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道德观

2015-01-30张志蓬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官德道德观德治

〔摘要〕习近平道德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立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承继我党和我国历史上优秀道德文化,结合党和国家总体工作部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道德问题纳入中华文化的框架内来考察并放到世界文明的背景下来观照,是习近平道德观的一大特色。其中,“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既是习近平道德价值论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坚持法德并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基本特征,也是习近平道德观的重要方法论依据;新时期新阶段道德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须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党员干部要先行、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坚守职业道德等,则构成了习近平道德理想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基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203(2015)05- 0003- 04

〔收稿日期〕2015-08-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DJ035)。

〔作者简介〕张志蓬(1965-),男,山西应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关于道德观的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面。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习近平的道德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官德在党的作风建设乃至社会风气净化中的引领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既是习近平道德价值论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道德观的高度概括

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道德问题纳入中华文化的框架内来考察并放到世界文明的背景下来观照,是习近平道德观的一大特色。

(一)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道德问题即价值问题,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道德评价是一种价值评价,道德观隶属于价值观。何谓“德”?简而言之,作为观念形态的德是一个国家、社会、个人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是表现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总和。一个国家的德便决定了这个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一个社会的德便决定了这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人的德便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14年9月,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对道德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表述:“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更是对道德与价值的关系作出了极其深刻的阐述,他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在多种场合下多次讲到这句话。它集中反映了德在个人、社会、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假若一个人缺了德,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为圭皋,那这个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并最终走向成功;假若一个社会缺了德,到处充斥着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那这个社会就很难存在下去;假若一个国家缺了德,贪污成风、贿赂公行,那这个国家迟早会垮掉。

(二)德治至上、敬德保民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文化蕴藏着极其丰厚的道德资源,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有机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自立世界的文化基因,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能丢弃传统文化。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动力资源。离开了道德力量的支撑,一个民族立不起来,一个国家也强盛不起来。基于此,2013 年11月,习近平视察山东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2014年5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针对一度时期国际上一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甚至喊出“中国威胁论”的调子,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这是总书记对我中华文化的清醒认识和理性估计,集中代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待本民族文化遗产问题上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道德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而且“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华。2014年3月,在焦裕禄同志辞世50年之际,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时,又和大家一道重温了作为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精神,可谓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50年后的今天,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徜徉于焦裕禄纪念馆,再次向全党发出了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号召,他高度凝练地总结了焦裕禄为人为官所秉持的道德情操,即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并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说是给在场的每个同志上了一堂生动感人的现场体验课,同时也是给全国8 700多万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精彩难忘的党性教育课。无独有偶,2014 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又一次画龙点睛,对出席会议的年逾九旬的龚全珍老人饱含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也正是在这次接见中他掷地有声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强调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的道德支撑。正是基于对文化、道德、价值观本质的深刻认知和高度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社会要寻根,要回到原点汲取成长的力量,而不能轻率幼稚地“去中国化”,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二、坚持法德并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基本特征,也是习近平道德观在方法论上的重要依据

习近平深切地认识到,法治与德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发展到今天已经日益呈现出法治德治化与德治法治化相互交融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上。

(一)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法律与道德作为调整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都属于上层建筑部分,一方面它们作为观念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受制于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另一方面,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形态必然是统治阶级所奉行或主张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形态。法律和道德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表现出某种特殊性,又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进程和共同特征。大致说来,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道德是法律的较高要求,法律是他律,它的实施更多地带有强制性、外在性和暴力性,而道德是自律,它的实施更多地是通过内在约束和自我控制来完成。换句话说,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惩恶”,通过惩处机制警诫作用来伸张正义,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扬善”,通过褒奖机制示范作用来匡扶正义,二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

(二)科学分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就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层面而言,德治与法治都是管理国家与社会常用的基本手段,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它的国民光用法律不讲道德或者是只讲道德不用法律。列宁就说过,掌握国家机器和舆论控制的统治者兼有两种职能:一个是刽子手的职能,一个是牧师的职能。意大利著名政治家马基雅弗利也认为,君主兼有两副面孔:一个是要像狮子般的威严,一个是要像狐狸般的狡猾。固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法律制度与道德制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德治与法治作为世界通行的治理手段却是一致的。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传统、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法治文化与德治文化运用上的不同。大致说来,由于西方在制度设计上多以人性恶为前提,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法律制度的完备和现代法治精神的孕育,而中国呢,就是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倾向于人性善,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性论的发达和道德哲学盛行。显然,对国家社会来说,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辩证看待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历史上我国长期推行德刑并用、德主刑辅的治理方式,把道德上的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法治建设仅停留在“法制”的层面甚至还发生了“文革”时期砸烂公检法的闹剧,但同时也出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令人称赞的德治政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入转型期,这个时期既是法治建设从“有法可依”到“依法治国”再到“全面依法治国”的长足进步期,又是道德建设从“滑坡”到“爬坡”的波动震荡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着眼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谋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更高起点上的统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部署,提出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制度反腐与法治反腐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与此同时,中央高调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营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基于上述分析,2013年2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年4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他又强调指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并强调要“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显然,坚持法德并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有效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和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是习近平道德观的一大亮点。

三、新时期新阶段道德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既是习近平道德思想的时代特色,也是习近平道德理想的实践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注意到商品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关联性,他在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新时代文明和道德的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拜物教” 〔1〕56,拜金主义还会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膨胀,并告诫社会和人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时叫商品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时隔20多年后,习近平的论述仍极具思想价值。

(一)道德建设党员干部要先行。早在2004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就在《求是》杂志第19期发表署名文章《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指出:“共产党人的官德,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就是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的‘为民、务实、清廉’。” 〔2〕其中,“为民”是官德的核心,“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2008年5月13日,中央党校举行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领导干部老老实实做人,既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严谨的道德实践。足见习近平官德建设的思想是由来已久的,重视官德并践行官德也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曾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对党忠诚,夙夜在公,清正廉洁,应成为党员干部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一再重申下述观点:理想信念既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道德上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总开关”没拧紧,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必须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作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不遗余力地抓党建、管干部、讲官德、正党风,可谓是找准了管党治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专访时就强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民心工程、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关键环节,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3〕。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同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语重心长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人无德不立,立德修身是做人之根本,习近平关于德才关系、公德私德关系的重要论述无疑是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军人、记者、教师、文艺工作者等都应坚守职业道德。早在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就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拜金记者”、虚假新闻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指出,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自爱、自强,讲究职业道德。” 〔1〕39在2014年召开的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文艺座谈会可谓是62年前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姊妹篇,它承继了我党一贯倡导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廓清了一度时期笼罩在文艺界的层层迷雾,为新时期人民文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9月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期间对广大老师寄予厚望,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同年10月31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就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同样,新古田会议的召开承继了85年前旧古田会议的精神,重申了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方针和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重振军威和重塑军魂开辟了道路。还有,就在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总书记还特意强调了要注重家德家风家庭建设。可见,无论是“文胆”还是“艺德”,也无论是“军魂”还是“师德”,它们都是各行业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也是构成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坚强柱石。

上述分析足以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道德无非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立德树人,既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旨趣,也是富民强国的基石所在。做一个有德之人,过有德行的生活,明德惟馨,才能德耀中华。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4〕习近平道德观无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立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承继我党和我国历史上优秀道德文化,结合党和国家总体工作部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习近平的道德观,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官德道德观德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新时代幼儿教师道德观的反思与超越——基于职业伦理理论视角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谐图趣语
荷叶礼赞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德治的视角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