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八宝镇和板蚌乡为例

2015-01-30李锦发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社会功能壮族

李锦发

(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

试析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八宝镇和板蚌乡为例

李锦发

(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

【摘要】壮族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的社会功能是其世代相沿成习的内在性动因之一,试就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作一粗浅探析。

【关键词】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社会功能

2014年1月和2月,笔者前往广南县八宝镇坝龙村委会坝龙村、里安村,交播村委会革赖村,板慕村委会板慕新村、底尧村、河道村、木叟村、勤勒村,乐共村委会弄驴村、那歪村,俄色村委会平丰村,河野村委会河野村、照南村,平越村委会平越村,以及板蚌乡板蚌村委会板蚌村,平老村委会郎宜村,永怀村委会坝弄村、坡桑村、者里村等壮族村寨进行实地田野调查。

壮族传统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社会生产、生活的聚焦、浓缩和显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壮族塑模成一种传统型的稻作农耕经济文化,并浸润和渗透到其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四月开秧门与献祭牛住的地方,六月六献祭“田公地母”与管水的男性、女性神,节日制作糯米食品(花糯米饭、米花、粽粑、搭莲粑、油炸粑和麻蛋等)等。

壮族村落的选址大多是依山傍水,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得较好。更为重要的是,壮族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样式,乃至“天、地、人”三者统合为一体的社会和谐发展观念。壮族传统祭龙节日文化即是壮族村寨森林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的根本缘由之一。革赖村壮族就有东、南、西、北4个龙神,正月属马日要举行献祭龙神的节日活动;勤勒村壮族也有龙神,腊月三十要举行献祭龙神的节日活动,龙树旁边就较好地保存有4口水井,水源充足、水质不差,可分别用于饮用、洗菜和洗衣服。

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认为,文化具有“生理的基本欲求”、“制度上的要求”、“整合方面的需求”三大功能。[1](p.68)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事象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壮族以传统型的稻作农耕经济文化作为依托和载体,孕育、衍生并世代传承着传统节日文化事象。其间,蕴含着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丰产(收)”、“风调雨顺”、“发财”、“平安”、“吉利”、“年年有余”、“丰衣足食”、“好运”、“福佑”,“凝聚”“血缘性与地缘性群体认同意识”,“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与“敬畏”“龙神神圣性”,承载“祖先崇拜”、“女性崇拜”与“男女平等”等诸多社会功能,这即是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世代相沿成习的内在性动因之一。

笔者基于实地田野调查,试就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作一粗浅探析。

一、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丰产(收)”、“风调雨顺”、“发财”、“平安”、“吉利”、“年年有余”、“丰衣足食”、“好运”与“福佑”的功能性心理

(一)祈求“人畜兴旺”

正月十五,八宝镇13个壮族村寨(八宝、坝龙、坡现和平丰等)每村出一匹马举行跑马节活动。以前每年一次,现在3年一次。坝龙村壮族过跑马节时,要燃放鞭炮赶马跑,马跑人跌得多的村寨为好。通过“马跑人跌”的年度周期性模拟文化事象,将祈求“人畜兴旺”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壮族世代传承着传统型的稻作农耕经济文化,其间牛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此,农历四月,平丰村壮族要献祭牛住的地方,并做一个生糯米粑粑让牛吃掉。其间,蕴含着“报答牛的辛劳”与祈求“人畜兴旺”的功能性心理。

腊月杀年猪是壮族的传统习俗。期间,河野村壮族要点香烧纸献祭猪槽。这是将祈求“来年养猪兴旺”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二)祈求“五谷丰登”、“丰产(收)”与“风调雨顺”

1.祈求“五谷丰登”

农历六月六,坝龙村壮族用红糯米饭和鸡献祭田地,每块田还要插上小黄旗;河道村壮族用一只公鸡和糯米饭献祭田公地母;平丰村壮族用鸡和红糯米饭到田间地头献祭;河野村壮族每家拿红旗去插,并杀公鸡献祭田头,念:“田公地母,我们插大红旗。”

壮族是一个传统型的稻作农耕民族。为此,通过六月六的年度性节日“献祭田公地母”文化事象,将“鸡可抓到害虫,防止虫灾”,乃至祈求“五谷丰登”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2.祈求“丰产(收)”

四月开秧门时,里安村壮族先让一家开秧门,以前由陆家先开,并用石榴献祭祖先;河野村壮族开秧门的谷穗要像竹笋一样大,禁穿白色衣服,要由经济条件较好、粮食丰产者先开,并砍石榴花插在田头。七月十四,河野村壮族神龛上必须献祭石榴,弄驴村壮族要用石榴祭祀祖先。通过四月开秧门与七月十四的年度性节日“献祭石榴”文化事象,将“多子”,乃至“开花结果”,甚或是祈求“丰产”的生理性和象征性文化功能寄寓其间。

