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内涵、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2015-01-30王生怀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整合村级利益

王生怀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农村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内涵、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王生怀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村级党组织的治理是通过村级党组织的“整合”功能体现出来的。“整合”功能体现的是村级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传统、基本制度的核心内容。所以研究村级党组织的“整合”功能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其对策具有价值。

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内涵存在的问题对策

农村村级党组织是适应村级社会的“整合”功能而产生的。在革命时期主要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把村级社会的各种要素整合成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的动力。在建设时期主要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管控群众,把村级社会的各种要素整合成建设和巩固新政权的动力。在改革开放时期主要通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把村级社会的各种要素整合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从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的变迁中可以看出,整合功能实际上就是将有着不同利益、目标、价值观和行为的不同群体、个人团结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社会一体化的程度,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一、“整合”功能的内涵

“整”者,整体也、整理也,“合”者,协调也。所谓“整合”,就是将内在和外在的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与有序性协调的原则进行配置,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整合不足或整合过度都会引起社会问题。[1]所以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就是把村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各种社会交往关系、各种思想关系等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和领导艺术进行配置,使得各种利益关系和谐、各种社会交往关系和谐、各种思想意识统一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意识形态之中。所以村级党组织的整合功能所体现出来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属于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范畴。所以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的基本内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整合,各种思想关系的整合。整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各种利益关系基本协调和谐,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各种思想关系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就是协调利益关系,控制因利益关系而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在村级社会,利益关系立体的、多层次的。首先是村内,一是从整体与局部看:有村内全局的集体利益,有村民组与村民组之间的利益,有户与户之间的利益,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利益。这四个层面的利益相互交织,组成一个利益网。二是从组织系统看:有村民自制组织的利益,有社团组织的利益,有经济组织的利益,有村内复活的传统的宗族组织、宗教组织的利益等。这些利益相互交织,组成一个利益网。三是从阶层关系看:有种植业、养殖业阶层的利益,有工商业阶层的利益,有外出务工阶层的利益,这些阶层利益的交织,又组成一个利益网。其次是村外,村级社会并不是独立于乡村社会之中的孤岛,还有一个对外联系的利益网。一是向上的利益网,如对乡镇、对县区,甚至对于省级的、国家层面的,主要是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二是平行的利益网,如村与村之间涉及的水利、交通,经济上的合作项目、商业上的往来等。三是纯对外的利益网,如从外地引来的招商引资项目、以及落地的国家在建项目等。正是村内、村外这两个大的方面的利益网络的交织,要求村级党组织在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社会利益关系中,具有理清利益脉络,统筹兼顾各种利益诉求,使各利益主体利益协调和谐,各得其所,达到化解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一般来说,衡量村级党组织利益“整合”功能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是,村级党组织在村内的威望,以及村级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发展的成熟度。

(二)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整合。与利益关系相关联,实现利益关系的前提是社会交往。从总体上来看,社会交往分为利益驱动的交往与一般社会属性驱动的交往。利益驱动的交往体现在利益关系的实现上,如,新经济组织的交往,包括公司+农户组织、个体工商户组织、私营企业组织等生产型和服务型组织之间的交往,表现为土地征用,土地流转、工程承包、企业兴办、项目争取、林地承包、产品购销等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交往关系等。社会属性的交往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血缘关系、宗族关系、裙带关系、邻里关系、婆媳关系等。二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与社团组织关系、与自治组织关系、与宗教团体关系等。三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由于人自从出生时起就生活在社会组织系统之中,在村级社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有村与乡镇之间的关系、村与组之间的关系、组与组之间的关系等。整合这些社会交往关系,一方面要依据法律、法规,一方面在村级社会由传统社会延续下来的政治伦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实现社会交往关系的整合,就是使法律、法规在村级社会得到遵守,使政治伦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在村级社会得到普遍地认同,并且成为行为的规范。一般来说,衡量村级党组织对社会交往关系“整合”功能实现的主要标志是公序良俗维护程度。

