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选择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2015-01-30陈朋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文化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

陈朋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文化选择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陈朋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一波高于一波向中国涌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知识分子吸取了历史教训最终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历经近代以来的文化探索和选择之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其成果主要体现为:提出了人民富裕的小康社会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生态理念,开启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

文化选择;传统文化;现代化

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中曾创造了举世文明,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其腐朽性和没落性日渐显现,传统文化与世界的距离随即拉大。承载着文化救国的特有历史使命,传统文化开始了近代转型,但中国社会的落后生存状态并没有发生改变。在追求民主变革的道路上,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并成功推进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与之前的近代转型相比,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得益于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在保持中国原有文化机理的前提下实现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突破。

一、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处于文化裂变和转型期的文化主体对盛行的主流文化作出选择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每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的精髓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浸润到整个民族灵魂中,并在社会变迁中不断得到创新。当一个民族处在历史文化裂变和转型期时,警醒的知识分子将面临文化的选择,他们一方面要受传统文化中僵硬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呈现在眼前的各种外来先进思想文化体系。而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很多时候是在不自觉中延伸的,受个体心理方式和思维定式的影响,知识分子在与外来文化碰面时很容易出现理解和选择的偏差。因此,在文化选择中必须将传统文化同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自身文化的转型和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被世界所仰慕的科学文化,伴随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冲击,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欧美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并形成了一种追求民主、平等的自由资本主义文化。而封建的中国则面临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羞辱,先进和落后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革性置换。身处历史夹缝中的知识分子站在文化选择的坐标点上,他们意识到传统的文化已与时代脱轨,中国若要改变现状必须抛弃自己文化中的陈腐思想,吸取世界先进文化和新思想,当时与资本主义掠夺性剥削悄然相伴的便是西方的自由和民主。这些思想一登陆中国就与封建伦理纲常发生了激烈碰撞,先进知识分子深感代表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已不能引导中国复归天朝帝国,工业世界的民主文化才是潮流。为此,他们努力寻求变革,但最终都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封建思想在民众心中扎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思想要在中国落地必须在尊重传统固有思想上进行中国式改造。对于这一深层内生性逻辑,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皆未意识到,他们曾浅显地认为只要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嫁接到中国,就能实现一种文化思想上的革命。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发酵成熟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储备过程和民众接受过程,如果一味地站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对立面标新立异地进行文化选择并试图实现文化转型则必然成为无根之木。

进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新文化传入中国,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的工人阶级在不断革命实践中提出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理论,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思想。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这一文化发现,它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文化基因,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平等和谐的社会理想、以民为本的人本理念等方面有大量相似之处。知识分子的这一认知在随后的革命实践中获得了广泛认同,并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使近代中国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化选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封建社会末期,传统文化在沉睡节奏中日渐封闭没落,在外来新兴文化的挑衅下国家主权被肢解,领土被侵吞,古老的中华封建帝国步入了末路。知识分子以特有的敏锐视角走在了时代前列,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从文化选择的立场思考国家问题。就文化而言,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一波高于一波向中国涌入,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也有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面对外来文化浪潮,国内先后掀起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等一系列革新运动。众多仁人志士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吸取了近代转型的教训最终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文化。