九月九霜降节时,那歪村壮族要制作“马打滚”食品,并把马放到田里。通过九月九霜降节的年度性节日制作“马打滚”食品与“把马放到田里”文化事象,将祈求“丰产”的接触性和模拟性巫术功能寄寓其间。

二月祭龙时,革赖村壮族有一个地方的龙神要用15个鸡蛋献祭,并要到村寨丫口处杀鸡和鸭,念“四季红,月月红”,每念一个季节喝一口酒。通过“二月祭龙”的年度性节日文化事象,将“一年四季红红火火”,乃至祈求“丰收”的功能性心理寄寓其间。

端午节时,照南村壮族要在大门上挂树叶和包谷。通过端午节的年度性节日“挂树叶和包谷”文化事象,将“避邪”,乃至祈求“丰收”的功能性心理寄寓其间。

3.祈求“风调雨顺”

农历六月六,弄驴村壮族用鸡和鸭祭祀田间地角管水的男性和女性神。通过六月六的年度性节日“祭祀管水男性和女性神”文化事象,将祈求“风调雨顺”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过年时,河野村壮族除夕夜凌晨要点三柱香挑新水。通过“除夕夜点香挑新水”的年度性节日文化事象,将祈求“风调雨顺”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三)祈求“发财”

过年时,正月初二坝龙村壮族到山上捡柴,这是将“柴”寄喻“财”(“捡到财”)的象征性文化功能蕴含其间。

过年时,正月初二木叟村壮族用糯米、鸡和鸭等熟食献祭财神;正月初一,女性不能进别人家的门,男子进家则表示财旺。通过献祭“财神”寄寓“施财”,以及男性进家寄寓“带财”,进而将祈求“发财”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四)祈求“平安”

过年时,正月初二革赖村壮族要杀鸡和鸭献祭土地庙,之后才可外出打工。通过正月初二的年度性节日“献祭土地庙”文化事象,将祈求“平安”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五)祈求“吉利”

过年时,腊月三十晚上坡桑村壮族要关门,正月初三早上卯时开门。通过“腊月三十关门”与“正月初三开门”的年度性节日文化事象,将祈求“吉利”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六)祈求“年年有余”

过年时,腊月三十木叟村壮族要吃鱼。通过腊月三十的年度性节日“吃鱼”文化事象,将祈求“年年有余”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过年时,腊月三十河道村壮族要吃长菜(青菜和蒜等)。通过腊月三十的年度性节日“吃长菜”文化事象,将祈求“一年到头都吃不完”(年年有余)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七)祈求“丰衣足食”

二月初二,坝龙村壮族要用鸡鸭祭祀土地庙。通过二月初二的年度性节日“祭祀土地庙”文化事象,将“每人都要有汤水吃”,乃至祈求“丰衣足食”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八)祈求“好运”

农历四月,板慕新村壮族要举行开秧门的节日活动,并由村里经济条件好者先开。通过四月年度性节日“开秧门”文化事象,将祈求“好运”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九)祈求“福佑”

农历三月三,木叟村壮族成员用猪头和狗肉献祭龙神。七月十四,里安村壮族外出做生意的成员要杀公鸡供奉土地庙。

壮族“祭龙”与“祭祀土地庙”节日文化事象使壮族村寨的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通过三月三“献祭龙神”与七月十四“祭祀土地庙”的年度性节日文化事象,将“施惠”龙神和土地庙,进而祈求“福佑”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与“敬畏”“龙神神圣性”的功能性心理

(一)“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正月初三,端午节,六月六,八月十五和霜降节等节日,坝弄村壮族姑娘都要带鸡、酒和水果去看望父母。正月初三,河道村壮族姑娘带米花、腊肉和一只大公鸡到娘家拜年,河野村壮族姑娘带鸡、鸭、米花、粽粑、烟、酒和腊肉到娘家拜年,坝龙村壮族姑娘带米花、粽粑、鸡和鸭到娘家拜年,木叟村壮族姑娘带水果、鸡、鸭、烟和酒到娘家拜年。正月三十,河道村壮族姑娘要送面蒿粑给娘家。

培育子女“孝心”和“尊重长辈”的观念意识是壮族对后辈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通过年度性节日“回馈”父母亲物品的文化事象,将“孝顺父母”与“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功能性心理蕴含其间。

(二)“敬畏”“龙神神圣性”

