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个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兼论邓小平创立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贡献
2015-01-30戚义明
戚义明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 100017)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个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兼论邓小平创立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贡献
戚义明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 1000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十三大前,邓小平虽不常用“初级阶段”这个词,但他关于准确把握国情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为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阶段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将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思考,认为初级阶段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优越性不断显现的阶段,也是中华民族真正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实现民族复兴的阶段。邓小平关于“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提法,是指在初级阶段历史任务完成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时长,并不是指初级阶段的历史时长。初级阶段有明确历史定位和历史时长,即大约一百年的时间。厘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保持理论清醒和政治定力,更好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民族复兴;中国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P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2]然而,目前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些基本问题的阐释,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澄清这些模糊错误认识,对于我们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对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
本文拟对三个问题作历史考察和澄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历程以及邓小平在此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与历史时长。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第一次得到系统阐述的。在此之前,邓小平本人很少使用“初级阶段”这个字眼,一些人据此否认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贡献,这是不对的。尽管邓小平不使用“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这样的思想,事实上,他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作出了最主要的贡献。要认识这一点,我们需要作一些历史的考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成为全党共识。但是如何搞现代化建设?这就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对基本国情的把握;二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于第一个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反复强调: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3](P164)由此,他将我们原来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修正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4](P496)也就是“小康”[4](P582)社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对于第二个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能越搞越穷。“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3](P313)他总结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得出结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3](P313)邓小平的这些关于基本国情的重要判断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超越阶段的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从词源上来说,在党的十三大以前,“初级阶段”这个提法,在党的文件中已出现过三次。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5](P212)此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但是,这三个文件对此都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表述也不尽相同,有“初级阶段”“初级的阶段”“初级发展阶段”等等。①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74页)1986年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34页)。即是说,在党的十三大之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理论观点已经提出,但作为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则还没有形成。
到了1987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近10年,全面改革也已经进行了3年多,我们已经在各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方针政策。如何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对近十年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利更好前进,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1987年3月25日,邓小平在报给他的《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上,针对十三大报告稿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根据的设想批示:“这个设计好。”[6](P1173)“初级阶段”的立论之所以好,好就好在为我们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 “总钥匙”,也为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总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4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7](P225)所谓“不够格”,就是指我们还是不发达、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还没有显现出应有的优越性,这与“初级阶段”的内涵是一致的。8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7](P252)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
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也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阶段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曾设想:“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8](P11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够格”、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思想,与毛泽东关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理论设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社会主义阶段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继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历史任务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全面阐述后,1997年,面对跨世纪的新形势,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作出新的概括,并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同时,要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都是根据实践的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他强调,既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又要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2]这些论述立意深刻,针对性强,我们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
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逐步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宝贵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构想。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也作一些历史考察。
首先需要说明,邓小平本人并不常用“民族复兴”这个词,他更多的是用“振兴”这个词。例如,1985年他指出,如果动摇四项基本原则,就谈不上安定团结,“什么建设改革、振兴中华,都将成为空话”;[7](P146)1990年,他指出:“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7](P362)等等。民族振兴与民族复兴,表述不同,但意思内涵却是相同的,就是要使中国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真正对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伟大梦想。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充分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就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中心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但总体上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究其原因,邓小平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7](P269)改革开放后,我们作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展现出光明前景。这充分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赖于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把握,有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不断显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事实上,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规划中国发展蓝图时,也是将发展社会主义与实现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考虑的。1987年4月,他在会见外宾谈到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意义时指出:“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7](P224)“三步走”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步骤。因此,邓小平的这句话,实际上既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也表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战略意义。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集中概括起来有两条:一是中华民族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摆脱了贫穷落后,实现了民族复兴;二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于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还有一段颇具代表性的论述,即他1990年4月7日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的谈话。这个谈话的一部分在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篇名就叫《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在谈话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7](P357)之所以说具代表性,是因为在这段话中,邓小平明确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任务目标明确表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同时科学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不搞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就不能实现民族振兴;第二,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现代化的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第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民族复兴进行对接,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十三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时共讲了五条,最后一条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5](P476)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进一步作了细化阐述,共讲了九个方面,最后一条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9](P15)这些论述,从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的角度,明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最强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回顾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10](P529)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广阔视野中来考察,强调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P10)这些重要论述,鲜明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有机联系。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高度概括为“中国梦”。“中国梦”的战略构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成为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高高飘扬的旗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最大国情,既不能偏离社会主义道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超越阶段,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与历史时长
十三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重要文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与历史时长的界定表述,是一贯而明确的。本来这并不成为一个问题,那么笔者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目前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对这个问题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曲解邓小平“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说法,错误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几百年的时长。果真是这样吗?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有几百年的时间,将初级阶段的终结点置于遥不可及的将来,那就在实际上消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从而也消解了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极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同时也会在干部群众中间造成思想混乱和悲观情绪,人们就会认为,既然目标还远着呢,何必要艰苦奋斗?还不如及时行乐。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时长问题的讨论,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思想政治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梳理文献就会发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几百年的时长,这是对邓小平言论的断章取义,并没有真正理解邓小平的意思。
邓小平关于“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说法,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的,原话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7](P379-380)一些人认为,邓小平这里的第二句话是在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长,从而得出初级阶段有几百年的结论,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邓小平的这段话有两个句号,也是说了两层意思。第二句话并不是在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长;而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当然是一个符合世界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判断。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花了几百年的时间,中间经过了无数次王朝复辟,直到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保留有君主、国王、天皇等封建残余。社会主义要最终代替资本主义,也需要花上几百年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同时,这也与上述毛泽东所说的,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比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可能 “需要更长的时间”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但是,据此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则是不对的。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历史时长,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说得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5](P476)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一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很不发达,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历史时长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概是一百年的时间。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之后,当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我们就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属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那时就不能再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而应该冠之以新的名词,如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等。
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7](P370-371)原因就在于,基本路线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有多长,基本路线就要管多长。一百年的提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长是大体吻合的。同时,从理论渊源上来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概一百年时长的思想,与毛泽东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8](P301)的设想,也是一致的。
其实,对于邓小平“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提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有更明确的阐述。十五大报告第四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中,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后,化用邓小平的话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9](P15)可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时长,并不是用以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而是用以概括初级阶段之后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阶段的。这才是对邓小平原话的正确理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说得如此清晰,可是一些人要不忽视了这一点,要不刻意回避而任意曲解邓小平的原意,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和重要基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读原著、学原著,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厘清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理论清醒和政治定力,才能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闫明]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ree Basic Problems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Theory 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
QI Yi-ming
(CCCPC Party Literature Research Office,Beijing 100017,China)
The theory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serves as a fundamental basis of Deng Xiaoping Theories and other theories related to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spite that the full meaning of“primary stage”had not been illustrated until the Thirteen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Deng Xiaoping's ideology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ocialism in China just laid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The theory has been viewed as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Mao Zedong's theory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Deng believed that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socialism.He viewed the primary stage as a critical period for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demonstrating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m.It was also a critical period to achieve greater contribution world widely.Deng's proposition of“A Few Generations”refers to the time period required by the consolidation of primary stage,which is longer than the time for primary stage. Deng believed that the primary stage of China would last about one hundred years.A prop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ose issues helps the party to carry out the political line consistently and strive after the Chinese Dream.
the theory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Deng Xiaoping;national rejuvenation;Chinese Dream
A849
A
1674-0955(2015)05-0061-06
2015-01-13
戚义明 (1982-),男,江苏东台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