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

2015-01-29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周登凤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大学生

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 袁 艺 周登凤

贵州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何 婷

近年来,贵州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在经济发展新背景下,要求高等院校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社会缺乏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而加强校企合作,采取企业与高校利益与资源共享,既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又可以共同培养需要的人才,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高校正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贵州理工学院作为贵州唯一一所工科类院校,致力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根据学校的定位和教育理念,凝练出了符合自身定位且独具理工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有责任、精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选择,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工科院校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这是我们教育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校企合作的背景

1.毕业生就业环境。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发布的预测,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在未来5年都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 万,2014年更高达727 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见图1)

图1 大学生毕业人数(万)

除了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外,就业市场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体表现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广泛地应用新的现代生产控制系统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从多层阶梯结构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人员素质要求愈来愈高,数量却相对减少。企业用人规模缩减,使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

2.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边是毕业生在就业难中煎熬,一边是企业为“招工难”“用工荒”而发愁。导致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不能对接,教学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浪费严重。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对2010 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在各用人单位的就业满意度跟踪调查显示(见图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最高仅为56%,反映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胜任工作慢、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差等问题,甚至比不上企业自己培养的技校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仍需耗费很多资源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养,才能成为所需的专业人才。这种状况致使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又影响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图2 2010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在各用人单位的就业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回应。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校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因此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并且已经刻不容缓。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企业只是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员工培训、项目支持等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相去甚远。

1.缺乏财政与政策的支持。对于“校企合作”的理论认识与具体实践,从政府到企业、甚至学校本身,都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2.合作理念不同。“学校热,企业冷”是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学校在始终坚持教育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希望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又接收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对参与共同培养的热情不高,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对企业来说只是浪费精力,是赔本买卖,怕学生在现场耽误生产、出安全事故而为此付出巨大的教育成本,大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科学研究。因此,主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不多,往往是学校利用部门行政权力或校友关系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伙伴,该种合作是在学校一厢情愿前提下建立的,广度、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且极不稳定。

3.师资问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不匹配。要顺利推行校企合作的道路,就要求教师既能够承担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够从事专业技能训练,也就是成为“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熟悉企业制度,还要具有技术攻关和创新的能力。然而现实中教师并没有进入企业,也没有切实为学校的合作方企业出谋划策,提供帮助。事实上在这貌似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才是受益方,企业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且每年还要为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所以造成校企合作初期轰轰烈烈,到了后来就不了了之的局面。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省高校的实践教学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除了学校内实验室条件亟待改善和加强外;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缺乏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不适应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2013 届本科生对母校教学中需要改进的调查显示(见图3),毕业生认为母校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70%)。

增加实践环节,减少课堂授课时间,课程安排也是一个难关,打乱原有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图3 2013届本科生对母校教学中需要改进的调查

四、校企合作模式

针对以上症结,各院校都在探索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对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以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方法很多,例如教育集团化、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培养等。

订单式培养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很盛行,它是以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及毕业实习,毕业后在该企业就业,该合作模式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工作实践训练,保证了学校教育的职业针对性,降低了企业二次人才培养的人力资源成本;但“订单式培养”适合于用人需求量大的企业,需要一定的招生规模。但是企业经营随市场变化呈现多变性和短期性,而学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周期,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该矛盾制约着“订单式培养”的推广。

较易推广的是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在校进行三年或三年半的理论学习;在企业实习期间,接受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但该模式难以得到企业的支持。

目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应采用校企互惠双赢的模式。

1.在原有的校办企业、学校企业股份合作等成功模式下,采用建立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或者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由学校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设施、设备与服务,建成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在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的同时进行生产。

2.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邀请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

3.在师资建设方面,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模式。一是鼓励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提高实践能力。二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

4.在制度保障方面,成立由学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合作章程,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形成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总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效加强校企合作工作任重而道远。

[1]麦克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6

[2]康 亚.双赢式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