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庆活动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以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例

2015-01-30李朝晖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节洛阳牡丹

李朝晖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节庆活动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以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例

李朝晖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前身是始于1983年的洛阳牡丹花会,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节会后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文化惠民”目标的实现、公共文化氛围的提升、国际化文化品质的展现以及城市文化形象的升级。对比其他文化节的特点,未来牡丹文化节要创新宣传模式、彰显节会文化要素,提高活动参与度、突出民众主体地位,延伸节会边界、打造综合文化竞争力,持续保持其在公共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洛阳牡丹文化节;公共文化;文化竞争力;创新模式

节庆作为依托某一项或一系列文化资源策划举办的主题性盛大节日庆典活动,始终与一个民族的祭祀、风俗、娱乐等活动紧密相连,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节庆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能对城市文化建设领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调研的缘起与经过

作为国家代表性节庆活动之一,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32届,尤其是升级为国家级节会后,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内涵都得到新的提升。课题组以此为背景持续跟踪调研牡丹文化节对洛阳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1.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基本概况。2014年4月5日至5月5日,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在洛阳成功举办。文化节(除特殊注明外,本文中的“文化节”均为“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以“相约千年帝都、共享国色天香”为主题,突出“文化惠民、节俭办会”的特色,努力打造“老百姓自己的牡丹文化节”,主办方安排了涵盖文艺、文化、经贸等方面的多项主题活动,很好地展现了厚重的洛阳牡丹文化和千年帝都文化。同时,文化节也有力地推动了洛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数据显示:本届文化节我市共接待游客1970.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2.93亿元。全市各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1666.45万人次,市区各星级饭店平均入住率达86%,各项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较往年增幅明显。此外,文化节期间的招商引资成果明显。仅在当年4月12日的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集中签约9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197.2亿元[1]。

2.调研的过程与样本描述。2011年以来,课题组已经对第29届、第30届和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不仅整理了文献资料,还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详细掌握了升级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第一手详细资料。第一,调研的过程。对于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调查,课题组加大了调研力度。一是扩大调研地范围。市区内不仅包括主要景区、赏花地、博物馆等文化内容,还涉及王府井百货、万达广场等商业地区,同时将调研地延伸至孟津、栾川等县区。二是增加调研时间段。此次调研分为节初(4月5日~13日)、节中(4月19日~27日)和节末(5月1日~5日)三个时间段,对持续一个月的文化节进行全程跟踪调研。三是课题组在调研方法上也作了优化和调整。这样既能兼顾对文化节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同时又能完善样本的覆盖性和均衡性,进而保证调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样本描述。本次调研活动分三次进行,覆盖洛阳市区和周边下辖县(主要涉及孟津县和栾川县),共发放118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问卷1115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并以此为研究的基础。在1115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占50.3%,女性占49.7%;被调查对象涉及各个不同年龄段,主要分布在19~50岁之间,占总人数的83.5%,年龄结构分布合理;被调查者的学历较高,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其中,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9.5%;本次调研中被调查对象的来源地主要分为三部分,“洛阳本地”占总人数的29.2%,“河南省内(除洛阳地区)”最多,占48.5%,“河南省外”占22.3%;被调查者的整体收入情况分布合理,月平均收入在5000以下的占到了87.7%,其中,月平均收入在3001~5000元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6.0%。(除特殊注明外,本报告所使用数据均为课题组调研数据,下同)

二、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洛阳牡丹文化节经历了一个地方级节会、省级节会再到国家级节会的发展过程。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天的文化节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力,也正日益彰显。

1.强化公益性措施,确保“文化惠民”目标的实现。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经成为“集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2],大量的旅游、商贸活动强化了牡丹文化节的经济属性。同时,按照“节俭办会,文化惠民”的要求,牡丹文化节正在成为洛阳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会的公益属性得到不断提升。第一,在组织管理方面,确保本地民众的优惠赏花活动。市政府发布文件,详细规定了市民免费或优惠赏花的地点、人员范围、时间段、优惠办法等具体内容,充分彰显了文化节“文化惠民”的特色。第二,在文化宣传方面,完成节会公益广告的宣传工作。新闻媒体的公益广告宣传按照报纸类、广播电视类、期刊类、互联网类、手机类等不同媒体类型展开。此外,要求商家按时完成关于文化节的公益广告制作,既要突出文化节的主题、宗旨、基本目标、时间、地点、主要活动等内容,同时展示“牡丹花都”等牡丹元素符号。第三,在公益活动方面,鼓励民众积极参与节会文化活动。自2007年始,“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作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这是一个政府引导、全民参与、贯穿节会始终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既展现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又充分调动了民众参与文化节的激情与热情,满足了民众文化需求。调查显示,2014年“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中的“戏曲票友大赛”“少儿演出专场”等专项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民众参与度。

