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遇和策略

2015-01-30郭伟和

中国民政 2015年10期
关键词:社区专业发展

郭伟和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遇和策略

郭伟和

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要求。这无疑是自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之后,中央政府再一次高规格地提出发展社会工作的最强音。而这次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而不是原来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那么什么是专业社会工作,它和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有什么关系,如何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本文希望能够就这些基本问题,给予澄清和深化分析。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全球标准

专业社会工作其实是起源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基于西方社会价值理念的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套模式、程序和策略。大致来说,西方社会工作教科书都同意,专业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有两大传统:一个是19世纪的宗教慈善事业;另一个是同一个时期的社区睦邻运动。这两大传统一个是从个人援助的角度来解决社会问题,另一个是从社区重建的角度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他们的价值理念有所不同,前者是基于基督教的博爱情怀、救赎理念和现代人道主义、实证主义科学分析态度;后者是基于社会学的城市化理论,把社区道德瓦解作为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进而把社区团结作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同时结合了现代公共政策分析和社会组织制度分析的视角,希望从资源分配和阶层缓和的角度,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套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代化转型而诞生的专业社会工作制度是否具有普适性呢?其实是和整个现代化过程和社会发展理论相通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原本是相对独立自主的政权和生活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远途贸易和海外殖民,和东方国家发生了历史性遭遇。发展中国家再也不能独立自主,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发生了现代化转型。而所有后发现代化国家都存在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策略上又转化成为如何处理文化自觉性和全球一体化的关系问题。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印度、中东国家等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一定存在着文化惯性和制度惯性,结合一定的政治力量,试图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抵抗西方现代化的进入。但是,即使是这些国家的内部精英也并非都是正统保守立场,他们在和西方互动对话过程中,反思批判自己的文化传统,抛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这才是费孝通先生所谓的文化自觉,而不是一味地文化保守。西方现代文明借着全球化力量扩展开来的时候,也要反思自己的独特性和普适性的关系。这个过程有政治经济霸权的力量推动,也有人性需求的共同规律。因此,伴随现代化而来的专业社会工作就需要重新思考其历史独特性和人类共同性的辩证特征,要把其历史独特性转化成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质,同时传播和维护人类需求共同性的特征。

为了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全球标准,国际社会工作联盟(IFSW)和国际社会工作院校协会(IASSW)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组织了一个国际专家班子来讨论社会工作全球标准。这个工作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许多人认为这容易导致一种国际霸权,来推行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和实践模式。但是全球社会工作标准委员会从一开始就注意吸收发展中国家的意见,避免成为西方社会工作的代言人。经过几年的交流讨论,2004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国际社会工作全体大会上讨论通过了《社会工作教育和训练全球标准》。这个标准首次给出了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定义:

“社会工作专业通过促进社会变革、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增权和解放等来增强人类的福利。使用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在人与环境的交界互动点上进行干预。人权和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这一全球定义极大地扩展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解,由美国社会工作保守的社会功能理论转为社会正义理论。这不能不说是第三世界社会工作力量参与全球标准的制定过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力也传递到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和欧洲的社会工作定义,也都开始强调增权和社会正义,而不再是保守的功能恢复理论。比如在2008年的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社会工作教育政策和评估标准中,就是如此来定义社会工作的:

“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促进人和社区的幸福。在人和环境理论、全球视角、尊重人类多样性和科学知识的指导下,社会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追求经济社会正义、预防限制人权、消除贫困、增强所有人的生活质量等方式实现的。”

实际上社会工作的全球定义在2014年的国际社会工作院校联盟世界大会上也出版了中文定义,并被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引入了中国,推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在现代化过程中,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遇见的问题和应对问题的策略和手段。而全球社会工作标准也指出了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具体的国情地区传统下,来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但是,注重公平正义、促进人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互动、保护人权、增强人们的生活幸福,却是世界社会工作的共同核心。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中国理解

在中国处境下,我们该如何理解专业社会工作呢?这要从中国原生的社会问题的应对机制及其面临的现代化挑战来谈起。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明,在历史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应对社会问题的机制。大致来说,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问题应对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通过家族反哺模式和社区互助模式,构建起一套满足人类需要的首要社会体系。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父权家族体系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它又是嵌入在乡村社区共同体中的,服从社区集体伦理义务。在传统社会中,家族是根据五服关系划分出来的,五服之内再进一步细分成许多家户,一个家户也可能实行分灶吃饭。原则上独立分灶吃饭才是中国社会家庭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家庭内部实行父子代际之间的反哺模式,也就是父亲为孩子积累家业,孩子将来养育父亲。而作为社区共同体,各个家族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竞争和冲突,但是为了社区利益,也会团结起来,实行相互帮助和共同防卫等集体事业。

