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情国策研究: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2015-01-30胡鞍钢

知与行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策国情认识

国情国策研究: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胡鞍钢

(清华大学 国情研究院,北京 100084)

[摘要]国情研究是国策研究的基础和来源,国策研究是国情研究的应用和检验。准确认识国情,才能科学制定国策。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领导人为了准确认识国情,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规律的认识、中国现代化的认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等进行了不懈探索,旨在准确认识并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规律。这个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这一过程赋予我们的启示在于: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认识上的飞跃不可能一蹴而就,会经过多次反复,甚至会经过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集体认识优于个人认识,集体智慧优于个人智慧;“走出去”了解西方世界,有助于对自我差距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由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作为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它没有终结。

[关键词]国情;国策;毛泽东;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认识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8-12

[作者简介]张新(1978-),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

我们从事国情研究,其主要目的及根本任务是正确认识中国;我们从事国策研究,其主要目的及根本任务是科学发展中国。国情研究是国策研究的基础和来源,国策研究又是国情研究的应用和检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一是怎样认识客观世界(如当代中国),这是一个对“必然王国”不断认识的过程;二是怎样改造世界(如中国社会)①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讲:“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这是一个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好地指导国情研究和国策研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只有向历史学习,我们才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历经了怎样的千辛万苦,付出哪些代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失误和教训(如“大跃进”的失败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又是怎样走上了“人间正道”[2]。

一、毛泽东谈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首先,我们要了解毛泽东是怎样论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

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专门谈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问题。他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3]306。他还说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3]300

毛泽东十分简洁地说明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尽管他本人也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3]302。但是他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思想方法,为后来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我们认识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提供了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主题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长期过程中,领导人如何认识中国国情这个客观世界,本质上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规律。这个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这是一个典型的“准确认识中国、科学发展中国”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结果。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规律的认识

中国领导人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怎样才能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

1959年,毛泽东谈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116。但是毛泽东还没有具体划分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间表。不过1962年他在“七千人大会”上谈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指美国),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3]302这就是说中国只有赶超了美国,才能进入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作出了基本论断:“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判断是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突出的景象是: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1/4的状况同时存在。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7年10月25日)。——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当今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4]。

三、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质上是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认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5]132。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3月,毛泽东还提出了“三个现代化”设想。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6]2681959年,毛泽东谈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116。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5]439。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又代表毛泽东重申了“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5]479。因此,将“四个现代化”确定为20世纪下半叶的奋斗目标,但是对什么是真正的现代化、是否能够实现现代化还是知之不多的。

邓小平在先后出国访问六个国家之后,特别是访问了新加坡、日本和美国,提出了“小康之家”、“小康水平”的20世纪下半叶奋斗目标,替代了“四个现代化”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1980-2000年中国式(小康水平)经济现代化“两步走”设想*报告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2年9月8日)。。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经济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设想*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7年10月25日)。。实际上将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延长至2050年。这一时期,领导人所理解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上还是经济现代化范畴。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目标”、“三大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7]。

进入21世纪之后,从经济现代化拓展到其他方面的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创新和亮点之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至此,党中央关于21世纪上半叶(2000-2050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从世界性现代化历史和进程看,中国正在创新独特的更加全面的现代化。

四、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中国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质上是对中国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如何赶超西方工业化并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国家工业化目标*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这是国家发动、国家计划、国家投资、国家(直接)管理的工业化模式,成功地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和任务,创造了新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主要集中在国有经济,排斥了私人经济;集中在集体经济,排斥了个体经济;集中在城镇地区,排斥了农村工业化。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实际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两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8]。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4]。这“四化”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发动机”,相互需求,相互支撑,相互作用。

五、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中国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质上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使之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1949年9月制定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中国实行“五种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二十六条中提出国家“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9]这是新中国最初的新民主主义“混合经济”阶段,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两条腿走路”,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52年底,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底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1959年9月,刘少奇评价道:这条总路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是引导中国社会由当时的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个体经济的复杂的经济结构,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的(总)路线[10]。同年,周恩来宣布:“中国已经成为以生产资料归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11]当时的领导人都以为只要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才认识到:这是“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们还曾经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由此而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教育我们,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极端重要的问题。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7年10月25日)。,正式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2]这就有力地促进了混合经济的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7]。

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8]。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体制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作为生产关系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形象地讲作为“东方巨人”用“两条腿走路”,就是比一条腿走路要稳得多、快得多。

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中国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质上是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中国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在当今世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1953年之后,中国正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刘少奇指出: “从1953年起,我国已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15日,载《刘少奇文选》,下卷,1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56年9月,陈云在党的八大的发言中提出“大计划、小自由”的设想,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陈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新问题》,《陈云文选》第三卷,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接受陈云这一设想,《决议》指出: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决议》指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都将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对于这一部分产品的生产只从供销关系上加以调节,或者只规定参考性的指标当作正式计划的指标,对这些产品的生产作不必要的限制,那就不合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同样,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是实行集中经营的,但是也需要有一定范围的分散经营作为补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52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这是对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修正。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新概念,他指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6]435并进一步指出:“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6]439这就成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党的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来源。