2.专注规律性活动,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氛围的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花为媒、宣传洛阳”到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再到今天的“相约千年帝都、共享国色天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正逐渐成为牡丹文化节的主体。本届文化节共举办10项主体活动和23项专项活动,除了赏花活动以外,还有很多文化活动都伴随着牡丹文化节在初春的洛阳如期而至。一年一度的开幕式不仅标志着文化节的正式启动,也已成为洛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能够方便地参与开幕式,或者观赏开幕式的精彩演出,提高了民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而“文化部推荐优秀剧目展”活动则是在文化部的直接支持下举办的,截至201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此活动不仅使民众能欣赏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剧目,更重要的是令牡丹文化节突破了传统的“花会”局限,例如文化节期间举办了“文化部推荐优秀剧目洛阳展演月”演出,邀请了国家京剧院、上海芭蕾舞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海昆剧团、河南省豫剧三团等省内外知名剧团进行了演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节。此外,中国·洛阳(国际)“三彩杯”第二届创意设计大赛也在2014年文化节期间成功举办。正是这些规律性的文化活动使牡丹文化节实现了由“文化搭台”向“文化唱戏”的转变,进而有效地促进了洛阳城市公共文化氛围的提升。

3.借力文化节平台,展现城市国际化的文化品质。从第29届开始,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正式由省级节庆活动升格为国家级节会,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升级后的牡丹文化节更加突出国际化的文化活动,注重展现国际化的文化内涵。本届文化节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为此,主办方在节会期间通过多种手段努力提升文化节国际化品质。第一,扩展宣传渠道。文化节开幕前,主办方组织有关人员到北京、上海、郑州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宣传,尤其是2014年3月,主办方在台湾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举行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旅游推介会,以花为媒为两岸交流起到积极作用。第二,彰显牡丹文化。洛阳牡丹甲天下,国际化的文化品质要以“甲天下”的牡丹文化做支撑。因此,不仅要调整好花期,让牡丹自然次第开放,改善观赏效果;同时,更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文化节期间展示以牡丹文化为核心的文艺活动。如牡丹插花花艺展、牡丹婚典、全国牡丹画精品展、牡丹歌曲大家唱等活动都为文化节增加了牡丹元素。第三,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本届文化节成功举办了洛阳首届国际文化友好交流展演活动,来自俄罗斯、波兰和拉脱维亚3个国家的4支演出团队160余名演员,为民众带来了一场异域风情文化盛宴[3]。综上,在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下,文化节的游客来源地已从河南及周边省份延伸至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范围,并逐渐向海外扩散,借助牡丹文化节平台,洛阳国际化城市的文化品质得以充分展现。

4.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文化形象的全面升级。第一,改革开放30多年,洛阳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洛南新区开发之后,洛阳再也不是当年那座“南北三条街、东西二十里”的“豫西小城”,牡丹文化节对改善洛阳城市基础设施功不可没。数据显示,有70.8%的民众认为举办文化节对城市基础设置的影响“非常大”或“比较大”。第二,除了对硬件方面的影响,牡丹文化节对于提升洛阳城市知名度、提高洛阳城市形象等软实力方面也有很大影响,而且民众对于文化节提升洛阳软实力的认可度要更高。调研数据显示:共有86.5%的民众认为举办文化节对提升洛阳城市形象有较大影响,其中,有28.8%的民众认为这种影响力度“非常大”,有57.7%的民众认为“比较大”;认为影响力“一般”的民众比例仅有10.5%。第三,对于民众参与文化节的具体感受,课题组也做了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有31.1%的民众选择了经过文化节之后“更加关注洛阳”;有61.9%的民众选择“更加了解洛阳”;只有7.0%选择“无所谓”。总之,无论是参与文化节期间的具体感受,还是对于洛阳城市文化形象的整体评价,民众都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与省内外文化节的特点比较

