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土争端激化视阈下的中国地缘政治策略

2015-01-30杨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领土争端战略

杨勉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24)

领土争端激化视阈下的中国地缘政治策略

杨勉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24)

与中国有边界领土争端的国家,采取狼群战术,图谋抱团取暖,企图联合制华,而美国是后台挑唆者和撑腰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形成又一个高潮期,中国的应对措施必须通盘考虑,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国际战略、周边战略和领土争端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立阶段目标,明确战略战术。第二是要集中对付最主要敌人,防止两线作战。中国的地缘态势和战略先经历过“坐北面南”、“坐内面外”、“坐南面北”、“坐中和边”、“坐心固边”等多种态势。现在中国面临第二次“坐北面南”的地缘政治现实。中国要采取分心、包心、掏心、连心战术,用中国的合纵,破解声索国的连横。中国应将领土战略纳入全球战略视野,坚持自信和定力。在经济上不自满,不懈怠,挤干水分,持续发展,坐稳老二,坐实老二;政治上不抢班,不夺权,老谋深算,后发制人,开拓进取,水到渠成,自然替代。

领土争端;海权;地缘政治;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从世界范围看,国际形势变数增多,世界进入动荡期。从东亚地区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尖锐。中国多极化格局理论中将日本列为一极,寄希望日本成为牵制美国的力量,但日本却成为美国重返亚太平衡中国的排头兵;中国努力稳定周边,但菲律宾在领土争端上成为反华先锋;中国想以真诚合作抑制越南的领土要求,但越南执意在海洋权益问题上与中国较劲。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领土争端出现新的激化期

一、中国与邻国边界领土争端的历史分期和地理特征

中国与邻国边界领土问题既有平缓时期,也有激化的时期,既有和平时期,也有冲突时期。

1.历史分期和代表事件

(1)第一次激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是新中国与邻国边界领土问题的第一个激化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事件有:1962年中印边界边界战争和1969年中苏边界战争。(2)第二次激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80年代是新中国与邻国边界领土问题的二个激化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事件有:1974年中国与南越的西沙之战;1979年中越陆地边界战争暨随后的1979-1989年长达十年的中越边界流血摩擦;1988年中越赤瓜礁海战。(3)第三次激化时期:21世纪10年代是新中国与邻国边界领土问题激化的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事件包括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中越南海争端以及中印陆地领土争端。

2.地理内容和地理分布特征

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海洋方面,东海与南海同时出事,中国现在与所有海上邻国都存在着划界争端,其中与日、菲、越三个海上邻国争端处于尖锐对立状态。陆地方面,与印度的领土争端又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

中国与邻国边界领土争端的地理内容,旧世纪是陆争,新世纪是海争。20世纪下半叶,以陆地领土争端为主;进入21世纪后,以海洋岛屿主权归属和海洋划界为主。在地理分布状态上,从点到面,岛为点,海为面,弧形分布,C型包围;从海到山,东北西南成一线,同时紧张。可概括为三亚两海,一山一线:东北亚-东海;东南亚-南海;南亚-喜马拉雅山与“麦克马洪线”。

二、第三次边界领土争端激化期的政治特点

1.日本、菲律宾、越南打头阵

20世纪中国边界争端的主要对手是印、苏、越。21世纪中国边界争端的主要对手是日、菲、越。

2.抱团取暖,联合制华的企图

与中国有边界领土争端的国家,图谋抱团取暖,狼群战术,联合制华。日本一直在积极游说,力图联合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周边国家结成制衡中国的阵线。日本首相、外相多次出访与中国有边界领土争端的国家,在最近中日改善关系四点共识刚刚宣布后就出尔反尔。菲律宾及越南想挟持东盟,利用“南海行为准则”和国际法制约中国,实质是由美国出主意,以东盟名义搞一套准则,给中国套上束缚的紧身衣。

3.美国充当主要后台

20世纪中国边界领土争端敌人的主要外部后台是苏联(苏联自己也是前台敌人之一)。21世纪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对手的主要外部后台是美国。在此次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领土争端中,美国是幕后挑唆者和后台撑腰者。