(三)各种思想关系的整合。各种思想关系的整合是为了“提供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2]。与利益关系、社会交往关系比较起来,思想关系是灵魂,是统帅。在村级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利益关系与社会交往关系往往具体体现为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在村级社会虽然多元交织,但层次感还是明显的。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村级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党在村级社会的普遍威望(这种威望有时候是与村级党组织是分离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中央是恩人、省里是亲人、县里是好人、乡镇是恶人、村里是仇人的说法),所以人们把党“视为精神寄托的家园,视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视为引领社会积极向上的方向标”指的是党的更高级的组织。[3]如,在村级社会,当村民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时,是党好、中央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当村民的利益诉求被忽视或得不到满足时,是干部不好,而不是党,是“歪嘴的和尚把经念歪了”。这里的“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党的方针、政策,也就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制定出来的大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为什么现在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比较多,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让党的高级组织、甚至党中央知道他们的诉求,是党的威望的体现,也就是说党的威望是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潜在的巨大动力,因为群众认为党是站在自己的一边的,所以我们对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要有正确的心态,辩证地去看。其次,起次要作用的思想相对多元,是传统的与现代的交织,如传统的血缘关系思想、宗族思想、宗教思想,现代的实用主义思想、村民自治后的民主思想等。起基础性作用的思想仍然是作为社会个体“人”的基本道德思想,如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治家、发家致富、讲守信用等。虽然起主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起基础性作用的作为个体“人”的基本道德思想受到村级社会转型的冲击,表现出人们常说的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化滑坡”等,但这在村级社会并不严重。其实这是村民自治、市场经济在村级社会确立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必然现象,这也为村级党组织整合各种思想关系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依据。一般来说,衡量村级党组织对各种思想关系“整合”功能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否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并“内化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信念、道德律令和行动准则”。

总之,整合功能要求村级党组织:一要积极主动应对村级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化解利益冲突,达到利益协调;二要高度关注村级社会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用人文关怀叠加领导艺术去实现社会交往关系的协调;三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自身生活在村级社会中的天然优势,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化自己、化村民,从而巩固和拓展村级党组织社会化的空间。

二、“整合”功能发挥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考察目前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发挥的现状,总体上是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发挥不足,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下列因素造成的。

(一)驾驭整合对象的能力不相适应。村级社会党组织成员普遍存在驾驭整合对象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整合功能作用的对象主要是村级社会的利益关系、社会交往关系、思想关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状况直接反映了村级党组织的整合能力:一是在利益关系协调方面。具体表现为村民对村级党组织利益协调的信任度不高,认为村级党组织在利益协调方面往往不是中立的第三方,而是利益的相关者。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工程竞标、土地整治、康居工程建设、土地流转等,往往问题百出,直接导致村内干群关系对立,甚至导致群众上访。二是在社会交往的沟通方面。虽然现在确实存在有的农民所说的:“有田有粮不靠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外出赚钱不理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的现象,但台上能演讲,台下却不会与群众谈心;能走县出省招商引资,却不善于走村串户拉家常,成为不少村级党组织成员的通病。三是在引领风尚方面。由于信任度不高和沟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引领风尚作用的发挥。调查问卷显示:有57%的党员、群众认为所在村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比较一般,5%的认为比较差。

(二)混淆村级党组织功能与村民委员会职能的边界。党组织是政治性的组织,是属于政党的组织系统,它所实现的是政党组织赋予的功能;村民委员会虽然是自治性组织,严格地说,仍然是属于国家政权的组织系统,它所实现的是国家政权赋予的职能,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之所以把村级党组织的职权范围称为“功能”,而把村民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称为“职能”也就是这个道理。在村级社会主要由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构成的“二元权力结构”中,虽然《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有各自功能与职能的明确界定,但在实践中村级党组织常常出现越位、易位、缺位的现象。一是越位,习惯于传统的发号施令式的实施领导,把政治性组织行政化,使村民不能真正成为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人,直接影响了村民的当家作主。二是易位,村内“大事、小事一把抓”,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使村民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成为事实上的村内事务的“大管家”。三是缺位,把村级党组织的职能等同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造成村级党组织的功能缺位。一方面一些村级党组织在传统的工作职能消失以后,对于该干什么,怎么干比较困惑,总是感到硬办法不能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于是出现了在党组织功能面前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有些年轻的干部走上岗位,党务知识、党务理论水平、法律知识贫乏,把村级党组织的功能理解为就是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同时村民自治又是新生事物,既具体又实在,也易于出成绩。于是乎,干脆把精力都投在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上,而把党组织的功能束之高阁,常常是“种了村委会的地,荒了党组织的田”。

