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经验

2015-01-30杨国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上海

杨国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上海201204)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经验

杨国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上海201204)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前沿阵地与重镇,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大事件与事业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众多“第一个”、“第一次”都出现在上海。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既经历了由点到面、逐步扩散、不断深化的传播过程,也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星到系统、从个体到组织的转变。这个历史过程包含着重大的时代转折,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一批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我们要运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提炼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宝贵历史经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上海;传播;历史经验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现阶段的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海这座城市,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大事件与事业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众多“第一个”、“第一次”都出现在上海。上海的《万国公报》最早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上海的《东方杂志》最早介绍列宁的生平,《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这些都使得上海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前沿阵地与重镇。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之初,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危机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并相互竞争的时代。一方面,主宰世界的西方国家正在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危机日益加深,引发了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李大钊说:“然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1](P218)另一方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普遍建立,工人运动广泛发展并开始扩展到欧美边缘地区及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世界最薄弱的链条上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局面。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2](P1471)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革命的经验、十月革命的道路,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中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肆掠夺和中国社会内部固有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各种矛盾构成的旋涡之中,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而开展的各种社会进步活动,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与世界革命潮流相互激荡,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动力。中国人民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各自内外政策的比较中,深刻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黑暗和社会主义的光明。社会主义俄国不仅使国内劳动人民获得了经济解放和社会政治平等权利,而且一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样的殖民地国家,他们宣布和重申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弃在华特权,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与此相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尔虞我诈、恃强凌弱,将中国的主权权益作为列强之间利益交换的筹码,这就彻底警醒了中国民众学习西方、追随西方的迷梦,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

自近代开埠以来,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通商口岸,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各种西方的思想观念通过上海传入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引入进来,在上海得以传播并将其影响扩展至全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是中国先进分子根据现实需要在众多西方思潮中进行能动选择的过程和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和结果的壮丽前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首要环节。它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中国社会选择、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其特定的历史机遇,而且有其现实基础和深层的历史根基。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上海聚集了数量较多的官办企业、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形成了一批规模相对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些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的剥削,具有较强的革命意识与斗争精神,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就为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土壤。这是与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关的。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可以归纳为几个特点:全国特大城市,最大港口,对外交往基地,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全国文化中心之一。由于外国租界的长期存在,使得中国专制统治的政治局面出现了一道“缝隙”,客观上有利于形成反政府力量可以发挥作用的政治空间。近代中国的各种革命力量,从维新党、同盟会到中国共产党等都极注重上海拥有的这种相对自由的政治空间,开展其革命活动。共产国际也利用其便捷的交通和国际性特点开展东亚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上海成为众皆认可的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活动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离不开先进理论的引介与指导,在先进理论的选择和更替过程中,上海无疑是一块重要的阵地。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开放程度比起国内其他地方要更高一些,外国人的频繁出入以及国内知识分子的活跃,打造了“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风格,各种思想碰撞和交融形成了孕育先进理论的良好氛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以后才迁到北京),以传播新思想吸引国内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对上海的关注,都是在看似偶然的举动中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近代城市发展积累的文化基础和先进知识分子聚集的优势条件,使上海成为吸纳和接受先进理论的先锋。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具有全国范围的普遍意义,以上海为中心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标志着革命的新开端。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革命面貌的改观,都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

上海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决定了它是新社会力量的集中地,上海工人阶级居多以及工人运动的开展,形成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建构的需要。陈独秀指出:“共产党是工人的政党,他的基础应该完全建筑在工人阶级上面,他的力量应该集中在工人宣传及组织上面。”[3](P122)这样的时代需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中,就是一些知识分子将视线转向工人阶级的力量发动上。他们利用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创办《劳动者》等刊物,介绍和传播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深入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发表关注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文章,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影响,探索社会改造的新路径。他们举办各种平民夜校,通过教识字等方法启发工人觉悟。他们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演讲活动,向工人群众传播新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深入结合。这个动向显露了近代中国社会主体力量的嬗变,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合乎逻辑地与上海发生了关系,上海也顺应了时代需要,成为新的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

近代以来,上海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加上国内政治时局的变动,吸引、推动着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们涌入到这座大都市中,寻求事业发展的机遇。其中,也包括一批又一批文化人向上海的汇聚,他们与上海这片新兴文化市场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在中西交流背景下新式的知识结构、新式的价值观念。在时局的推动下,他们纷纷登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实践着他们的政治理想。因为交通上的四通八达、进出便利,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学子留学日本及欧美各国的大码头。他们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整装出发,历经数载苦读,又源源不断地回归这里。上海得到留学生的青睐,成为留学生逗留发展的大本营。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大批从日本、美国、欧洲留学归来的文化精英汇聚到上海。其中,一批留学生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为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起了重要作用。这些进步知识分子向上海的集结,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大大促进了上海知识分子群体素质的提高。新型知识分子在上海的集结,为将要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准备了雄厚的人才资源。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形成,是中国传统知识界在面临国家危难、民族兴亡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而成的,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深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肩负起救亡与启蒙的重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并在五四运动后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参加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一代。

