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邓小平的党建思想探究

2015-01-30黄远声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政权根据地

黄远声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抗战时期邓小平的党建思想探究

黄远声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抗战时期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作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对于一二九师发展和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乃至抗战胜利都具有重要贡献。时至今日,抗战时期邓小平的党建思想对于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抗战时期;党建思想

抗战时期,邓小平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治部主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等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作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抗战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探索

(一)重视提高党员的政策认识水平

1.提高党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认识水平。抗战爆发后不久,国共两党合作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被誉为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坚持的主要政策。因此,提高党员对于统一战线的认识水平,对于他们贯彻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力量抗日,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具有重大意义。

在领导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在开辟根据地中的巨大作用,邓小平对统一战线作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使广大党员坚持和贯彻统一战线的意识得以强化。1939年1月,邓小平在冀南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干部大会上进行政治动员,强调把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指出贯彻统一战线的六大原则。这次动员讲话,对党在领导开辟冀南根据地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坚持统一战线作了重要的指示。面对日军对冀南根据地的严重“扫荡”,根据地进入了困难时期,1939年3月邓小平在《艰苦奋斗中的冀南》一文中肯定了统一战线在团结各条战线力量,特别是广大民众的力量,抵抗日军“扫荡”发挥的巨大作用。此外,面对国民党顽固派蓄意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径,邓小平也在敌后根据地作了重要指示,以抵制国民党顽固派,更好地维护统一战线,共同抗日。1939年5月,邓小平在《敌后方的两个路线》一文中深入分析了根据地与国民党顽固派发生摩擦斗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敌后方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线,两种不同的做法”,同时他强调“只有正确的路线才是争取抗战胜利的路线,执行错误的路线就会招致民族的败亡”。1941年4月,他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冀南工作会上,对统一战线的性质作了系统概括,他认为“我们今天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也不

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与斗争两方面的政策”。

2.重视提高党员对“三三制”的认识水平。“三三制”政权主张,是毛泽东于1940年7月在《团结到底》一文首次提出,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建设上的具体体现。然而根据地的部分党员缺乏民主意识,甚至出现“以党治国”的观念,对这一政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它会削弱党的领导,因此阻碍着“三三制”的贯彻和实施。对此,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文中系统地分析“三三制”的实质,批评党内出现的错误观念,提高了党员对“三三制”的认识水平,有利于“三三制”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实施。在邓小平看来,“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实现民主的过程,就是贯彻实施“三三制”政权。首先,贯彻实施这一政策,关键要处理好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关系。在邓小平看来,党对政权应采取指导与监督的政策,这是党领导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原则。同时,他还强调“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其次,贯彻实施这一政策,要加强民主教育。在邓小平看来,“随着民主政治的开展,民主教育比任何时候,还要迫切”,他还提出具体要求,“我们除在学校中、民革室中、训练班中,应注意民主政治的教育外,对每一个民主运动都要精细地布置,不可丝毫草率,要使之完全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真正动员起广大民众来参加,动员起全党来领导”。除了在理论上提高党员对“三三制”认识水平,邓小平还亲自指导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对“三三制”作了重要的实践探索。1941年,邓小平亲自指导成立了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它是邓小平在党内首次领导践行“三三制”政权思想,在当时抗日民族政权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邓小平注重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党员的“三三制”认识水平,对于贯彻实施“三三制”政权,团结一切人士进行抗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重视提高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1.重视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抗战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过程中,大量的不同成分的军队官兵、人民群众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党内思想呈现多元化。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对于凝聚党员干部的力量,统一全党思想,共同抗日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多次在党的会议上作政治动员,指出要加强党员的马列主义宣传和教育。1937年7月,邓小平在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高级干部会上强调“特工委员责任重,应由上级军政委会决定,并对其进行马列和民族气节教育,提高党的纪律性”。1938年1月,他在一二九师营教导员以上干部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党的工作要“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加强宣传工作”;1941年5月,他在一二九师全师模范宣传队初赛会上强调“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