美国积极插手的原因在于:战略上,正中美国下怀,使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再平衡战略有了所谓合理性和更多的市场需求。美国可以借此浑水摸鱼,宣扬中国威胁论,防范制衡中国,拖延中国崛起的进程。战术上,美国的小算盘是一面乘机煽风点火,制造紧张状态;一面介入而不卷入,在避免与中国直接开战的前提下,长期维持冷对峙、热摩擦局面,不战不和,以便操控局势坐收渔利。

抑制中国崛起是美国再平衡政策的战略目标,介入而不卷入是美国操控局势的战术底线。而实现这些战略战术依靠的工具和手段是军事威慑和军事合作。美国对日本,依靠日美安保条约,举行美日夺岛联合演习,美军高官多次放言协防日本保卫所谓“尖阁列岛”;美国与菲律宾,达成美军进驻棉兰老岛协议,举行美菲南海联合军演;美国和越南,美军高官访问金兰湾,解禁部分杀伤性武器的军售。美国还亲自上阵,在关岛演习磨练空海一体战,目的是与“试图阻止美国进入国际水域和空域的敌人作战”;在国际法理上,祭出航海自由和海洋法规则,在亚信会议上刁难中国,并公开怂恿周边领土声索国对中国打国际法律牌,阴谋把中国送上国际被告席。

三、通盘考虑,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处置领土争端的措施手段

领土争端处置的好坏,与国家的地缘政治战略战术有紧密关联。对从陆地走向海洋的中国来说,此次争端是集收复失地,掌控资源,打破岛链,海洋大国目标于一身的战略博弈。面对密集的周边领土争端,中国应对措施必须眼光长远,通盘考虑,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中国的国际战略、周边战略和领土争端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领土争端的处置,首先要确定战略目地,然后选择战术手段。“没有政策就没有对策,打有打的步骤,谈有谈的机制,摩擦有摩擦的计谋,维持现状有维持现状的标准,搁置争议有搁置争议的红线,共同开发有共同开发的具体措施”。[1](P42)王逸舟指出:“我们的外交和国际战略仍然缺少系统性,缺少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的系列,许多外交表态和行动虽然谈不上错误,却带有“撞击反射式”的应急特点”。[2]“我国一直没有明确表述维护海洋国土权益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在中国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最重要的是要确定战略目标,是继续搁置,还是限期收回,是摩擦挤压,还是武力威慑。如果动武,是惩戒性质的,还是收复性质的;如果收复,是局部收复,还是全部收复。对于对方的声索行为,不能走一步看一步,缺乏全局规划。[4](P300)

1.确立阶段目标,明确战略战术

中国应对海洋争端的总战略是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为达到目标的手段是什么?在处置战术上,应确定阶段目标,分步实施。是短期解决还是长期解决;是分别解决还是一揽子解决;是摩擦挤压还是以打促谈;是彻底收复还是继续搁置?从黄岩岛事件开始,中国打出了一系列成功的组合拳,一举改变了被动地位,使中国的海洋维权战略由单纯防御转向防守反击。现在的问题是,是否应由防守反击转向主动进攻?

日本把钓鱼岛问题提上联合国大会和威胁提交国际法院裁决;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南海周边声索国想联合起来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目的都是想引进外部势力共同对付中国。我们要破除对方计谋,实现我方战略步骤,就需要尽快着手一对一的解决进程。而这样做的关键是要摸清对方的底牌。现在争端对手们都知道中国对“战略机遇期”的估计,判断中国不想轻易动武,而我们也要知道对手的最后底线是什么。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现在被形势所迫,不得不着手解决了。可以先从问题相对较小的开始,解决一个,顽固者就会有压力,因害怕成为最后一个,从而产生慌张情绪和妥协意愿,造成被迫跟进效应。习主席2014年访韩联合公报宣布,中韩将在2015年进行海洋划界谈判,2015年1月韩中两国在上海举行了海域划界谈判预备会议。这无疑会对中国与邻国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2.防止两线作战,用中国的合纵,破解声索国的连横

