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2015-01-30朱秀斌
朱秀斌
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这种作用,教师的权威性会无限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抑制,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克服以教为本,以知识传授为本的传统教育思想,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效率中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一、破“以教为本”,立“以学为本”
一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作为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教师的教也应顺乎学情,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工作的重点由“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由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能力上来。
“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讲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懂一题,会一片,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反如果课堂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教”没有“学”,课堂教学满堂灌,其效率必然低下。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成了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种师生关系与我国现代化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很不适应的,必须坚决破除。
二要注重心理诱导,激发学生求知欲。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完善的学习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中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内心体验。而行为倾向则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学习欲望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凡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而求知欲则是学习者从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乐于学习的情感,一种内在的情意驱动力,一旦形成了这种情感,学习者就会自觉地调集思维和旧知,纷纷指向新知,成为学习活动的“催化剂”。乐于学习的情感产生源于对学习的需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探究新知的活动变成心理需要,不断设计悬念以激起认知冲突,引发学习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经历了积极的思索,艰苦的探求,终于解决了困惑,满足了需要之后,就会更加努力地想取得更多新的学习成功,体验更新的学习乐趣。于是,新的求知欲又形成了,课堂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教师就是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提示,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在复习有关金属与硝酸反应计算题时,遇到这样一道题:
14gCu、Ag合金与足量的某浓度的硝酸反应,将放出气体与1.12L(标准状况下)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吸收,则合金中铜的质量是多少克?
学生都知道Cu、Ag与HNO3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知如何列式求解,我给予了适当的点拨:Cu、Ag所失电子由谁得到?
很多同学很容易说出被HNO3得到,我再提示,HNO3得电子产物是什么?是氮氧化物,学生答道。我又问,在氮氧化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中,O2得到的电子由何而来?学生豁然开朗,Cu,Ag所失电子最终被O2所得,通过电子得失守恒列式求出。由此可见,点拨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关键是抓住时机,点在疑难处,点在迷津时,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破“说教式教学”,立“交互式教学”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所谓得法者,无非是遵循认知规律,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打破“一言堂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教师动”为“师生互动”。不同的课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千篇一律。
例如,新授课可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先自学,后小组合作讨论,重点、难点教师再点拨、释疑,引导学生自己“通”。而不是什么内容全由教师包办,一讲到底。对于复习课可以采用“先教后学,讲练结合”的模式。教师要钩玄提要,帮助学生归纳出知识的特点及规律。特点便于记忆,规律便于掌握,把握了特点和规律,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教师还要精选出那些利于学生掌握特点、规律的例题习题,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放在指点迷津上,要让学生整理、消化、理解、吸收。课堂上,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讨论时间,更要有练的时间。这样的话,师生相互配合,课堂气氛和谐、协调,就不愁课堂效率不高了。
三、破“粉笔+小黑板式”,立“电教+多媒体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掌握网络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用新的知识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效率。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考察一堂课的效率,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得怎样,看他们是否在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以及智力活动时间的长短。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的那种粉笔+小黑板的教学手段上,那么就很难延长学生的智力活动时间。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可突破时间的限制,拓宽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提高信息容量和质量。它的形象性、直观性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别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智力加工的思维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创造性地制作教学模型,教学软件,以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比如,在讲解甲烷的正面体型时,我用多媒体技术将其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制作出来,插入到课件之中,放映时可以拖动或转动模型,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变抽象为直观感受,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在讲解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时,在课件中制作出甲烷、氯气的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通过flash将反应过程,即C-H键,Cl-Cl键的断裂,C-Cl键、H-Cl键的形成制成动画,展示给学生,揭示了反应的本质,学生很容易得出并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难点。
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