1942年下半年开始,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整风运动逐渐开展。整风运动是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场深刻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事实上,1942年下半年根据地的整风运动出现较多问题,未能很好地贯彻党中央的整风精神。对此,一二九师政治部于1943年2月发出《一九四三年整风学习的指示》,提出了“把整风学习看成一九四三年斗争中最中心的任务之一”,此后,整风运动在根据地进一步展开,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第八期开学时作整风动员讲话,对整风存在的问题、方式、目的和意义作了系统的分析,对根据地的整风运动作了全面的指导。通过这次整风运动,改造了党员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统一了党内思想,促进了党内团结。

2.强调党员要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邓小平看来,党员不仅需要提升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而且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列主义理论运用于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他在1943年2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就整风运动出现的问题作了严厉批评,指出“如果从整风的方法方式上讲,一般是偏重于书本理论(这当然是重要的)的整风,不注意同实际工作相联系”,由此使“过去的整风表现空洞与枯燥无味,缺乏生动的实际内容”。那应该如何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呢?邓小平在1943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第八期开学时对整风动员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一方面,他总结了党内历史上三次教条主义思想路线导致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员认清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路线,他认为这些挫折和失败都是“学风、党风、文风三风不正占统治地位的领导所形成的恶果”。在邓小平看来,坚持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他认为“凡是以教条主义方式对待马列主义就会使革命遭受损失。我们永远是马列主义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运用马列主义的原则使之切合于中国实际”。另一方面,他高度肯定了以毛泽东为

首的党中央克服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坚持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事业相结合,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看来,我们能在抗战中不断取得战斗的胜利,“是因为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而过去错误路线统治全党的时候,就不是那样”,具体说来就是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直到现在已经九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

二、抗战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组织建设的探索

(一)强调党内要实行集体领导

1.邓小平强调要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建立集体领导。1938年1月,新担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就强调在党内要实行集体领导,他在全师营教导员以上干部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党在组织上要“建立集体领导”。1938年6月,针对军区党的基础很薄弱的情况,邓小平在晋冀豫军区三分区工作会上强调“党要实行集体领导,特委对武装工作要多讨论,要定期进行检查”,他认为“应该检查工作、路线、方法等存在的薄弱之处”。对此,邓小平还提出实行集体领导,要保证基层部队配备一定数量的党员,他指出“要保证每一个班至少有一个党员,先遣游击部队保证战斗班党员人数达到百分之三十”。同年7月,邓小平在谈到今后战争任务时,强调要落实“各部门集体领导,个人负责制,定期开会”。

2.邓小平充分肯定党的集体领导的作用。1943年6月,邓小平在太行军政民各界庆祝“七一”大会上号召“全体党员,团结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完成战争、生产、教育三大任务而努力”。同年11月,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运动会上的讲话指出,“整风运动可以不断加强党中央的集体领导,使全体同志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周围,一心一德地去完成中国革命的事业”,同时,他指出党的集体力量是由许多个人集合组织起来的,因此,每个党员力量的增加将有利于集体领导的建立。

(二)强调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要确保党对军队的领导。首先,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在邓小平看来,确保党对军队的领导,才能保证部队更好地贯彻党的武装斗争策略,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1938年1月,邓小平为中央军委起草的《总政治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保证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依靠于党的领导的加强,保持红军的光荣传统,巩固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1939年1月,在领导开辟冀南根据地过程中,邓小平对根据地武装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认为“要把扩大八路军、组织游击队当作重要的任务,要加强党内军事教育,加强对于游击队的领导,逐渐提高其战斗力,使之逐渐正规化”。1940年12月,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人在制定模范干部的条件时,把“爱护党军,正确树立自己在部队中的威信,保证党在部队中的绝对领导”作为一个重要标准。1941年2月,邓小平在太行军区干部大会上指出“把一切地方武装置于地方党的政治领导与监督之下”,同时强调了“保证党在武装中的绝对领导是极其重要的”。