(三)党员群体规模与结构与“整合”功能要求不相适应。“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们常说中国社会有两个职位最难干,除了党的总书记,就是村书记。总书记可以从全国8512.7万个党员中挑选,而村书记却只能从有限的、水平不高的村级社会党员群体中产生,况且这个群体的规模与结构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比较结构。这里以安徽省泾县2008年的党内统计资料为例。城镇社会与村级社会的比较结构,城镇党员与城镇人口的比例是11.33%,村级社会党员与村级社会人口的比例是2.97%,区域结构的比例相差8个百分点[4]。这说明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有壮大的必要。二是自身结构。这里以安徽省灵璧县2012年党内统计资料为例。村级社会的党员总数为24195人,农村党员总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2.2%。性别结构为,男性党员21761人,占总数的90%;女性党员2434人,占总数的10%。性别结构的过度不平衡,不利于村级社会群众工作的开展。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党员3766人,占16%;36-59岁党员11415人,占47%;60岁以上党员9014人,占37%。年轻党员数量少使村级社会党员群体活力不足。文化结构,大专及其以上的党员1128人,占4.7%;高中、中专党员4473人,占18.5%;初中及其以下党员18594人,占76.8%[5]。文化程度的偏低直接影响了村级社会的创新能力。这些状况说明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结构有优化的必要。

三、整合功能充分发挥的对策

村级党组织作为群众性的政治组织,不论其具有的政治属性还是社会属性,本质上所要求的都是民主性和群众性。所以依靠村级党组织的力量推动村级社会建设、引导村级社会发展,更加符合村级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更加有利于凸显政党功能的特点。这就要求村级党组织要有效地融入村级社会,赢得村级群众,在与社会交往、融合和互动中构建执政党的新的结构资源和组织资源,在自身价值和行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村级党组织的整合功能。围绕整合功能发挥的现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在改变观念中提高能力。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的实现,需要与整合功能实现的价值理念与之配套、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村级党组织才能成为村级社会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而不是村级社会发展的“尾巴”。一是强烈的民主意识。从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利益关系的协调”,还是“社会交往关系的协调”都需要民主氛围的客观存在。什么时候民主观念、民主理念坚持、贯彻得好,什么时候村级党组织的整合功能就能顺利实现。在民主意识的问题上,一定要树立“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意识。作为主体要培植、创新民主理念;作为客体,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支持村民当家作主。如“村党务公开”、村党组织的社会工作民主化等,以吸纳各种利益群体及其诉求,进而动员和整合一切积极力量。二是开放的思维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推进,村级社会的利益主体结构多元化、社会组织结构多元化、社会管理制度的解构与重组、思想观念结构多元化,都需要把思维方式“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6]当然这种开放性的思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三是务实的作风。整合功能最终以村民社会实际发展状况为检验标准的,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仅要让群众口服,更要让群众心服,要以“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的工作作风去开展工作。村级党组织自身要不断地提供传统、习惯、功绩、合理性等各种合法性的资源证明自身。四是法治的理念。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社会就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村级社会区域虽小,但秩序的维护最终靠的还是法律,因此要用法治的精神、法治的理念去开展工作。既提升自身,又引导了群众。五是以人为本的情怀。这是党组织融入村级社会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村级社会虽然经历了社会转型的洗礼,但主流的村民社会仍然是一个充溢着人文关怀的“熟人”社会。村级社会仍然保留了传统的“不是用法律而是用文化来实现对社会与人的控制”的传统观念。在村级社会,党组织是否具有号召力、领导力,在很大的程度上看的是党组织是否具有人文的情怀。如对长者的尊重与关怀、弱者的救助与扶持,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转化与治理。

