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阐释

2015-01-30吉志强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明特色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阐释,不仅确立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新定位,而且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围绕这一新目标,我们党从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方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新的内容规划,并且从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确保生态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203(2015)05- 0029- 03

〔收稿日期〕2015-08-0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作者简介〕吉志强(1976-),男,山西阳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并围绕这一命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阐释。笔者认为,这些新阐释主要可以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新定位、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两次明确地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进行了表述:其一是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指出的,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内容之一;其二是在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的,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党的十八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新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表述 〔2〕。以上这些新表述更加富有内涵和深意,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来限定生态文明,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依托和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从以上这些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表述不仅蕴含了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更重要地是它本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和深刻内涵。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

首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以上这些论述不仅充分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其次,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了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独立部分进行集中阐释。中国共产党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出发,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紧密结合,与全球生态安全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紧密联系,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加以系统和全面的阐释。这一阐释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同时还指出,要注重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相结合,把中国与世界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通过以上这些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不忘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提升与和解”的共产主义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胸怀世界、放眼未来的卓越气魄和雄才大略。

再次,我们党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报告的独立内容加以阐述,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但这还并不能完全保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作为长远规划和任务得到贯彻落实。为了保障这个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能够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地将“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规划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党章。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和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理论、实践上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的自信。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建设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并在十八大后多次围绕这个新目标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最终是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3〕。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之一。资本主义虽然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短视性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了人、自然、社会的片面和畸形发展,而且对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我们留下了巨额的生态赤字。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社会制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向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这个全面性就是指,社会主义不仅要在生产力层面超越资本主义,而且要在生产关系层面实现社会各有机体结构之间的彼此协调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4〕11,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同时又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既要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又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4〕9。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的基本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

我们党经过半个多世纪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探索和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后,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但此时并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进行系统阐述。尽管从政党政治角度来讲,执政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路线方针等大政纲要而并不负责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但这种相对单薄的战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持观望态度、应付差事。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倡导和笼统规划所能实现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赋予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系统、全面的内容规划,从关系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同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相联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目标,并提出要努力创建符合生态文明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其主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诠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强调要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以上这些论述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内容看,其不仅包含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规划,而且还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考核和评价等指标体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从规划的可行性看,整个规划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程序化的内涵特征,为切实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科学的依据。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我们党相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推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各项事业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生态需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5〕12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改善和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和创造最基本的生态公共产品,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本着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要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生产力,以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切实转变以往片面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关系 〔5〕123,为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循环、低碳的内在依据,进而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自然基础,而生态红线则是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红线是一个国家为确保其基本的生态平衡和安全而划定的最低标准、边界限度。国家作为一个共同体,都有其存在的自然基础和生态界限,它为这个共同体的存在提供基本的生存发展空间和自然物质保障。如果这个共同体的基本自然基础和界限遭到不可逆性的破坏,那么,这个共同体本身就会遭受严重威胁,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5〕121。所以,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划定和严守生态红线,以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制度保障、依法治理的原则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含着思想层面的内在因素,又包含着行为实践和制度实践方面的客观因素;既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基本的民生福祉,又关系着国家安全和民族未来,但正是因为我们以往在思想认识、行为实践、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才给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规范和制度保障上下狠劲,努力通过深化生态机制体制改革破除阻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藩篱,以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阐释,处处体现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两个方面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阐释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和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文明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