1.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与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的比较。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前身为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于1983年,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同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都始于1983年、都是每年举办1届、都在固定的时间段(花期)举办、都以花卉鉴赏为主体活动、都在升级为国家级节会后更名等等,但二者仍有一些不同之处。第一,主办单位不同。洛阳的牡丹文化节是由国家文化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而开封的菊花文化节则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第二,文化主题不同。开封不仅有源远流长的“菊文化”,也有繁盛一时的“宋文化”,北宋文化在开封保存最为完整。在菊花文化节的会场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宋文化”为依托的场景和历史桥段,极大地宣扬了开封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获得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以菊花文化节为平台实现“菊文化”与“宋文化”融合,以此为节会活动增添文化因素,这是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2.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与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的比较。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和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广西横县人民政府承办。其实自2000年以来,横县已经成功承办了6届全国茉莉花茶交易会,2010年9月,首届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在广西横县成功举办,与茉莉花茶交易会搭建起“每年一节、两年一会”新平台,形成了花茶文化和花茶交易比翼齐飞的新格局。虽然都是以花卉命名,但南宁的茉莉花文化节与洛阳的牡丹文化节差异明显。第一,举办地与持续时间不同。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相较于洛阳而言,其作为省级行政中心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另外,茉莉花文化节举办时间一般在每年的8月下旬,只持续2天时间,而牡丹文化节则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的赏花时间。第二,节会举办目的不同。茉莉花文化节之所以持续时间短,是因为其与牡丹文化节以赏花为主要目的不同,南宁的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是以“搭平台,促交易”为主要目的。第三,节会主题更具应用性。相较于牡丹,南宁横店的茉莉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其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更为明显。因此,茉莉花文化节的应用价值在“茶文化”与“花文化”的双重主题中得以实现。第四,文化与产业良性互动。茉莉花文化节涉及的经贸活动大多与花茶交易有直接关系,因此,茉莉花文化节中表现“茶文化”的文化活动本身也就成了能够促进“茶交易”的经贸活动,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

四、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宣传模式,彰显城市节会文化要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已是享誉古今、久负盛名。如何创新节会宣传模式,使牡丹文化节的文化要素能够在城市形象中得以更好地体现,课题组分别从宣传内容与宣传手段两个维度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一,突出具体形象化的宣传内容。民众对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整体了解水平一般。数据显示,只有4.5%的民众选择“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占27.2%,选择“一般”的最多,占到57.4%,“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分别占9.7%和1.2%。而针对文化节具体宣传内容的进一步调查显示:就所有民众而言,其对牡丹文化节吉祥物的认知度最高,占38.3%,文化节的节徽认知度31.5%,排在第二,最后是文化节的宣传口号占18.5%;从不同地域民众的角度分析,洛阳本地与河南省内(除洛阳地区)的民众一样,对吉祥物认知度最高,其次为节徽和宣传口号,而河南省外的民众略有不同,他们对节徽的认知度略高于吉祥物。总之,无论所有民众的整体认知度,还是不同地域民众的差异化认知度,他们对“吉祥物”“节徽”等具象化内容的认知度要远大于“宣传口号”等非具象化的内容。因此,牡丹文化节未来的宣传模式要在依托现有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挖掘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具体形象化的载体形态,这样既能让牡丹文化节的理念和形象更直观、更深入人心,获取更高的民众认可度,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主观‘心像’到客观‘物像’的物化过程”[4]创造更多文化商品,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延伸。第二,融合新媒体的宣传手段。除了文化节的宣传内容,课题组还对民众获取文化节相关信息的渠道做了调研。值得关注的是,在信息科技日益专业化、精细化的今天,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态的影响力日益强大,甚至已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但调查显示,民众通过新媒体获取文化节信息的比例并不高。微信平台、手机短信、网络宣传所占比例虽有上升,但离预期仍有较大差距,民众获取文化节信息的途径大多仍停留在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以及朋友介绍。在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已经非常有限,而仅靠传统媒体的宣传,对外地游客的影响不大,这也是外地游客了解牡丹文化节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尔·盖茨说:“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今天的网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主流媒体,成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主要渠道。为此,牡丹文化节的宣传工作首先要保持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的优势,进而尽快融合以新媒体为主要平台的新兴宣传手段,比如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已经受到民众的广泛追捧。况且,在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不可逆转趋势的今天,由新媒体所承载的现代化、科技化的宣传方式本身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科技文化、主流文化,更是一种先进文化,这一文化内涵理应在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节会理念中有所体现。

