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和对策选择

2015-01-30李占宾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李占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和对策选择

李占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广大民众的价值观问题,重点在于大众化,难点在于大众化,生命力也在于大众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思想多元化、宗教信仰人数众多、不良现象大量存在、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进程中遭遇困境。我们只有找准症结,弄清成因,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从思想到实际,从培育到践行,综合施策,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1],是对中国精神的准确提炼和高度概括,是国家和公众的美好追求与向往,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理解、接受、认同,成为其一切行动的准则、遵循、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广大民众的价值观问题,重点在于大众化,难点在于大众化,生命力也在于大众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和成因分析

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凝练概括,科学准确、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然而,在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却遇到了困境。有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得都很好、都很对,但口号性太强,实际生活感受并非如此;字面意思能看懂,但说不清其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基本内涵、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只是表述了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并不能根本解决民众的信仰问题;注重集体价值,不能有效回应个体心理需求和客观需要;各主流媒体采取各种方式宣传报道,却未能真正深入人心;虽然国家强势推进灌输,但并未形成公众的自觉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思想多元化。一方面,受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人治思维、封建迷信、愚民守旧等糟粕仍有遗存。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但西方的思想理念、理论学说、价值追求、生活方式也纷纷入侵渗透,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被广泛推崇,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蔓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善友爱等中华传统美德被一些人抛到脑后,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生活方式被不少人追捧。这些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产生了巨大冲击。

2.宗教信仰人数众多。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有宗教信仰的占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这一数字大大高于以往常说的约1亿多人信教。从调查结果来看,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的信徒占到信教人总数的67.4%,占到了绝对多数,信仰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占6%[2]。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人信仰邪教,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在农村,由于一些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现实生活压力较大、文化娱乐活动较少,或简单为了消灾祈福、平安健康寻求精神寄托,致使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发展迅速。信仰宗教的人是有神论者,不是唯物主义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所以,信仰宗教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部分接受的、审慎接受的,有些人甚至是抵制的、反对的。

3.不良现象大量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或在自己的身边看到过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不良现象。例如: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讲文明礼貌,不守道德法纪,形成模仿攀比效应;有些市场主体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诚信经营、偷税漏税,造成市场混乱,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有些官员态度生冷横硬,作风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败,形成“不良政风带坏民风”;有些政府部门不讲诚信、出尔反尔、决策失误、侵害群众利益,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相应的约束和制止,极易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追求与实际感受的反差,从而降低社会认同感,在践行中大打折扣。

4.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大量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例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农”问题,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各行各业的“潜规则”问题,因征地拆迁补偿、国企改制、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问题,公共安全事件问题,社会治安和信访稳定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都暴露了社会运行中所存在的各种管理监督机制弊端,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政策、体制的认可,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

二、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的对策

采取哪些适当而有效的措施,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让其深入人心,更好地被大众认同,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构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大众化简单说就是要人人信服、自觉遵从。让人信服就是要让人相信所说的是真的,无论理论、事实都是如此。如何能够让人信服,说到底就是认识问题、思想问题、信仰问题。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信仰、是信念,信仰是思想的强大支柱,信念是力量的根基源泉。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归根结底要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当然,强调信仰、信念并非空喊口号,而是要脚踏实地,扎实工作,让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开花结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引导多元化社会思潮,形成社会主流思想共识。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因此,一方面必须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让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普通的老百姓看懂、学懂、真懂,能用、会用、真用,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反映并指导具体实际。

2.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根植于民众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因而,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

3.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生力军和后备军,青少年时期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也最能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平台作用,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小事抓起、从身边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要注重研究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子素养和能力,家长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孩子。要加强社会教育,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青少年处处感受到正能量。

4.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价值观为法律提供了价值标准,法律的实施为价值观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卢梭曾经说过,法律最重要的不在于是否镌刻在铜表或者大理石上,而是要铭刻于公民的心里。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将法治观念渗透进人们的灵魂,把法治打造成社会的一种信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切实解决公众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对价值观的认同与实际感受有异,而感受的差距造成接受的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任务在于使人们从内心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其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反映其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并能使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这样,才能使公众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进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目标和自觉行动。因此,要解放思想,发展经济,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让人们真切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建立讲社会责任、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要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要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要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6]。

6.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人的心中不是自然形成的,除了教育引导、文化熏陶、法律约束、道德谴责等外,舆论宣传引导也至关重要。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说得多了,久而久之就理解了、接受了、转化为实际行动了。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兴网络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多宣传正面新闻,多讴歌先进事迹,多弘扬主旋律,多传播正能量,全力营造团结鼓劲、向上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断巩固扩大主流思想影响力。要避免过多纯理论的灌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群众熟悉的语言,结合群众的生活实际,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加强文化产品监管,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倡导全民阅读活动。要鼓励艺术创新,倡导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努力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

7.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党员干部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较多的群体,是社会中的优秀代表和先进力量,多数从事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真心读、用心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真正理解、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核心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利益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真正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要加强党性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法守纪,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群众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身体力行者。通过党员干部的表率示范作用,让公众找到榜样、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对树立公众信仰、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其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精神层面的,也有具体、现实、政策措施方面的。这就需要国家、社会、个人齐心协力,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共同推进,使广大社会成员在长期熏陶和感染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和环境氛围,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强大的竞争力。

[1]姬兴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5):164-165.

[2]蔡秀娟,冯金兰.关注新社会阶层的宗教信仰问题[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田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07,(3):4.

[5]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N].黑龙江日报,2014-05-12(06).

[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1-18(1).

[责任编辑 陈 静]

D64

A

1671-6701(2015)03-0017-04

2015-04-23

李占宾(1979— ),男,河北肥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新乡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