2.要确保党对政权的领导。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敌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方式。在邓小平看来,确保党对政权的领导,必须处理好党与政权、民主的关系。首先,确保党对政权的领导,需要党在政权中占据优势地位。抗日民主政权是由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由此,会产生政权中的地位优势问题,因此,确保党对政权的领导,党就必须占据优势地位,在邓小平看来,占据优势地位“一方面从组织成分上去取得,这是三三制原则本身包含着的”,另一方面“从民主政治斗争中去取得,即是说,主要从依赖于我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其次,确保党对政权的领导,党对政权应该采取指导与监督的政策。在邓小平看来,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是“指导与监督政策”,他进一步解释说“党对政权要实现指导的责任,使党的主张能够经过政权去实行,党对政权要实现监督的责任,使政权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再次,确保党对政权的领导,必须发扬民主。事实上,邓小平在党内认为党员干部存在着“忽视民主”、“以党治国”的错误观念,具体表现就是党员干部认为党包办一切,党权高于一切,党能解决一切等问题。对此,邓小平认为出现这些错误观念,是由于“共产党员一般缺乏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指出“以党治国”的危害在于“‘麻痹党、腐化党、破坏党,是党脱离群众的最有效的办法”。因此,邓小平强调“随着民主政治的开展,民主教育比任何时候还要迫切”。

3.确保党对群众的领导。首先,确保党对群众的领

导,应该要掌握群众运动规律。邓小平认为,我们过去在党的群众工作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主要在于我们没有掌握好群众运动的自身规律。同时,他强调掌握这些规律,并做好群众工作是“需要时间的,不能要求过急”。其次,确保党对群众的领导,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有利于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以增强党对群众的领导能力。邓小平认为群众团体的责任“是在党的政治领导下,独立地进行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把群众的认识提高到政治斗争武装斗争阶段,使群众形成一个自觉自为的阶级力量,去与地主资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而又巩固统一战线,诱导群众执行政府的革命法令,号召群众参加与拥护革命军队并把自己武装起来加入民兵”。与此同时,邓小平认为,群众团体要在有党的领导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力量,他当时就批评了一些人片面夸大群众力量的观点。再次,确保党对群众的领导,要注意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方式。邓小平强调要在政治上实现对群众团体的领导,而不是对其领导一切,群众团体“在政治上必须保障其在党的政治领导之下。党对群众团体,应加强其政治领导,不应在组织上去包办”。同时,在邓小平看来,这种政治领导“不能直接下政治命令,而是经过党团去实现”。

(三)要不断健全党的组织结构

1.健全党组织结构,要严格把关入党环节,保证党员的质量。邓小平认为要“严密党的组织,保障工农成分。吸收党员应从政治上考察,经常的有系统的进行个别吸收,反对竞赛突击的方式”,同时,他强调“吸收党员要够资格,要注意不能随便开门、不经过党的组织就介绍进来,过去失了联络的党员要很慎重地经过党中央批准”。

2.健全党组织结构,要保证党员在军队、政权里应占有一定的数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在他看来,在部队里应“加强党的生活,建立特别小组、干部小组,保证基本单位百分之三十党员”。在政权机关中,邓小平认为“在县以上的民意机关或行政机关中均应组织党团,由同级党部指定几个负责干部组成,人数以不超过七人为好”。还有,健全党组织结构,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在邓小平看来,合理的党组织结构设置,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职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党的领导力。在中共冀豫晋省委组建之时,邓小平在党组织结构上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时,除了设立组织部、宣传部以外,还新设立了秘书处和军事部,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组织机构。另一方面,邓小平还对区、县组织的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他要求“省委大力发展党在全区的力量,健全县以上党的组织机构,形成全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抗战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探索

(一)重视加强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纪律

1.加强党的纪律,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曾在党和军队里多次强调了要加强党和军队的纪律,在他看来,加强党的纪律,是提升党的战斗力,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1937年7月,邓小平在红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在谈到组织工作时强调了“特工委员责任重,应由上级军政委员会决定,并对其进行马列和民族气节教育,提高党的纪律性”。1938年6月,邓小平在晋冀豫军区三分区工作会上讲话强调党的工作方面要:“健全政治工作,正规制度,严肃纪律”。1940年12月,邓小平在《迎接一九四一年》一文中,提出“严密党的组织,加强党的纪律”是新一年建设党的重点。在邓小平看来,“为了保证党的行动一致,党团内部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同时,他认为严格的纪律表现在于“首先,对同级党委负完全责任,并接受党委的严格监督。此外,党团内部要有民主讨论,但一经党组织的决定就必须一致行动,严守党的纪律,而不能有个人自由。还有,在邓小平看来,良好的纪律是增强克服困难,增强信心的有力武器。