要集中对付最主要敌人,防止两线作战,用中国的合纵,破解声索国的连横。在东海争端中,日本拒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争议,积极扩军备战,企图武力应对。在南海争端中:菲律宾跳得最高,越南贪心最大,马来西亚渔利最多。印度则以派军舰进入南海,加强与越南和日本的合作牵制中国。“日本与菲律宾、越南遥相呼应,构成海上包围中国的三个战略支点,形成海上均势平衡和遏制中国的态势。对此,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对其分而治之,避免东海和南海三面受力的被动局面”。[5](P62)对于对手联合制华的企图,中国必须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反制手段,选择最主要的敌人主攻。同时与日、菲、越、印四国对阵,海陆同步,两面作战,兵家大忌。日本同时与中、韩、俄三个国家在领土问题上对峙很愚蠢,中国在领土问题上同时与多个国家对峙,战术上不利。中国应对战略应先海洋,后陆地;先东线,后西线。在方向上,先将目标集中对准东线的日、菲两国,缓和与稳住越南、马来西亚、文莱以及印尼;在地理上,目标集中对付海洋争端,对与印度的陆地领土争端强化危机管控,避免争端升级。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上述国家愿意缓和关系,不单方面激化事态。如果它们视中国的和缓为软弱,就要坚决回击,决不手软。

3.利用“挤”战术处置海洋争端

处置领土问题的方法手段,国际实践有“打、谈、诉、挤、拖、磨、票、分、换、共、售、赠、冻、弃、租”等15种选项。

挤战术:指以强大的武力威慑为后盾,使用软硬兼施的方式,兵不血刃地强行进入原由对方实际控制的争议地区,并最终将对方从该地区赶出去,实质是一种“软武力”。“挤”战术最大的特点是达到了收复失地的目的,又避免了流血战争。“挤”战术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双方综合力量对比悬殊,采用“挤”战术的一方有强大的军力做后盾,致使对方不敢也不能还手。“挤”战术手段的运用需要对形势进行全面的研判,对争执对手的能力、决心和底线进行准确的分析,对行动程序进行精心的策划,对对方铤而走险的可能做好应对准备,对万一“挤”不成的后续行动制定系列预置方案。[1](P43)

实践中,中国收复被菲律宾侵占的美济礁和黄岩岛,都是兵不血刃地将其硬挤出去了,对仁爱礁,可以照方抓药将其挤走。菲律宾恶人先告状,将中国告上国际海洋仲裁法庭,对此要打杀威棒,挤走菲赖在仁爱礁上的破船。在钓鱼岛问题上,海上,中国公务船以海军为后盾挤进去,实现了常态巡航,打破了日本单独控制的局面;空中:以东海防空识别区为手段挤进去,名正言顺地掌握了钓鱼岛空域。现在形势下,使用挤战术的条件很好,因为中国的对手现在都是首鼠两端,明白中国不打第一枪,也决不会给对手打第二枪的机会。他们不敢对中国的非军事挤压进行武力攻击,害怕戴上先打第一枪的帽子,招致中国一举将其侵占的岛礁全部收复的毁灭性回击。所以,对于局部收复岛礁,硬挤,对方不敢硬顶。将“挤“作为一项战术手段使用,有利于孤立顽固对手,争取国际舆论。

