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军供站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建设探析

2015-01-30黄世俊陈立根

中国民政 2015年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供应应急

黄世俊 朱 勇 陈立根

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军供站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建设探析

黄世俊 朱 勇 陈立根

加强军供站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军供站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针对日益频发的突发事件,军供站如何科学应对,全面提升军供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关键要把握好“三五”路径,即从科学分析突发事件在军供工作中的五种特性,找准军供站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存在的五个问题,建立军供站应对突发事件有效完成军供任务的五大保障体系。

一、突发事件在军供保障中的“五种特性”

近年来,抗洪抢险、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地方维稳以及抗震救灾等军供保障成功事例证明,军供站始终站在政治和大局的高度,众志成城,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但仍需在把握其特性,掌控应对突发事件主动权上进一步认真研究。突发事件在军供保障中有“五种特性”:

1.偶发性。突发事件发生和部队如何行动,对军供站来说是不能或难以预料的。按《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工作评估标准》要求,应急保障1000人也需3~4小时预报。可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有的部队不按规定时间通报,使军供站有“手忙脚乱或无所适从”的感觉。

2.批量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大小变化、轻重程度、投放兵力多少都需按指令因势而定,而军供站次供应、日供应能力都是按级别按规模设定的。襄阳军供站在执行2008年汶川抗震保障任务中,大批量成批次在一定时间内在站内保障。2009年某部上百台车数千人一次性要求就近供餐,可路边停靠拉距长,不便集结供应;集中停靠军供站,不仅院内面积不足,且临近村庄路况差,不宜批量接待,造成军供站出现“闲时常规保养,忙时突破极限”的局面。

3.密集性。军供站按列车运行性能、距离以及区位优势而设,分布适中,设置合理,资源可调,运行可控。但应对突发事件时,接待时限、供应程序、接待标准及约定俗成的办法将被全盘搅乱,如汶川“5·12”地震,宝成、成昆线铁路中断,部队救援、地方救灾物资运输全部压入襄渝线。位于入川咽喉地带的襄阳、十堰军供站任务量倍增。

4.持续性。随着突发事件次增发的延续,人力物力投入的本能消耗,持续时间往往随之延长,常常出现“轮战”状态。军供保障不可有丝毫懈怠,确保坚持始终。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有事不请假、几个月不休息、军供人关键时刻冲在前、拼在前等连续作战的作风在军供任务供应接待中得到很好的锤炼。

5.多样性。应对突发事件不同于有计划的训练和作战任务,部队行动常常是因事应急,军供站要时刻准备着。实际操作中,部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都无从得知,军供站也只能少量储备,尽量满足。主要反映在:一是军供站大多为铁路军供站,供应方式上多为进站就餐或附近站点送餐,有时提出送至远距离的高速路口和较偏僻的村庄,而军供站区域保障机制尚未完善。二是军供站主要为过往部队提供饮食饮水供应,但近年来有些部队到了军供站就餐时又临时提出需要餐饮之外的其它物资需求。

二、军供站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存在的“五个问题”

从近几年军供应急保障实践来看,军供站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体制机制欠科学。目前大部分地方均设有政府军供工作领导小组,但属非常设机构,平时军供工作还是靠军供站自行开展。行政上隶属民政部门管理,业务上受驻辖区军代处指导,土地、房屋、水电、管线等设施产权在铁路。铁路改制后常把军供站列为路外单位,而地方政府财务管理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刚性预算,部分军供站陷入“建用脱节、用修脱节、管理和投入脱节”的尴尬境地。

2.编制落实欠合理。现行文件规定“军供站是地方政府支援过往部队的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固定人员编制从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编制总额中解决”,是性质特殊业务特定的军地联管的窗口单位。在执行军供任务时,肩负统筹协调安排参供社会力量的职责。但各地在执行中随意性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军供站级别从正处到正股都有,大多数按属地民政部门二级单位对待,有的按分管副局级、比二级单位高半格对待,也有的实行高配。军供站规模及人员配置也是参差不一,规模小、级别低、人员少的军供站常年有任务且任务量比较大。编制政策上的不合理,执行中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军供站的经费来源和队伍稳定,阻碍了军供任务的完成和军供事业的发展。

