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殇
2015-01-29朱江明
朱江明
对于两个甲子之前的战争,中国人最直观的印象可能是电影《甲午战争》里中国炮弹中的沙子,这部老电影让观众认为如果没有掺沙子的炮弹,那么中国或许能够赢得甲午战争的胜利。但事实并非如此。
盲目自信的清王朝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大清王朝曾经一度对这场战争颇具信心,因为清朝拥有当时号称远东最强的舰队。根据《德意志海军年鉴》的记载,在开战前4年,也就是1890年,清朝的海军总排水量为7.8万吨,日本仅为4.4万吨。而且清朝拥有当时东亚地区唯一的两艘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单舰排水量达7300多吨。今天中国海军最先进主力战舰052D型导弹驱逐舰的排水量也不过7500吨,由此可见定远号与镇远号两艘铁甲舰吨位之庞大。而日本当时最强的战舰仅为快速巡洋舰,其中最先进的吉野号巡洋舰的总吨位为4200多吨。与中国的两艘铁甲舰相比,只是个轻量级的选手。
当年的铁甲舰相当于、甚至高于今天海军中航空母舰的地位,是所有海上兵器中火力、防护乃至综合作战能力最高的一种兵器。现代海战中,航母在没有其他护卫军舰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被其他兵器如战机、巡航导弹或潜艇击沉。而在当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克制铁甲舰的兵器,定远号铁甲舰的装甲厚达12英寸,也就是300多毫米厚。现在中国军队大量装备的仿制自前苏联RPG-7型反坦克火箭弹(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的破甲能力也只有180毫米,也就是说今天步兵用反坦克火箭很可能依旧打不穿定远号铁甲舰的装甲。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十分科学,因为破甲能力是按照现在的装甲钢板进行测试的,而1890年代时冶金技术远不如今天,所以两个时代的装甲强度不能完全画等号。
总之,中国的两艘铁甲舰是当时海上的“霸王龙”,其他诸如巡洋舰之类的作战舰艇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铁甲舰第一次成为海战的主力,当时经常出现两艘铁甲舰用火炮对轰很久,弹药用完后各回各家的状况。因此当时海军界有一派理论甚至认为,铁甲舰是不可能被击沉的,即便是另外一艘铁甲舰也做不到。这就是为何开战前,清廷认为中国可以战胜的极大原因。毕竟当时日本海军没有什么兵器能跟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抗衡,甚至根本没有威胁其安全的可能性。
事实上,清朝当时除了海军装备看起来非常强大之外,清陆军的装备也算跟得上潮流。李鸿章筹建新式陆军以来,一直保持着对世界最先进武器的热情。早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淮军和湘军就已经开始引进西方武器。在甲午战争前夕,清军不仅已经普遍装备了进口步枪和火炮,甚至还装备有当时较为先进的直拉式弹仓步枪,其中奥地利曼利夏1888直拉式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连发步枪。清军除了外购之外,还在江南制造厂进行仿制快利步枪。今天汉阳造步枪被称为中国第一枪,然而实际上快利步枪才是清代第一款国产步枪,而且快利步枪的材料全部为国产,后来的汉阳造步枪枪管钢材尚依赖进口。
除此之外,当时清军也开始装备手动旋转机枪和各种后装陆军火炮。当时烟台守备军队有各种口径的火炮27尊,均是后膛钢炮,其中22尊是快炮。威海卫是水师提督衙门的驻地,各炮台配备的火炮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均属上乘。据统计,该地25座炮台,共配备进口的各种口径的平射炮、地陷炮、行营炮、曲射炮达167尊。