四、中国化解狼群战术的地缘借力与分心战术

1.中国第二次“坐北面南”的地缘政治现实

中国地缘政治态势先后经历过“坐北面南”、“坐内面外”“坐南面北”、“坐中和边”、“坐心固边”等多种样式。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周边政治地缘又一次出现了“坐北面南”的客观形势。但这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在时空维度上,由平面变为立体;在对抗手段上,由陆战为主转为空海一体战为主;在诉求上,由意识形态为主转向资源利益为主;不变的是保卫国家核心利益,争夺民族安全空间,巩固地缘战略制高点。针对美国重返亚太再平衡中国战略,“中国近来的外交动作可归为两大类:‘西进’和‘东跃’”。[6](P6)习近平为首的新领导集体“返本开新,陆海统筹,提出了划时代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7](P1)这是中国版的战略再平衡。“2014年开始,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明显增大,今天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在欧洲、美洲、中东、亚洲和非洲,许多战略性变化正在发生和酝酿”。[8](P7)“亚太地区正处于中国试图削弱美国霸主地位的战略变动期”。[9](P6)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使俄美冷战重开,西方群殴普京,这对面临与邻国领土争端激化态势的中国来说,是又一次使用“坐北面南”地缘手段的机会。“乌克兰事件发生后,美俄关系至少在五年内不会变好”。[10](P7)后冷战时期,现在是中俄利益一致性最高的时候。“中俄关系的政治、军事、安全、战略的含金量相对最高,是最实打实的一对关系”。[7](P1)中俄合作的核心,在于国际战略配合,中俄两国背靠背,肩并肩,一东一西,互为犄角,相互借力,形成合力,共同发力。可以有效牵制美国的单极霸权和反击西方集团对两国的遏制打压。外交战略合作与联合军演协作是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突出表现。当然,中俄合作要克服潜在障碍,关键在于消除相互的不信任感。俄方对中方的疑虑主要表现为“中国威胁论”,中方对俄方主要是“历史宿敌不可靠”的担心。

2.分心、包心、掏心、连心的地缘战术

麦金德地缘政治理论主张中心(枢纽、心脏)——边缘论。而世界的每个次区域也都有其中心(枢纽、心脏)与边缘,在当前领土争端激化的博弈中,中国要充分运用地缘政治理论,瞄准第二层次的“核心岛”,采用分心、包心、掏心、连心战术,“对于友华邻国,投桃报李、以礼相待……对于不友善的邻国,针锋相对,进行有理、有力、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维护海洋权益与国际公理”。[7](P1)

分心:指区分地缘组别,分别瓦解分化的战术。“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看,中国的地缘政治情势是陆海兼具,“米”字态势……由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所构成的地缘政治‘米’字形态势,中国在战略和策略上始终而且必须把地缘政治利益的动态性与关系的互动性、对象的明确性与潜隐性、利弊得失与轻重缓急等有机结合,巧妙处理。要在思维方式上,实事求是,分清主次;通盘整合,分类消化;排解纷争,协商先行;应对变局,灵活主动。在布局上,八方并举,海陆并重;分步推进,有序应对。对于海疆,积极采取正规应对、集成应对、规范应对、立体应对;对于陆疆,主动实施监控布防,周密预防;多方协调,统战并行;内外配合,收放有度。如此等等,保证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周边关系的和谐稳定。”[11](P53)分化瓦解领土争端对手的关键在于“分心”。经典地缘政治分析历来讲究结构和板块。可以从不同角度,将中国周边分成几种地缘板块集合,分别离间瓦解。大陆架争端板块:争取韩国、印尼和文莱,孤立日本。东北亚板块:从美日韩集团中分化韩国,孤立日本。南海争端板块:从周边国家中分化文莱、印尼和马来西亚,孤立菲律宾和越南。印支板块:拉住柬埔寨和老挝,使越南孤掌难鸣。东盟板块:以同中国没有领土争端的国家的合作平衡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联合制华的图谋。

包心:指联合南亚中小国家束缚印度大国冲动的战术。南亚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中小国家对印度大国心态一直心存疑虑,愿意借助中国抵御。以南亚周边中小国家抑制印度的大国冲动,是南亚地缘政治中的老游戏了。但方法、手段和内容要更新,特别是要让南亚中小国家发展起来,减少对印度的依赖。在印度成为金砖国家新形势下的包心战术,不是对印度的硬冷战,而是软遏制,在将印度纳入搭中国发展快车和便车的大框架中实施,使印度得到发展的甜头,减少对中国与南亚中小国家发展关系的疑虑和敌意。南亚包心战术的主力是巴基斯坦,关键是“巴铁”不乱;其次是尼泊尔,关键是尼泊尔稳定发展起来,“北京-喜马拉雅铁路廊道……使尼泊尔在地缘经济上不再是一个被隔离的国家,[12](P14)尼泊尔作用才可以更硬。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都是同样的道理;中国蓝水海军今后势必加强在印度洋的存在,印度洋中小国家的港口停靠必不可少。中国领导人近来对南亚国家的系列访问,充分体现这一战术的新解读。