第一阶段:从引进西方科技到学习先进民主文化。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沉醉于儒家封建思想而处于自我闭关状态,直到鸦片战争的炮声才惊醒了大清帝国。相对于保守自恋的君臣而言,知识分子表现得更为开明,开始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科技文化,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开始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文明,部分开明官僚也提出以儒家为本,学习外夷科技的思想。但审视历史会发现,这些知识分子实际上都没有看到中国衰亡的真正原因在于文化思想的落后。到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社会改良的宏大设想并规划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尽管改良运动因理论的片面性及缺少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失败,但至少为后来的革命变革储备了思想文化基础。随后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带领革命者终结了封建秩序,尝试确立一种先进、自由、民主的文化价值观。在新局势下,满怀爱国激情的先进知识分子出现了困惑:为什么在新的共和制度之下,人民却仍遭受专制制度的迫害?在深刻感悟中新的认知浮出水面,即专制制度下形成的文化心理与新文化制度发生了碰撞,中国社会只进行制度层面的变革达不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促进新的文化制度的发展,必须变革专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纲常。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民族文化的核心层,立足变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人格觉醒,达到文化思想的根本转变,在这种认知中新文化运动登场。这场运动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因而催生了新的思想观念,人们开始追求人的个性自由和权利平等。随着新社会思潮的兴起,长期被压抑的人性释放出来,广大知识青年掀起了一股追新求知的热潮,为无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到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工人阶级的巨大反响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通过动员工人罢工用革命手段推翻阶级压迫的革命运动理念相吻合,也深刻触动了先进革命者的文化思考,最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领导地位。作为一种新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实现了从抽象的科学理论到具体的实践活动的转变,而且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从学术理论研究向群众实践转化,唤醒了中国革命最主要的群体力量。当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及经验匮乏,未能将无产阶级新思想同中国实际有效结合,造成了我党历史上的“左”倾和右倾错误。这时实事求是思想开始被接受重视,它内在地折射出在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时要加强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信号,并获得了党内的高度认同。之后,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思想同中国阶级斗争具体情况的联系度不断提升。在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变中,实事求是始终作为一个独特的符号,指引着革命实践走向成功,这也是保证我国革命在不同阶段不断创新的精髓。在开拓改革开放新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坚定地秉持着“实事求是”的信念。新阶段,习近平也意味深长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1〕

中国近代文化的选择历史显示:怎么选择文化?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这个命题关切到民族命脉和国家复兴。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它所指导下的成功实践也印证了中国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革命的规律使然。今天,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中我们更需要站在文化高度去建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文思想,展现文化的时代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

历经近代以来的文化探索和选择之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高举实事求是旗帜,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国情变化继续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其成果主要体现为:

(一)提出了人民富裕的小康社会思想。邓小平以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为基础,兼收并蓄,结合儒家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开放理念,完成了这两种思想的巧妙结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时代诉求。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邓小平摒弃片面的思想观念和狭隘的党际观,多次出访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和日本,在深刻反思我国整体发展水平同这些国家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康”战略的发展理念,并对其基本要义作了解释:“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2〕它不是封建社会思想家们宣扬的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它所折射的是传统文化中理想宏图与当前现实理论、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当前我们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前期成就和继续推进的趋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下的成功转变。

(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生态理念。在文化变革时期,毛泽东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揭露了中国传统儒学中虚假的“民本”思想,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人民才是实现中国变革的强大力量,这是新旧两种民本理念的时代认知,它将阶级宗旨和民众安身立命紧密结合起来,使党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它不仅克服了封建思想中畏民、防民的思想,还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唤醒人民被压抑的力量,动员群众起来推翻剥削统治。新时代的“民本”理念更加清晰地明确了“人民”对时代变革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言:“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1096经过新文化思想和革命洗礼的共产党人秉承的以民为本思想在新时期改革建设中延伸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当下现代化实践中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理念。以人为本作为传统文化转型中的开放性拓展,既展示了转型文化宽阔的分析维度,也具有强烈的时代建构性。

(三)开启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演进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灵魂,新时期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有效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今天,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增强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要强化文化意识,从文化层面拓宽民族复兴的道路理论。文化作为可延续和传承的特殊意识形态,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育化爱国情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精神纽带。从文化角度看,传统大同理想中在思想上强调的“民本”、意识上倡导的“为公”、理念上主张的“诚信”都同中国梦有着内在传承性。中国梦的文化取向具有舒张性极宽的开放度,它既强调在追求本民族利益的同时兼顾世界其他国家的合理意志,也追求在自身发展中促进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中国梦深厚的历史和理论根源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是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远景理想的前提,是历史先贤们追求进步的精神传统再现。

历史并不遥远,近代以来从破解儒家思想到引进西方民主再到选择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与转型历程中彷徨过、困惑过,但最终吸纳了科学理论,推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与现代化转变。今天,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借鉴已有经验和优秀因子,文化也必将迎来更大的提升和创新,发挥其效用递增价值。

〔1〕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周荣

G03

A

1009-1203(2015)04-0022-03

2015-06-08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3JZ032)。

陈朋(1986-),男,安徽淮北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新文化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新课程中如何实施英语课堂新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