2.严守党的纪律,是维护群众利益,动员和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需要。在邓小平看来,只有加强党的纪律,并严守党的纪律,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团结和依靠群众的力量共同抗日。1938年1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一次特别的军人大会,当场处决一名违犯军纪的战士,以作警示。他说“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同军阀队伍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纪律严明,绝不允许侵犯群众利益。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才能在敌后生存”,同时,他也号召“我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整肃军纪,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一个真正的革命军人!”。1944年5月,邓小平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北方局会议讨论开辟豫北根据地的问题时,强调党和军队“模范执行纪律是很重要的,不可大吃大喝,不可浪费”,这样可以影响友军,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敌后抗战力量。

(二)强调要坚持和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

1.邓小平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和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抗战初期,邓小平为中革军委起草的《总政治部

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干部的以身作则和艰苦的斗争精神,都是红军历来的优秀传统”,应“加强干部意识的锻炼发扬党的干部的模范作用,党对于党员的和非党员的干部都应起到审查与保证的作用”。1938年1月,邓小平在一二九师团以上干部会上指出,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应遵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仁至义尽、委曲求全”十六字方针。1939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冀南地委书记会上强调要坚持和发扬“艰苦的工作作风,耐心的工作……大众的民主主义的作风,即面向群众,面向下级同志,尊重人家意见,解决实际困难”。同时,邓小平还号召党员干部要“学习英雄们切实朴素,认真苦干,处处照顾群众的精神”,不断加强党的优良作风建设。

2.邓小平强调要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通过优良作风来影响他人。一方面,要发挥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的模范作用,来保证党的领导,邓小平认为“一切政府中的共产党员,特别是负责干部,必须成为工作中的模范,这是保证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要发挥党员在军队作风的模范作用,在邓小平看来,“八路军就是红军转变过来的,同时也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要保持党的领导,保持工农骨干,保持其战斗作风,以模范来影响友军”。同时,良好的军队作风具有重要的宣传作用,邓小平认为“分散到村子里工作,一个人就代表一个‘军’,不能有丝毫松懈。军风军纪有具体、实际的宣传作用”。

3.邓小平指出了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认为这些将严重损害了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一是党内存在的宗派主义。他指出宗派主义“把大批的乡村知识分子排斥到国民党方面去了,在‘三三制’政权中始终不善于团结非党人士,不善于扩大巩固统一战线”,从而破坏了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邓小平还认为宗派主义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他指出“党内宗派主义,以为自己人总好些的错误观念,所以直到现在,党的战斗力都是比较弱的,缺乏布尔什维克的建党方针”。二是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他指出“长期的‘左’的财经政策,‘左’右摇摆(基本是‘左’)的锄奸政策,形式主义的生产领导,简单生硬的工作方式等等,无时无地不发现许多的歪风”,这种现象也破坏了党对根据地生产运动的领导。同时,在开辟革命根据地过程中,他还对党内的形式主义给予了批评和纠正。

(三)重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1.人民群众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因此必须要重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邓小平认为,“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他强调“任何脱离群众、不问群众态度如何的干法,必然要失败的”。1938年1月,邓小平在总结作战经验时,就指出正因为部队与人民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作战时,群众自动送水送饭,送信带路侦察敌情,给我在作战上以极大的帮助”,也才能在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2.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邓小平看来,“必须照顾那里的环境,一切从保护人民的利益打算,提出恰当的对敌斗争方法,才会得到人民拥护,也才能取得胜利”。同时,他指出“谁关心人民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样,也就是维护党的利益,也才能更好地拉近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邓小平认为“共产党乃劳动人民的政党,八路军乃人民子弟兵,与人民利益一致”。1944年,邓小平在向党中央报告太行区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情况时,肯定了我们在生产运动中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良好作风,他指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与群众相结合的新作风正在生长,新的作风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有明显的表现”,同时他还指出树立新作风,必须要摒弃旧作风。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军事文选(第一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四—一九七四)(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李雪峰.李雪峰回忆录(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6]杨国宇等.邓小平——二十八年间[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

[7]傅钟.初上抗日战场[N].人民日报,1990-08-19.

(责编:许淑贤)

A849

A

1008-8431(2015)06-0009-05

2015-08-03

本文得到2015年国家公派留学基金项目资助。

黄远声(1987-),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政权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