掏心:指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彻底掐断第一岛链的战术。寄希望于两岸联合保钓保沙,但主客观原因决定,台湾不敢也不能走得太远,一是美国不让,二是台湾担心失去制衡大陆的力量。美国压台湾放弃南海U型线;而日本和菲律宾与台湾的地理位置是一北一南,是台湾注重拓展的最近距离的“国际生存空间”。中国恢复和掌控东海与南海海洋领土的行动,从更广阔的战略大视角上看,也是构筑中国海洋强国出发平台的关键步骤。中国要打破第一岛链围堵的关键在于掏心台湾。日本和菲律宾控制中国东出太平洋的几乎全部通道,台湾南北的两个海峡是中国可以自主掌握的,台湾回归,第一岛链不攻而破。而打破岛链,不在别人而在自己敢于走出去,能够走出去。2016年台湾“大选”,无论蓝绿最后谁赢,对不统不独不武政策,大陆都不可能再等八年原地不动。台湾不适合熟果政策,树欲静而风不止,往来和接近并不能解决一切,台湾“太阳花学运”和“九合一”选举都说明这一点。夜长梦多,早日确立国家统一的时间表,是掐断第一岛链,实现掏心战术的关键。“海权问题,贵在谋势。如果中国完成了台海统一,台湾岛和海南岛之间就会对中国东南经济黄金地带形成一个宽阔的拱卫海区,这样南海问题的解决也就相对容易得多。这就是说,台湾问题是打开中国在整个西太平洋制海权的关键环节。”[13]台湾回归,彻底掐断了第一岛链,不仅将大大强化中国在东海与南海海权争端中的地缘战略地位,同时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在海洋划界和岛屿争端中的国际法理地位。当南沙太平岛处于一个统一的中国控制下时,所有周边声索国的所谓法理都将不攻自破。

连心:指用“丝路”网络连接大周边地区,形成中国与大周边国家心连心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术。近年中国设计和倡导了一系列大周边发展宏图,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海上丝绸之路、中蒙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北京-喜马拉雅铁路廊道、中老泰马高速铁路、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亚洲投资银行,等等。同时,一条条通向中国的油气管道或开工建设或已经建成。这样,陆上、海上、草原、高原、沙漠、戈壁、岛屿、大陆,四面八方向中国;公路、铁路、水路、海路、空路、管道,条条大路通北京。中国设计的“钢丝之路”放射性网络,用经济地理板块切割了政治地理板块,让大周边国家与中国互联互通,都搭上中国发展的高速列车,形成中国与大周边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与稳定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与外交有机结合的,政治与安全密不可分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近两年“走亲戚”式的出访外交的地缘政治意义不言而喻。“在当今迅速变化的世界秩序中正在形成一个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的全新架构。”[14](PB6)中国的“丝路”大战略和大布局,使美国利用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加紧对中国“再平衡”的战略将失去自身的平衡,陷入顾头顾不了脚的窘境。