2.提高活动参与度,突出民众节会主体地位。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组织了大量的文化活动,使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本届文化节的主体,创造出了良好的城市公共文化氛围。但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虽然人们对“赏花活动”的知晓度为79.3%、对“开幕式”的知晓度为72.9%,这些项目都具有较高的民众关注度,但与“赏花活动”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不同,“开幕式”最终的实际参与度只有23.6%;除此之外,民众对其他文化活动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也非常有限,且大多数活动的民众参与度都不超过20%,即使是“文化部推荐优秀剧目洛阳展演月活动”的民众参与度也很低。由此可见,本届文化节组织的文化活动,有些是针对上级部门的“汇报型”活动,有些是面对新闻媒体的“展示型”活动,民众真正参与较多的仍然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赏花活动”。民众对于文化活动有限参与度与较高关注度之间的落差以及与主办方高度重视之间的反差引人深思。本届文化节的调研数据传递出一个信息: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曲高却并非和寡,阳春白雪在基层也有知音,但是因为参与渠道不畅,许多民众失去了欣赏文化活动、感受大众艺术的机会。而对于国家级的节会,文化活动应该具有最大的包容度和兼容性,能够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节会活动、分享文化成果,实现民众在牡丹文化节中真正的主体地位。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文化活动的参与度。第一,提高民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近年来我国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落后,对文化活动缺乏应有的关注度。比如,本届文化节期间,文化部专门推荐一批优秀剧目来洛阳展演,可只有6.8%的民众真正参与。因此,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整体艺术素养,是确立民众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第二,加大文化活动的优惠力度。针对民众对文化活动整体认知度和参与度偏低的现状,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宣传、降低票价、财政补贴等多种优惠手段使民众真正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共享文化盛宴。第三,延长文化活动的展演时间。今天的牡丹文化节已经是一场历时30天的文化盛会,适当地延长文化活动的展演时间,既能够扩大牡丹文化节的影响力,也可以让更多的民众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使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节日。

3.延伸节会边界,提高城市综合文化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都存在“民众参与周末化”(即民众在参与牡丹文化节期间,多数只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完成赏花活动和龙门石窟、白马寺等主要景点游览后随即离开,不会在洛阳做过多的停留)的尴尬局面。升级为国家级节会后,牡丹文化节的影响力逐渐由市区向周边郊县扩散,而这种“周末化”现象也有所缓解。数据显示:本届文化节期间,41.1%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到洛阳下辖的县(市)去。但是周边郊县的吸引力更多地仍只是集中在河南省内游客身上,在对愿意到洛阳下辖县(市)的调查中,洛阳本地民众的数量最多,占57.3%,其次为河南省内(除洛阳地区)的民众占37.1%,而周边郊县对省外民众的吸引力最低,只有29.3%的省外民众表现出兴趣。为了进一步突破牡丹文化节“周末化”的发展瓶颈,必须将牡丹文化节影响范围由市区延伸至周边郊县,提高洛阳的综合文化竞争力。为此,未来牡丹文化节的发展思路要实现三个突破:第一,实现传统景点向新兴景点的突破。民众参与节庆活动存在严重的思维惯性,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固有的传统景点,而无论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游览地还是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等赏花地恰恰都集中在市区,未来应把宣传、扶持和发展的重点从市区的传统景点转移向周边郊县(市)的新兴景点,既可以减轻传统景点的压力,又能扩大洛阳文化市场。第二,实现赏花活动向文博系统的突破。牡丹文化节已经实现更名和升级,其内容也不能一直局限于过去的“花会”理念,要逐渐向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延伸,如市区周边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故城、明堂遗址等文化遗址和古墓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等文博场馆等,要早日实现“牡丹花会”向“牡丹文化节”的真正突破。第三,实现特殊县区向一般县区的突破。目前民众对洛阳下辖县(市)的关注度和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栾川县,当然这跟栾川独有的区位优势和长期宣传都是分不开的,但数据显示,有很多民众还是愿意在牡丹文化节期间到洛阳下辖的其他县(市)去。而且即使在对下辖县(市)不太关注的民众中仍有48.3%的人表示:如果政府能够出台一些优惠措施,他们还是会去周边郊县看一看。由此可见,洛阳市区及周边县(市)在整体上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升值空间。

[1]孙小蕊.约定春天百凤翔集——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回眸·招商篇[N].洛阳日报,2014-05-06(02).

[2]徐莎莎.中原旅游博览会:共赏千年牡丹,同游美景栾川[EB/OL].http://hn.ifeng.com/lvyou/-hq/deta il_2014_04/21/2160702_0.shtml,2014-04-21/ 2014-12-20.

[3]常书香.洛阳首届国际文化友好交流展演开幕[N].洛阳日报,2014-04-11(02).

[4]王家新,傅才武.艺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王亚伟]

G127

A

1671-6701(2015)03-0097-05

2015-02-25

2013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32400410691)、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GH-046)阶段性成果

李朝晖(1982— ),男,河南孟津人,硕士,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节洛阳牡丹
洛阳正大剧院
“三不够”牡丹节
赏牡丹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南国牡丹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绿牡丹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