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结合,凝聚全社会共识,将理想信念贯彻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使其成为引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内驱力。与此同时,由于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因此思想建党必须伴随制度建党。而制度建党的关键是做好建章立制与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一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要注重制度的问题导向和务实管用(如进一步发挥好巡视制度的作用、制定实施《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的具体规则制度),同时要注重制度间的衔接和耦合,做到上下配套、左右联动、系统集成;二是狠抓制度的贯彻执行,“法规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要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法规制度执行的强大推动力” 〔15〕。

六、余论:从战略思想到发展智慧

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展开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本质依据和根本指导;另一方面,它作为一项实践纲领将极大地丰富并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展开,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拓展,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16〕。“两个得出”和“一个提出”深刻表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还有着与此相适应的理论逻辑。

我们知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市场开始嵌入中国社会;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标志着国家开始遵循现代政治方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执政党根据社会发展的推动开始进行自身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标志着对社会主体进行创新管理。可见,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20年的发展,现代政治文明的四大主体要素———市场、国家、政党、社会基本生成。因此,从政治学角度看,由党的十八大所开启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开始从主体要素生成阶段向整体发展阶段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有机整体所要解决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各主体要素功能充分发展,比如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执政党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二是促进各主体要素之间整体协调以实现政治有机化,比如通过调整市场与国家、社会及政党之间的关系,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举措。由于政治文明建设决定了现代文明形态的发展,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而也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形态的发展,从而成为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 〔17〕。

作为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蕴含着为实现“伟大事业”所遵循的战略“思想”,也不仅蕴含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整体文明发展的实践“举措”,更蕴含着超大规模的后发外源性发展中国家如何转型实现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发展“智慧”。这一“智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秉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有机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治国理政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治党治国的优秀思想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对这些思想精髓和成功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和有效吸收,古为今用,充实党的治国方略,代表了深刻洞悉传统和当下的大智慧、大谋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与适应世界潮流的有机结合的原则。中国发展的经验深刻表明:没有坚定的战略方向,没有坚定的自主发展,没有与时俱进的对外学习,就不会有持续、有效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施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毫无疑问有着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有着独立自主的品格,还有着对外学习的任务并使其成为具有自我主张的消化吸收过程,因而必将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持续、有效发展。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发展实际,精准把握了国家发展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要求;它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使命,不仅布局了中国发展的当下主题,也布局了中国发展所需的动力基础、法治保障和领导力量,大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使得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潮流中拥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轨道;它不仅奠定了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转型所需的战略定力、发展定力和政治定力,还全面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人类创造发展的广阔胸襟和宏大视野,定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推进,并使其自身升华为中国的发展智慧,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四个全面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