3.运用解决陆地争端的经验,将海洋权益维护纳入全球战略视野

中国新领导集体的国际对策是不惹事,不怕事;周边政策是亲、诚、惠、容。中国与周边十几个国家的陆地边界,其中一些还曾经爆发过武装冲突,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了,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海洋权益争端中,中国是否要“利益最大化”?有否有妥协空间?中国既是二战后和平解决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也是二战后与邻国因领土争端爆发武装冲突最多,最大,最长的国家之一。冷战时代,曾经人为强化了“陆地包围感”,现在要防止过度炒作“海洋包围感”。毫无疑问,中国要树立海洋大国观,要建立蓝水海军,要维护中国日益扩展的海外利益,但要防止对“海权论”的简单模仿,宣扬“利益到哪里,力量到哪里”,主张“为争夺资源打仗”。事实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靠资源自给自足满足不了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也满足不了今后的持续发展的需要。“马汉所强调的海权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这个时代就是殖民主义盛行的年代。”[15](P5)“他在对海权与大国崛起的重要性分析中所定义的海权概念主要包含几个方面:控制、利益、地位。这几个概念中,“控制”是手段,“利益”是目的,最终获得“地位”。因此,马汉对海权的理解带有当时美国发展的烙印,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马汉“海权论”能适用于分析所有国家的海权发展”。[11](P5)中国海洋战略的向度与张力应该科学地设计和策略地体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指出:一个大国战略利益的扩展就像‘拉皮筋’一样,不能拉过了头……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要注意这个‘度’,舆论也要塑造有理性的国民海洋意识,调子不是喊得越高越好”。[16](P8)应当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诸如“进军钓鱼岛,中华帝国万岁”的口号,助长的是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是双刃剑,只能逞一时之威,解一时之气,但却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周边战略造成长远损害。中国的海洋战略视野要超越东海和南海两个近海“澡盆”。

海洋岛屿和划界争端问题“将成为我国多边外交法理斗争的新热点。我国……应更深入地进行法理研究,在国际舆论上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17](P1)要平衡国际海洋法与中国海权维护的关系,在南海、东海和黄海三海维权的法理适用上要采用统一标准,决不能相互矛盾,自我设套,授人以柄。“在海洋权益争端中要充分体现“法理外交”的理念。“法理外交”,是指以法律和道理为特征的外交理念,以合法为行为准则,以事实为判断标准,以道理为说服方式,以沟通为认知路径,以护法为道义旗帜,以执法为维权手段。“法理外交”将理想与现实,建构与科学行为的国际关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基础,是中国外交再出发的平台。中国解决边界领土争端的过程与结果,不仅要收复领土,而且还应为世界彰显践行国际法的示范样式。中国早已经宣布了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又宣布了钓鱼岛的领海基线,现在应该着手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这样,在日益严峻的海洋领土与划界博弈中,中国不仅始终占据着法理和道义的高地,而且在解决方案上处于先手的主动地位”。随着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侵权的加剧,中国海洋维权意识更加强化、维权能力不断提升,而海洋维权与双边关系稳定必然形成一对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一矛盾将关系到中国海洋周边地区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认为:在海洋争端问题上中国统筹处理大国关系和周边关系时“出现战略重叠,回旋余地变小,空间受到挤压。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域外大国的战略竞争格局进一步凸显。南海争议正由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间的问题演变为中、美、东盟间的“三角博弈”。我国如何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周边关系与大国关系,这是很紧迫也很棘手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将强而未强”的特殊发展时期,区域内外国家对我国战略猜疑上升。在有关边疆领土问题上保持必要的、理性的自我克制,符合我国战略利益需要”。[16](P1)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过早展示肌肉。对于弱小国家来说,敢于喊打,需要勇气和魄力,对于强大国家来说,敢于谈和,考验远见和智慧。

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具有精心保持战略耐心的漫长传统,‘审慎和忍耐是中国皇家DNA的一部分’”。[18](P6)“中国没有实施追求霸权行为的基因,却有化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和平相处、同舟共济、见利思义、以民为本的文化基因”。[19](P14)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战略的高度,倡导‘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中国梦与世界梦以及各国人民的梦想有机联系在一起,倡扬我国关于各国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主张,有力驳斥了歪曲中国的“国强必霸”谬论”。[20](P33)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21]

中国崛起范式要与西方崛起范式彻底切割,与强权政治彻底切割。绝不能过度怀旧,重拾毛时代的孙悟空形象。也不能停滞不前,止步于邓时代的唐僧形象,而是要更上一层楼,建立法理外交的理念与和平正义的王道,塑造国际关系中的孔子形象。中国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义利兼顾、德力俱足、刚柔并济的‘务实之道’……‘攻心为上’,加强政治交流,注重文化感召,强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避免‘龙困浅滩’,实现中国崛起‘龙归大海’”[7](P1)