(二)通过德政、仁政和荒政来实行补救式问题解决机制。传统社会,原则上皇权不下县,对乡村社会给予高度自治权。但是皇帝也要显示自己的恩威,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传统社会皇权也会采取几类措施来实行补救式社会治理和社会救助:第一,就是树立道德标兵,褒奖那些在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的模范,以延续正统的儒家伦理;第二,对于那些鳏寡孤独废疾者给予一定社会救济,显示皇权的仁慈;第三,对于发生自然灾害,皇权要给予一定的灾荒救济。

传统社会这套社会问题解决模式,在我们国家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下,被转变为国家政权动员组织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剥离了家庭的照顾责任,推行社区和国家照顾体系。经过共产主义革命,新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把城乡居民实行二元分治。人们根据户籍分为农民和居民,依然是由家庭来提供首要的养育照顾,但是对于社会困难群体则实行不同保护救济体制。农村“三无对象”由公社下面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来提供 “五保救济”;而城市则又根据是否有工作单位,实行分隔救济。如果有工作单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困难救助;如果是城市“三无对象”,则由民政部门提供社会救济。当然,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任务艰巨,所以国家对家庭照顾体系改造是区分城乡、单位所有制级别分级推行的。越是城市上级政府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国家保障程度就要高而且全面,越是下级政府的非全民所有制单位,就要倚重家庭来进行养育照顾。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组织的社会保护体系再次面临挑战,单位福利体系全面转变成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保障体系,同时强调通过市场竞争,来发挥个人和家庭在基本生活需要满足方面的首要作用。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基于公民权利资格的统一的保障体系,而是根据户籍、城市类型和地区统筹层次等存在巨大差距。这样,伴随市场竞争而来的社会风险就陡然增高。对于那些市场竞争失败的群体,还要靠国家救助体系提供兜底性保护,以维护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但是,当前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能起到充分的兜底保护作用。在一个分层而破碎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下,上述全球标准下的专业社会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当前中国老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急需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帮助其理解个人行为和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模式,分析其公民权利的资格条件和保障程度,帮助其增强个人力量,消除社会限制和歧视,促进人和社区环境的和谐、幸福和公正。

三、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遇

早在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先生就提出要发展社会工作,并且支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设社会工作硕士培养方向。但是囿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国家强调经济改革和发展,忽视社会管理改革和社会建设,甚至把社会福利当作经济改革的负担推卸给社会。所以直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发展。又加上老一辈社会工作学者雷洁琼先生、卢谋华先生等提出了民政工作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论述,致使许多人就把民政、卫生、工青妇等系统的工作直接等同于专业社会工作。实际上王思斌先生早已阐述清楚,这些部门的工作是一种行政性社会工作,还不是专业社会工作。

一般认为,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是中国公共政策社会转向的标志。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从此拉开了社会工作发展的序幕。但是最初大家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宽泛的理解上,并不能区分出专业社会工作和传统社会工作的分别。2008年民政部联合人事部推出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是社会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契机。2011年中组部等18部委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又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之后,人们才开始对专业社会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制度条件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一)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要改善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通过法治保障来规范管理。这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专业社会工作强调的就是保障人权和促进社会公正,通过引导和调节人和环境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幸福。这和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方向是一致的。

(二)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发展目标需要专业社会工作发挥协调作用。发展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基本方针,但是发展策略和人的幸福、社会和谐关系重大。如果是片面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那只能是一种畸形的短视的发展。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调整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这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人在环境”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机制。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下发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在深圳、广州等地试行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岗位和服务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中央职能部门的认可,在全国制度化推行。

(四)建立专业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和社区的联动机制,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新机制。2013年民政部和财政部的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社工、社会组织和社区的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清晰地描绘出来专业社会工作如何结合中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来落地生根的具体办法。

(五)2014年团中央和司法部等部委适时提出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青少年保护和服务、社区矫正等具体工作领域的意见,进一步扩大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空间和发展机遇。

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回顾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短暂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再次反思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王思斌先生曾经提出嵌入式发展策略,希望中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能够让出部分功能,让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发挥专业功能。尽管这个提法有道理,但是表述并不太准确。纵观中国整个改革开放历程,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策略是双轨渐进策略,先在旧体制外部发展增量改革,然后引导旧体制发生改革转变,这样可以减轻改革的震荡和冲击力,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关系。专业社会工作其实是中国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也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体制外增量发展,然后引导体制内相关职能部门实行改革和转变。只不过,现阶段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对政府购买服务依赖严重,缺乏自身的社会化筹资能力和项目策划能力,难以真正引领和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社区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