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重关系之辨

2015-01-30刘娟,丁丹丹

知与行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重关系之辨

刘娟,丁丹丹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要提升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宣传层面必须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各个层面的关系,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各种思想文化成果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0[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6-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

[作者简介]柴文华(1956-),男,安徽涡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哲学、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

在全体国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从事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理论宣传和教育的角度来说,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各个层面的关系,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各种思想文化成果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人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体系。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总体目标,分别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反映着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理想形态的普遍愿望和价值诉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了人类对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也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必须遵循的理念或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处于“国家—社会—个人”结构的中位,发挥着促进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实现、引导个人价值取向的关键作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原则依据,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规定了每个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地位,它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导向的伦理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完整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观的引导和提倡不分先后,同样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各有侧重点,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主体,没有每个公民的认同和自觉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践行和实现,有赖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制度保障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道德的支撑。同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的践行和实现也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引导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的个人道德为基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需要依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国家状态和社会状态。

二、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价值目标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富强”是理想目标的物质性的要素,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充分积累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巨大增长,表现为国富民强。这是兴国之基础。“民主”是理想目标的政治性要素,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形式,这是兴国之核心。“文明”是理想目标的文化性要素,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自觉继承了以往人类文明的积极因素的一种新的文明类型,这是兴国之灵魂。“和谐”是综合性因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也表现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利共生的理想状态,这是理想社会目标的最高境界。

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作为国家层面的整体价值目标,意味着尽管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会有特定的中心任务或工作重点,如政治斗争、经济工作等,但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目标或任务,相反,它们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富强,特别是国富民强,是理想社会状态的经济或物质基础,它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提供前提,也依赖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良好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同样,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也依存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并推进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分别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遵循,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是以尊重、实现和维护人民的自由权利为基本价值准则,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确保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从而最大限度地充分释放自我。“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引导,调节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既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也保障每个公民获得平等的结果,使“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正”是指公平正义,它是衡量社会的制度安排是不是正当合理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构建“公正”的制度框架,奉行“公正”的分配原则,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造福人民。“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方式或治国方略,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相比较人治而言,“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3]。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前提下,秉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原则和精神,“以法治国”“依法办事”,逐渐在全社会树立起“法治信仰”,“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文明的水平”。

总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内在统一性:“自由”是根本目标,“平等”是“自由”的基础,“公正”是对“自由”和“平等”的合理调节,“法治”则是“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保障。

四、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作为个人层面提倡的道德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每个公民需要自觉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又是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坚定基石。

“爱国”,即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也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是最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真正维护者和体现者。因此,公民爱国,就是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就是维护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敬业”,即用崇敬和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它源于对祖国、对社会、对集体的强烈的责任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爱祖国和爱人民都应具体化为对本质工作的主人翁的责任感、事业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诚信”,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中国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和生活准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诚信作为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指的是内心、言语和行为上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诚恳、诚实,恪守信用。“友善”,即友爱、善良,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之道,也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友善就是以人为友,与人为善,尊重每个人自由平等的权利,心存感恩和包容,乐于助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道德培养不可或缺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爱国是处理个人与祖国关系的最根本准则,敬业是个人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应然态度,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友善是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崇高品德。这四个方面应该也完全可能统一于每个公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之中。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实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是基础,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4]的总和的基本观点,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共同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经济上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但这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目标或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反思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了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发展目标。从“两手抓”,到“三个文明建设”,再到“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认识,更在实践中增强了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自觉性。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追求和信念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基本方向。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来自于并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反映了中国人民理想社会状态的普遍愿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目标,在肯定了每个公民都享有自由平等权利的同时,还以公正和法治原则确立了协调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框架,从而为实现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了价值遵循;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准则,则从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完善个人品质、提升人的境界的角度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对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内部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的任务,而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做了大致的描绘,因而也不可能系统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在列宁时代,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具体环境加上疾病缠身,使他没能具体思考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着片面化、僵化等问题,以至于陷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误区。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经验教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24个字、三个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和价值追寻,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尽沧桑仍蔚然屹立于世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要以开放、自信的姿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用一切人类优秀精神文化财富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富民强国、务真求实、天下文明、崇尚和谐的情怀,就是我们培养和践行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资源。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明道正义”的精神,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层面价值观提供了丰厚养料。再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家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讲仁爱、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等道德准则,为我们培育和践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大量的伦理资源。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内容承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但是绝不能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理解为回到传统文化中去。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封建时代的文化,精华与糟粕裹挟并存是其基本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明确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的全盘肯定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抛弃传统文化中陈旧、落后的糟粕,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合理优秀成分与新时代的内容结合,永葆青春活力。

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弘扬就是在对其不断深入挖掘和汲取养分的基础上,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提升工作。具体来说,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现代性诠释。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从立国、处世、为人三个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利用,特别是要把现实中最紧迫的、最有价值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出来,为当代人们提供精神给养。其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现代性转化。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奉行“拿来主义”,也不能无原则地调和和折中,而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把其中表达人类先进理念的话语同当前的社会实践、社会心理、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辩证地综合创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精英阶层、中等阶层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使其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最后,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度进行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把“道”转化为“器”(这里的“道”指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器”指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文化产业、文化商品、文化服务)。要避免直白、直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而要创造出包括电影、电视节目、书籍和音乐等在内的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商品和服务。如此,既可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度,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现实。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是两种制度体系,同时也是两种意识形态和两种价值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5]事实也正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的反映,都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制度属性;它们都调节着社会的政治观念,影响着民族国家的政策方向,维护着社会的政治制度。作为最基本的、深层次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价值取向,任何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不遗余力地构建并不断强化其核心价值观。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又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作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之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理念。它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属性,遵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首先,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建立起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以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为目标,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其次,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维护资本的利益,即少数人的利益的前提下提倡自由、平等、公正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时代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遵循来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就是要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再次,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个人主义,以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集体主义的原则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对祖国、对事业、对他人的忠诚、奉献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最高标准,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在根本上保持一致。集体主义是协调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可以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正是基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本质性的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一直把颠覆社会主义、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作为既定的战略目标。

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碰撞、激荡的态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阶级性质上的反动性和话语体系的霸权主义,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伪性、唯心性与抽象性进行坚决而彻底的批判,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14-05-0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09.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9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50.

Differentiation of Multiple Relationship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U-Juan,Ding-Dandan

(MarxismEducationColleg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

Abstract:To enhance the public accept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ff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ts connotations at all levels must be clarified in academic propaganda work. These relationships needed to be clarified also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various huma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Marxis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re values of capitalism.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 Marxism;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责任编辑:常延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国伦理道德专题·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