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的三个素养
2015-01-29张忠艳
张忠艳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丰盈自我的动态过程。就今天的教育而言,“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远远不能诠释教师的内涵,时代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成为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要必备三个专业素养。
一、德行——拥有“这条小鱼
在乎”的仁爱之心
有一则故事:在一个暴风雨的清晨,有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看到成千上万条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一个小男孩儿在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男人觉得小男孩儿正在做的事情是徒劳的,便忍不住说:“孩子,这么多小鱼,你救不过来的,谁在乎呢?”小男孩儿一边捞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知道,可是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是啊,生命对于每条小鱼来说都只有一次,有哪条小鱼会不在乎呢?我们的学生不就像那一条条小鱼吗?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小鱼”,多么需要老师的大爱圣心,需要她弯下腰来将其送回大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对学生的爱,就要从“一”开始。没有个别,也就无所谓整体;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妨站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角度和立场,正因为良莠不齐,正因为个性迥异,教师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存在价值。放下师道尊严,抛弃所谓的权威,从最伟大而又细微的小事入手,把爱的阳光平等地洒向身边的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石所在,也是德行的最高境界。
二、能力——遵循“佝偻承蜩”的
精进之道
孔子到楚国去,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惊叹之余,顿生敬意。能够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地,绝非偶然,也实无捷径,诚如驼背老人所言:“我有门道。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上累叠两个弹丸而不掉下来,粘蝉的时候失手就很少;累叠三个弹丸而不掉下来,失手概率只有十分之一;累叠五个弹丸而不掉下来,就像在地上捡拾一样了。我安处身心,就像竖着的木桩一样凝然不动;我用臂执竿,就像枯槁的树枝一样。虽然天地很大,万物众多,而我只知道蝉翼。”
驼背老人的成功之道无非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从技术到艺术的飞跃,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天道酬勤,业道酬精。教师的专业成长亦是如此。从“新手”到“专家”,从老师到大师,从课堂技能的掌握到教学信念的树立,从教学思想的创新到教学风格的形成,从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到追求课堂生成的“艺术”,教师业务能力的精湛,离不开专一和刻苦。
一个工作了33年的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来瞬间的精彩;一辈子与15分钟的反差,折射出的正是教学的真谛。安心者有大艺,专心者成大事,痴迷者成大业。好老师若能遵循精进之道,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倾其所能而上下求索,学术能力的羽翼定会日渐丰满。
三、智慧——修炼“蚁穿九曲珠”的
睿达之为
“蚁穿九曲珠”是一则用大智慧来巧解难题的古代故事。相传九曲珠是一种珠孔曲折难通的宝珠,有人得之,苦思却穿之不得。智者建议,把蜜糖涂在明珠一端的珠孔旁边,然后将一只蚂蚁用线拴上,把它放到明珠另一端的珠孔处,在蜜糖甜味的吸引下,蚂蚁就会顺着明珠的通道,爬到有蜜糖的那边。倘若蚂蚁不肯钻,就用烟熏。古人的智慧真是深邃而妙不可言,轻轻松松就化解了难题。
我们的教育恐怕要比给九曲珠穿线复杂百倍。为此,教育呼唤的不仅仅是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更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发现、挖掘、培养其潜在的能力,让他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课堂的生成,师生的相处,时时处处都有不确定的因素,教师如何善用智慧更为举足轻重。
有智慧的教师总有智者的风范。大教育家孔子带领弟子在泗水河畔论水言志,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在摘麦穗的体验中感悟抓住机遇的重要性;陶行知寓惩于奖,巧用四块糖果感化了一名用石头砸同学的男生……故事虽不尽相同,却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地灌输、替代和指责。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老师用智慧来点燃火焰,用智慧来雕琢手中的璞玉,使之成器。这是好老师一生都在修炼的境界。■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