1979年11月,邓小平破天荒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他认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3]236,但是并没有成为政治共识。之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有几种不同的过渡体制: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4]同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

之后,中国在建立新体制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建立新体制阶段”,反映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新体制阶段”,反映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反映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如果从1992年算起,中国用了20多年的时间,创新了世界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主体。目前,我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018万户, 相当于2004年(4439万户)的1.58倍,也相当于欧盟(2070万户)、美国(500万户)总和(2570万户)的2.7倍;注册资本(金)133.05万亿元,相当于2004年(23.3万亿元)的5.71倍,,还相当于GDP的2倍;单位从业人员3.56亿人(2013年底数据),相当于2004年(2.146亿人)的1.66倍。。

七、总结:怎样才能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以上分析,对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认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发展规律的启示在于:

第一,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既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又是一个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对此,毛泽东曾讲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一个过程。”他讲到,对于在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的问题,从1921年到1945年一共24年,全党的认识才统一起来[3]298。类似的,对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到1978年经过了总共29年的时间才真正形成了共识,进而走上“中国之路”。

在中国,如何改革开放,如何实现现代化,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来说,是由中国人来认识的。”[3]299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和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全到知之较全的过程。这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成功并将继续成功的奥秘所在。

第二,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会经过多次反复,甚至还会经过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例如,党的八大提出的路线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16]。实践证明,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但是,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九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更加完整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我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69年4月1日报告,4月14日通过)。。1969年4月党的九大报告否定了八大的路线*周恩来指出:九大以前,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了一个政治报告。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认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这是刘少奇、陈伯达塞进八大决议中的国内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修正主义谬论在新形势下的翻版。林彪、陈伯达的这个政治报告,理所当然地被中央否定了。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73年8月24日报告,8月28日通过)。。后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重新肯定并延续了党的八大路线*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1981年党中央决议评价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7]。又如,《共同纲领》肯定了新民主主义混合经济,后来毛泽东又否定了个体、私人经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混合经济又重新受到肯定。

第三,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集体认识优于个人认识,集体智慧优于个人智慧。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讲,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我就不太懂,别人比我懂,少奇同志比我懂,恩来同志比我懂,小平同志比我懂。陈云同志,特别是他,懂得较多。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18]。如果毛泽东能够听取领导集体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既可以避免“大跃进”的失误,也会避免“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历史的教训是不应忘记和重演的。

第四,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还需要“走出去”,了解西方世界,更加开放地学习和借鉴。毛泽东本人多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多次提出赶超美国的大战略,尽管中美没有建交,尼克松总统可以访问中国,但是毛泽东却不能访问美国,因此对西方现代化知之不多,对美国也不甚了解。邓小平则不同,1974年曾到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1979年他又专程访问美国,回国途中第二次访问日本,进一步加深了对西方现代化、对中国与美国和日本之间差距的认识。这些认识,直接推动邓小平作出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这就更不用说后来的领导人更加频繁地出国访问、参加多边国际会议,直接获得全球信息和发展知识,也直接向世界传递中国信息和声音。

第五,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由实践来检验真理。实事求是本身就是科学方法,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客观“实事”来“求是”,发现那些隐藏在“实事”背后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认识规律、发现真理。真理一定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一定是比较简单的;真理一定是不可抗拒的;真理一定是要战胜歪理邪说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展真理的唯一来源。对当代中国的认识越是接近中国的实际情况,接近真理、发现真理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是通过中国实践来检验真理,就越有可能发展真理、完善真理。掌握了实践这一法宝,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就能够从必然王国不断迈向自由王国。

第六,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是没有终结的过程。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3]32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中央人民政论网站,2013-06-26.

[2]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人间正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5]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1997-09-12.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11-08.

[9]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Z].1949-09-29.

[10]刘少奇.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59年9月14日)[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74-475.

[11]周恩来.伟大的十年(1959年10月6日)[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7.

[12]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1987-10-25.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5]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1992-10-12.

[1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2-29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1.

[18]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03.

National Situ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HU- An’gang

(SchoolofChinaStudie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The Study of national situ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is the application and test of national situation. National situation can be formulated after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60 years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national situation profoundly,including the law of socialist society,modernization of China,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the market economy of socialism, leaders of china have made unremitting exploration, aiming at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objective law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is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is the process of overcoming the "blindness", the process of enhancing "consciousness" continuously, and the process of stepping from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This process gives us a lesson in that: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the leap in understanding cannot be achieved overnight, and it will go repeatedly, after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and then positive in the process;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wisdo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 "going out" to know the Western world contributes to realizing the gap;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understanding,as a course of ongoing cycle, have no end.

Key words:national situation; national policy; Mao Zedong; realm of necessity; the realm of freedom; understanding

〔责任编辑:常延廷〕

国情国策研究

猜你喜欢

国策国情认识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一腔热情倾国策 砥砺奋进创事业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人口大国与计划生育》教学设计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