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事业。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邵力子等在上海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作出重要历史贡献。如瞿秋白回国后任《新青年》和《前锋》杂志的主编,并兼《向导》的编辑工作,在上海大学讲授现代社会学、社会哲学课程,发表了《社会哲学概论》和《社会科学概论》,他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和戴季陶主义,这些著述和社会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蔡和森当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主编,他的一些文章和《社会进化史》一书系统考察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人类社会各种政治经济关系之剖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结论,对唯物史观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上海的一些社会组织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研究与宣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机器工会”、“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等组织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正式成立。上海发起组拟定了党纲和《中国共产党宣言》,建立了党的组织机构,创办了党的机关刊物。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共产主义小组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各地共产主义组织建立以后,就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把《新青年》改为自己的机关刊物。这期间,《新青年》除了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之外,还全面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情况,发表了有关列宁生平的文章和列宁一些著作的译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还出版了《共产党》月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它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主张,并与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划清了界限。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一大批近现代文化机构产生于中西经济、文化的交往过程之中。这些文化机构创办之始,无论是从技术设施、组织架构,还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上,都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运作理念。如在印刷业上,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机器设备、纸张原料等,迅速奠定了上海印刷业的硬件基础,满足了数量日益增多的公众阅读群体的需要。上海的一些报社、出版社、书局等媒介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当时国人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信息载体,《新青年》、《共产党》、《解放与改造》、《向导》、《前锋》、《思想》、《流沙》及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起到了广泛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影响力的重要作用。除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在上海大量涌现外,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上海也被大量翻译出版。1902年4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日本学者村井知至著、罗大维译的《社会主义》一书,它是对马克思生平及其学说进行比较系统介绍的第一部译著。列宁的一些著作也被译载在《新青年》和《解放与改造》杂志上。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由上海新青年出版社出版。《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知识分子了解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的作用,该书应读者大量需要在不到两个月内连续印刷两次。毛泽东曾指出,有三本书使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获得了组织保证,而且成为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成败的重要事业,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也从自发、零碎的阶段进入到自觉、有计划、有组织的阶段。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9月1日在上海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在当时仅仅存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就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文献,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国际劳动运动中之紧要时事问题》、《第三国际决议案及宣言》等重要著作。1929年,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了地下出版社——华兴书局,该出版社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翻译出版了相当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初,《马克思论文选译》第一集由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出版,共收录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雇佣劳动与资本》等九篇文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促进了中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这些出版机构和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更广泛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与众多西方思潮的对话交锋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最终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既经历了由点到面、逐步扩散、不断深化的传播过程,也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星到系统、从个体到组织的转变。这个历史过程包含着重大的时代转折,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一批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我们要运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提炼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宝贵历史经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是锻造一支集信仰者与传播者于一体的优秀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在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逐步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大多具有坚实的国学基础,同时也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救亡图存、寻找真理、振兴中华,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史道路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对马克思主义诚挚的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内心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他们才能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克服各种困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P320)在思想观念多元、社会结构复杂、利益格局分化的当今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与宣传事业,不仅需要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理念和方法,更需要传播者能够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将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信念和伟大事业。因此,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在党员干部、学校教师、科研人员、青年学生等群体中培养锻造一支集信仰者与传播者于一体的优秀人才队伍,使这支队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灵活多样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适应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

二是运用先进的传播理念与方法来拓展理论传播的时空范围。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传播的历程表明,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是否能够立足于科学研究的最新领域,运用先进的传播方式,是理论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近代的上海在中国较早产生了一批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报馆、出版社、机器印刷厂、电台,并出现了一个有着较强组织性、集中性的产业工人群体。先进的知识分子与进步组织充分运用报纸、书刊等现代传媒,翻译、撰写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全面介绍苏俄革命等世界重大事件情况,满足了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间快速、便捷、广泛传播的实践需要。他们还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深入工厂等底层民众较为集中的地方,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用工人群众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和知识,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中的影响,教育、引导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革命运动,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人类发展到今天,信息化已成为一种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潮流。有线网络、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成为人们生活中接受外部信息、沟通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在当代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需要及时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既要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理论层次高、信息发布权威的优势,又要善于结合新兴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灵活多样、受众群体覆盖广的优点,进一步改进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水平。

三是在理论传播过程中构建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与理论传播的单向模式不同,双向互动模式注重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注重了解掌握受众的心理情绪、文化教育、思维习惯等背景性因素,注重理论内容的可理解、可接受程度以及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人类传播方式的变革,也为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在当代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文化风俗与交往方式,提升理论传播的针对性。避免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宣传中,不分层次、不看对象,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不深入细致研究理论宣传对象,捕捉不到群众的理论关注点,距离群众关心的问题太远,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空泛生硬、僵化的教条;必须根据受众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合理选择相对应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推进方式上要注重理论教育与现实感染相结合,让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通过各行各业发展的典型实例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必须注意与受众开展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不能居高临下,把受众当作消极被动的理论灌输对象,而要在与受众的探讨交流、对话碰撞之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要善于激发受众的内在需求,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群众生活,成为人民大众自觉自愿学习和运用的理论武器。

[1]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缪开金]

A Study on the Early Propagation of Marxism in Shanghai

YANG Guo-hua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Standing at the forefront of early propag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the city of Shanghai was in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rly histo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Shanghai was a gradual process from a sporadic,individual and spontaneous state to a systematic,collective and self-conscious state.During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period,a number of big wheels have emerged in propagating Marxism into China.A study on the early propagation of Marxism will help further localize and popularize Marxism in China by combining the researches on history and reality,theory and practice.

Marxism;Shanghai;propagation;historical experiences

D64

A

1674-0955(2015)02-0055-06

2014-11-12

本文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课题“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研究”(CELAP2014-INS-02)的研究成果

杨国华(1980-),男,湖北红安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教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上海之巅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