反观日本陆军当时的装备则颇为寒酸,其陆军使用的主要是日本国产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性能上远不如中国进口的西方新式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单发步枪的火力远比连发直拉步枪弱得多,一支单发步枪每分钟射速只有个位数,而直拉式连发步枪则每分钟可以射出20发以上的子弹。
考虑到冶金工艺水平的落后,日本造步枪的射程和精度均不如清军手中的进口武器,这就相当于今天一个拿着手枪的战士要对抗AK-47步枪一样。更为糟糕的是,这个拿着AK-47步枪的战士后面还有射程和数量都超过手枪一方的火炮。
总之从数据上来看,清军装备水平是当时远东最高的。
输在更新换代
如果仅从账面上的武器来看,清军确实没有道理输掉甲午战争,但是他们却真的输了。战略指挥和国内政治并非唯一的原因,武器装备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弱点。
清朝军队的海军舰船采购高峰为1880年代中期,而日本的军舰采购高峰在1890年代前期。实际上,这段时间正好是世界海军装备飞速发展的时期,武器装备处于一个小的更新换代期。其中有两项关键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海上作战。首先是西方发展出了高温高压锅炉,可以有效提高军舰的速度;同时,速射炮开始在军舰中普及。
日本由于军舰采购时间较晚,在日本的军舰中,这两种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而晚清军队在1897年致远号等主力军舰服役后,没有大规模采购计划,直接导致没有进行这两项装备的升级换代。
因此,日本在海军装备上具备了第一个优势—日本军舰的平均航速高于北洋水师。由于当时的军舰没有导弹和舰载机,海战中迅速占位是获胜的第一步。在快速占位方面,日本军舰确实比北洋水师更有优势,在实战中这个优势非常致命。这就相当于,你买电脑正好赶上CPU从双核向四核迈进的门槛,早买半年的电脑,尽管其他硬件如内存硬盘都配置较高,却因为CPU的缘故,电脑跑分不如四核的机器一样。
速射炮也是北洋水师的一大劣势,在1894年开战前,日本装备的速射炮为294门,而北洋水师则为244门,后者吨位比前者大40%左右,因此日本海军的速射火力密度比北洋水师大很多。
当时日本对北洋水师的武器装备特点有比较深刻的研究,清楚各自的优劣在哪里。因此在交战时尽量利用自身的航速优势迅速占位,并且用速射炮尽量杀伤北洋水师暴露在装甲防护之外的人员。由于日本200毫米以上的重炮仅为北洋水师的二分之一,因此日本海军当时并不追求单发命中击沉的效果,而是通过更快的航速和更为密集的打击来发扬自身的优势。
事实证明,他们的战术是对的。这就相当于拳击擂台上,一个小个子的拳击手在对抗重量级选手的时候,用更为灵活的步伐和密集的拳法攻击一样。
北洋水师另外一个严重的缺陷在于,当时中国国内没有自行生产爆炸杀伤开花弹的能力,很大比例的炮弹均为实心的穿甲弹。这也就是电影《甲午战争》中,水兵发现炮弹里边有沙子的真实原因。
当时没有钢芯穿甲弹的技术,因此穿甲弹内部装填的确实是沙子或者黏土等配重物。事实上,这种弹药是用于降低训练成本的训练弹,只是由于穿甲能力高于一般的开花弹而作为穿甲弹使用。此前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军队也曾经使用过类似的弹药。法国曾经对利比亚境内的军事目标投掷水泥炸弹,实际上就是法国空军的训练弹。不过,这并非由于法国空军实弹不够,而是因为训练弹装备导引头之后极为精准,可以避免杀伤目标之外的平民,适合攻击城市中心的军事目标。这与北洋水师的情况不同,北洋水师则是被迫使用训练弹作战。
开战后,北洋水师两艘铁甲舰仅带了一半基数的弹药就匆匆出航。战斗中,定远号铁甲舰的305毫米重炮仅发射了120发炮弹,镇远号重炮则仅发射了98发炮弹就用光了库存。而日本吉野号120毫米炮在海战中发射331发,150毫米炮发射了221发,火力密度比北洋水师高出数倍。
由此可见,北洋水师并非其表面看来那么风光。至于陆军虽然装备领先于日本,却由于各自为战互相掣肘而且士气低落的原因,在战争中更是表现得不堪入目。
如果仅从武器装备水平来看,中日两国在海军方面算是各有优势,在陆军方面则中方占优。
这是近代史上,中国唯一一次在武器装备上与日本旗鼓相当的战争,结果却是中国输得一败涂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