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现代民政建设新路径
2015-01-30盛蕾
盛 蕾
新常态下现代民政建设新路径
盛 蕾
新常态,“新”在创新,“常”在稳定,“态”在态度。经济与社会发展互相联动,经济领域新常态必然反映和渗透到社会建设领域。推进现代民政建设,必须放到经济社会新常态大背景、大逻辑中思考谋划,必须潜心研究新常态下民政工作特点规律,必须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诉求新期盼。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核心是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奋力开拓,探索实践新常态下现代民政事业发展新路径。
“增速换档”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总基调,民生保障需始终确保守住底线。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档回落”是新常态最基本特征,经济运行下行压力直接带来的是就业压力,尤其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大龄劳动者以及低技能劳动者等群体的就业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更为突显。就业形势严峻,意味着以“兜底救急”为主的民生保障变数多、难度大。关注困难群体生活,确保“兜得住”“底不破”,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和良知底线的事件,成为各级民政部门必须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近三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投入社会救助资金超过20亿,惠及困难群众近30万。去年,苏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城乡并轨基础上实行统一标准,达到700元/月,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保持全省和全国地级市领先;低保边缘重病救助由13种扩大到15种,医疗费用自负部分救助比例由60%提高到70%。为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创新建立“一门受理、一表登记、协同办理”基层社会救助新机制,全市乡镇(街道)“一门式”窗口全覆盖。率先建立全市联网的金融资产核对系统,并向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拓展,实现“大市纵横联网、部门互联共享”,依法依规开展核对工作,切实编密织牢“兜底救急”民生保障安全网,确保社会救助底线公平。
“优化升级”是新常态下调结构的大目标,民政公共服务应用好用活市场资源。发展永远是第一要务,新常态下的发展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服务业将成为最大的产业门类,市场更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包括社区、社救、救灾、养老、军供等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更多、更优的市场资源,民政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地推动社会力量投入到民政事业发展中来,成为推动现代民政建设的第一抉择。
广阔的市场资源为社会组织培育和壮大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公益创投”“公益采购”“公益伙伴日”等创新模式并驾齐驱。近几年来,全市投入6000多万元,连续开展三届公益创投活动,2014年又实施了首届公益采购,并首推企业购买公益项目模式。2015年新年伊始,又启动了苏州首届“公益伙伴日”,推出组织百家公益组织、动员百家企业、发动百名社会工作者、招募百个志愿者团队、对接百项公益项目的大型“公益五百行”活动。目前,全市已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50个,培育各类社会组织300多家,极大地调动和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2014年,苏州市获评“全国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区”。
“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促发展的源动力,基层社会治理要深耕细作多元善治。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领域的创新驱动,将倒逼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民政是促进社会建设领域改革、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民政的根基在基层,舞台也在基层。“政社互动”“三社联动”为苏州现代民政提供最大的平台。深耕“多元善治”、深化创新实践,成为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选之要。
围绕深化“政社互动”基层治理大格局,去年,苏州在强化社区减负、深化政社互动、推进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加快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夯实社区治理基础等方面使实功、求实效:“政社互动”在全市街道、镇层面试点实现全覆盖,并在全省推广;社区“减负增效”在基层落实,取消合并社区工作90项、达标评比表彰28项、盖章事项53个,分别缩减62%、93%和87%,释放基层自治更多活力;实质性推动“政府部分职能向社会转移”“规范村(社区)工作事项名录”等举措落实,民政部门带头梳理向社会转移职能3类24项,丰富了“政社互动”内涵与实效;启动实施“苏州市社会工作督导人才三年培养计划”,持证社工人数达6206人,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雪中送炭”是新常态下惠民生的切入点,民政部门在提升民生质量上将展现新作为。经济发展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GDP”;民生保障同样不能空喊口号、空提指标。“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民政工作者就得怀着菩萨之心、大爱之心、爱民之心,更多地为人民群众所想、所急、所忧,多些“雪中送炭”,少点“锦上添花”。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促进民生质量提升有更大进步,成为各级民政部门履行民政为民职能基本点。
苏州是全国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2014年全市老年人口占比达24.1%。当前,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苏州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养老供给模式,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发布《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养老服务事业社会化、产业化深入推进,规划布局更加合理,保障机制更加完善。首期设立5000万元市级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投资、担保等方式,增强创新型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投融资能力。全市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8.4张,民办和护理型床位占比分别达41%和 46%,“虚拟养老院”实现全覆盖,政府“普惠型”居家养老服务补助范围扩大至84周岁及以上老年人。
概之,进入新常态,工作更要“在状态”。奋力开拓新常态下现代民政事业发展新路径,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与“依法行政”双轮驱动,强化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共享思维和底线思维,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探索新路径:工作推进由要编制、要经费向要政策、要人才转变;资源调配由政府包办、一统到底向市场运作、社会购买转变;考核评比由数量指标、行政行为向质量指标、第三方介入转变,全力打造时代特征、江苏特色、苏州特点的现代民政“升级版”。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