3.标准设置欠规范。目前,军供站正规化建设已向现代化建设迈进,军供站建设已由定点保障向区域保障、常态化向应急化转变。但现行建设依据的仍是1989年铁道部、总后勤部制定的《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设计规定》。存在规划设计传统、建设标准偏低等问题,军供站能力扩展受限等问题,有的因面积限制只能少建或扣减建设,有的因资金限制只能不建或暂缓建设,从而造成建设水平和使用性能与交通枢纽黄金地段的价值不相符,与城市的形象和整体规划不匹配。

4.功能配置欠精准。经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军供设施设备维修改造已纳入中央财政补助,特别是全国重点军供站命名后,投入力度加大,地方照顾增加,军供站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保障能力得到完善提升。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快速应急反应能力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应急设施陈旧老化。现有依维柯送餐车配置差,无军牌;快餐保温车还是90年代初配备的,现已无法使用。二是快速供应能力低。大多数军供站还停留在人力和手工制作上,机械化操作、电气化管理远远不够,还达不到区域化远程配送能力。三是保障功能缺乏。大多数军供站没有双回路供电网络和发电设备,没有冷冻库和充足的库房,无法应对突发事件事紧、量大、面宽、线长需反应迅速等复杂情况。

5.力量构成欠高效。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地方政府实行编制冻结,军供队伍的梯次配备出现了“青黄不接或主要业务一线人员不足”的现象。不少军供站老同志多、年轻人少,普通业务人员多、专业骨干少。同时在人员培训管理上,由于缺少专项资金或硬性要求,存在着“时有时松或就事论事”的现象。再者,军供站无行政管理职能,对大型任务抽调帮忙人员和驻站执勤单位,存在着“不好管或管不住”的现象,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或主动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优质快速、及时高效、严肃认真的军供保障任务的完成。

三、提高军供站应对突发事件的“五大保障”

针对军供站建设和发展上呈现的问题和不足,应立足使命要求,加快整改步伐,构建“五大”保障体系,强化保障能力,为部队顺利完成作战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坚强保障。

1.树立“大军供”理念,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障。一要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领导体系,形成政府军供齐抓共管。二要完善以驻辖区军代处和省厅安置处为主体的业务指导体系,形成军运军供有效对接。三要完善以民政部门为主体的职能管理体系,形成民政军供隶属归口。四要完善以军供站为主体的保障实施体系,形成供应接待优质高效。

2.坚持与时俱进,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思想保障。现代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深刻变革,高危性紧急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复杂变化,使军供站在应对理念和保障能力上面临更加复杂艰巨的挑战。对此应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从定点保障向区域保障转变,增强全域性;二是从限时供应向随时供应转变,增强时效性;三是从单一供应向综合供应转变,增强服务性;四是从自身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增强融合性。

3.加强队伍建设,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人力保障。打好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硬仗,关键要建设好三支高素质的军供保障队伍。对此,应做到“三要五结合”:一要按照编成合理、反应快速、精干管用的标准,建立军供站自身和站际联合的新型专业保障队伍。二要按照军方主导、资源共享、强强联合的理念,建立当地驻军和预备役部队支援队伍。三要按照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军民融合的原则,建立社会力量保障队伍。在此基础上,按照演练与实践相结合,与军训相结合,与技术培训相结合,与抢险救灾相结合,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等五个结合,打造三支队伍,以切实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人力保障。

4.开展预案编制,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前期保障。为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等紧急军供任务,军供站应做到注重养成,有备无患。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编制常规保障、应急保障、机动保障、野外保障、持续保障和社会化保障等六类预案,形成健全的预案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预案演练,在模拟实践中检验预案效果,不断改进预案内容,以在应急中节省决策时间,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效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前期保障。

5.加大建设力度,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源保障。加大军供站建设力度,是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环节。对此,应做到三个抓好:一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现有设施改造达标升级;二要抓好配套设备更新完善,提高机械化电气化程度;三要抓好军供物质储备,建立完善军供物质基地、供应网络,做到定量循环,资源充足。

(作者单位:湖北省民政厅 湖北省襄阳军供站)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供应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供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