农历四月第一个属兔日,弄驴村壮族杀一头猪,全村一起祭祀龙树;在龙树处不能乱说话,也不能大小便。二月初二祭龙时,平越村壮族女性成员不能到龙树处。

壮族村寨森林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其根本缘由之一即是壮族世代传承着祭龙节日文化事象。为此,通过龙树处“不能乱说话、大小便”与女性成员“不能到龙树处”的“规避”行为禁忌,将“敬畏龙神”与“龙神不可亵渎”的“神圣性”功能心理蕴含其间。

三、“凝聚”“血缘性与地缘性群体认同意识”的功能性心理

二月初二祭祀土地庙,里安村壮族用猪头和鸡献祭,由老人主持,全村成员参加,其间讲兴修水利等社会公益事宜;郎宜村壮族用鸡和猪肉供奉山神土地。

二月祭龙,板慕新村壮族成员都要参加。二月初二祭龙,河道村壮族用一头猪、4只公鸡、4只鸭、白菜和蒜等食品分别献祭4个龙神;弄驴村壮族每户都要出一个男性成员参加祭祀龙树;平丰村壮族供奉3个龙神,各户出钱出粮,共同凑钱杀3头猪,供奉猪头,之后大家一起吃饭;河野村壮族每户都要出一个老人交10元钱和5两米参加,出嫁的姑娘带一只公鸡和糯米饭;平越村壮族每户都要出1人,用猪和鸡献祭。六月六祭龙,底尧村壮族用猪、狗和鸭献祭,每户都要捐钱参加。

培育社会成员的“血缘性”和“地缘性”“群体认同”观念意识是壮族传统教育的必备内容之一。为此,通过社会成员参与“祭祀土地庙”和“祭龙”的年度性节日文化事象,最终归结为“凝聚”社会成员“血缘性与地缘性群体认同意识”的功能性心理。

四、承载“祖先崇拜”、“女性崇拜”与“男女平等”的功能性心理

(一)承载“祖先崇拜”

过年时,勤勒村壮族用粽粑、一只鸡、一只鸭和猪肉献祭祖先;河野村壮族用鸡、鸭、粽粑、油炸粑、米花和整条鱼献祭祖先;者里村壮族用鸡和猪肉献祭祖先;郎宜村和板蚌村壮族用鸭献祭祖先。

三月三上坟时,勤勒村壮族儿子、姑娘用鸡鸭献祭祖先。五月端午节时,者里村壮族制作粽粑,杀鸡献祭祖先。六月六,者里村壮族制作糯米粑粑,点香祭祀祖先;里安村壮族杀鸡祭田,其间蕴含着“找不到祖坟的人家在田间献祭祖先”。七月十四,者里村壮族祭祀祖先;那歪村壮族杀鸡宰鸭,制作搭莲粑和糯米饭献祭祖先;勤勒村壮族用鸡、鸭和糯米粑粑献祭祖先;板蚌村壮族必须用鸭子献祭祖先;弄驴村壮族用鸡鸭祭祀祖先。

壮族较为注重培育后人“尊崇祖先”的观念意识,家中设置有专门的神龛用于摆放祖先灵牌,举凡节日都要在此摆放糯米食品和其他荤素食品献祭祖先。为此,通过家族成员年度性节日“祭祀祖先”文化事象,其间承载着“祖先崇拜”的功能性心理。

(二)承载“女性崇拜”

七月十四,弄驴村壮族用紫色糯米饭祭祀娅汪—王母,木叟村壮族每个老人凑20元钱买鸡和鸭祭拜娅汪;七月十八,底尧村壮族杀鸭祭祀娅汪。据说,娅汪七月十八死,七月十九就化成水。

娅汪(王母)是壮族女性神的“化身”,娅汪在壮族传统型社会女性成员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为此,通过七月十四与七月十八的年度性节日“祭祀娅汪”文化事象,其间承载着“女性崇拜”的功能性心理。

(三)承载“男女平等”

过年时,革赖村壮族点香、点蜡烛,烧纸,用整只鸡和2斤猪肉献祭祖先,男人做饭,男女分开吃。平时,都是女人做饭。其间,承载着“男女平等”的功能性心理。

本论文实地田野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坝龙村黄成文,革赖村蒙加杰,里安村罗庭富,板慕新村黄相龙,底尧村陆国祥,木叟村林丙庄,勤勒村黄卫华,弄驴村黄兆达、庞明望,那歪村陆文斌,平丰村朱玉峰,河野村黄正国,平越村陆启富,板蚌村刘忠玉,郎宜村黄正乾,坝弄村韦学云,坡桑村周仕龙,者里村林继光等报告人,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锦发(1968-),男,彝族,云南建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文山学院2013年度委托基金项目“广南八宝壮族歌书研究·广南八宝壮族歌书的民族学视野探究”(子课题),课题编号(13WSWT0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社会功能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