(二)把握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级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关于村级党组织,党章第32条规定:村党组织“领导本地区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条还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的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9条中将“职责任务”细化为六条。把这六条与村级社会党组织实践相结合起来考察,其功能是具体的、明确的。其一,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村民委员会仅仅是村内的村民自治组织,村内还有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及其它社会组织。所以村级党组织不仅要支持村委会的工作,还要协调村内的所有组织支持村委会的工作。二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村党组织是政治性组织,而村民委员会是自治性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背景下,“党管干部”是中国社会治理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要克服“不把村干当干部”的思想,村干关乎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是定向把关。对村民委员会作出的事关村级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要定向把关。其二,与村级社会的关系是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治理体现平等,管理体现控制。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对上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负责治理本村;对下负责执行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负责治理本村。管理只是针对“党员,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党员,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实现党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关于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所以村民委员会:就其性质来说,是自治性组织,不是政治组织,与村级党组织不同,所以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就其职责来说,一是推进民主。二是办理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调解纠纷,维护治安。三是承担向上级政府的汇报村情民意的功能。所以村民委员会与村内一般的群众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又有不同。四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5条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所以村民委员会与村级社会的关系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村级党组织与村级社会是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村民委员会与村级社会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是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的功能与职能正确定位的体现;而村级党组织在村级社会的领导地位则是通过对“党员,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体现出来。所以,把握三者之间的边界只要把握两点: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相对于彼此及村级社会,一是把握各自组织的“性质”,找准各自的定位;二是明确共同的目标,“民主进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是两者共同的追求。

(三)壮大与优化党员群体的规模与结构。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的发挥,一要靠人多力量大的规模效应;二要靠结构优化的质量支撑。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关于规模效应。在村级社会党组织的建设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律,也就是在村级社会,按发展的状况,以村民自治委员会为单位,分成三个等级(落后、贫困村,一般村,先进、富裕村),与此相对应的是党员群体占村级社会人口总量的比重从2%-7%不等。一般来说,落后、贫困村党员群体的比重一般在3%以下,一般村党员群体的比重在3%左右,而富裕、先进村党员群体的比重在3%以上。基于这样的一个规律,要使村级党组织的“整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得要壮大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关于结构优化的质量支撑。一是盘活存量,笔者在任村第一书记时,通过党员“设岗创星”这个平台盘活存量,使党员群体处于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之中,得到村级社会的好评,使存量的质量得到提升。[7]二是提升增量,增量得从围绕建设美好乡村的事业中,从村级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德行昭彰、行业标兵、致富能手中吸收,尤其注意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吸收。这两方面的结合,不仅结构得到优化,而且规模和质量同时得到提升,党组织的“整合”功能也就容易得到实现。

总之,只要系统地做到以上三个方面,就能使村级党组织“整合”功能处于这样的状态:能够掌握、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政治发展的目标分配资源。将各种异质的资源、利益、诉求联结起来吸收并同化于村级党组织的“整合”功能体系之中。一方面有能力协调好村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方面有能力平衡社会结构变迁的多维性带来的社会交往关系的复杂性,使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培养与人类文明相一致的价值理性以及政治认同感,从而使村级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结构间的良性互动。

[1]金林泉.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51.

[2]戴桂兵.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J].求是,2003,(3).

[3]王生怀.“党”一词的汉语语义演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3).

[4][7]王生怀.壮大与优化农村村级社会党员群体的规模与结构的原因分析[J].理论观察,2013,(5).

[5]赵传红.灵璧县农村党员发展难问题探讨[J].新视野,2013,(2).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

责任编辑:李敏琪

2015—10—09

王生怀,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副研究员,《理论建设》副主编,博士。

猜你喜欢

整合村级利益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