国际力量格局中的老大、老二和老三,在实力差距上,有等间距、小间距、中间距,大间距几种式样。中美是大间距式样,中日是小间距式样。中国目前只是世界GDP第二,不是综合国力第二。老大美国加老三日本的效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三等于四。而中国一旦实现国家统一,两岸四地是三加一等于四。杨毅海军少将强调:“是否能够打破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的定律,关键在于制定合适的战略目标,采取正确的战略途径”。[22](P14)面对变数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国际环境,中国要坚持自信和定力,经济上不自满,不懈怠,稳妥转型,挤干水分,持续发展,坐稳老二,坐实老二;政治上不抢班,不夺权,老谋深算,后发制人,开拓进取,水到渠成,自然替代。

[1]杨勉.打、谈、诉、挤、拖、磨——领土争端的处置方式[J].世界知识,2013,(7).

[2]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 GB/40764/63787/63791/4397012.html,2006-05-23.

[3]苏志荣.尽快成立海洋维权研究中心[N].环球时报,2012-09-27(14).

[4]杨勉.中国海权争端危机应对机制转变探析[A].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张爱华,陈道银.中国南海战略:从被动走向主动[J].社会观察,2014,(6).

[6][日]外交学者杂志网站.中国两线外交,“西进”和“东跃[N].环球时报,2014-09-15(6).

[7]陈向阳.中国周边外交大战略[N].作家文摘,2014-09-26(1).

[8][英]约翰·齐普曼.亚太局势已发展到危险阶段[N].环球时报, 2014-9-29(7).

[9][美]国家利益杂志网站.荷马史诗对未来美中冲突的启示[N].环球时报,2014-08-25(6).

[10]金灿荣.中国抓机遇期不是“搭便车”[N].环球时报,2014-09-25(7).

[11]张江河.对亚太地缘政治走势的新探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

[12]李希光.新思路编织亚洲命运共同体[N].环球时报,2014-09-22(14).

[13]张文木.中国海权要避免盲目跃进[N].环球时报,2009-03-30.

[14][俄]鲍里斯·沃尔洪斯基.美靠压俄遏中拉印维持单极世界[N].环球时报,2014-09-28(B6).

[15]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转引自曹云华,张彦.东南亚国家“海权观”的建构和变化分析[J].东南亚研究,2014,(3).

[16]刘杨.专家热议中俄如何经略海洋[N].环球时报,2014-10-17(8).

[17]吴士存.南海战略须妥善处理四对矛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21/c_124126218_3.htm,2012-12-21.

[18][澳]商业观察家.为什么中国不会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N].环球时报,2014-09-16(6).

[19]叶自成.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J].人民论坛,2014,(2)(下).

[20]马振岗.习近平外交战略新特点[J].领导科学论坛,2014,(6).

[21]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28/c_1111364206_3.htm,2014-06-28.

[22]杨毅.中国要“示理”而不要“示弱”[N].环球时报2009-09-29(14).

[责任编辑闫明]

Geopolitical Strategies of China for Dealing with Intensified Territorial Disputes

YANG Mi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at have territorial disputes with China attempt to contain China through the“wolf-pack”tactics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United States.Faced with intensifying territorial dispute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China should give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adopt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erritorial disputes both at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level.Firstly,China should set strategic goals for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then concentrate its efforts on dealing with counter forces. China’s geological state has been undergoing various shifts.Faced with new geopolitical situations,China should seek defensive alliance with states in the north and east to cast off the containment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China should view the strategies for handling territorial disputes as an integral part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y,preserving confidence in geopolitical strategies.Instead of seeking hegemony or pursuing expansionist policy,China will continue its efforts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noninterference”in domestic affairs.

territorial disputes;marine power;geopolitics;community of interest;a common destiny

D815.3

A

1674-0955(2015)02-0108-08

2014-11-23

杨勉(1955-),男,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领土争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国防小课堂 领土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陌生领土》:考验还是幼稚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