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微创新探析

2015-01-29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

张 铁

(武警学院 维和培训部,河北 廊坊 065000)

我国高等教育微创新探析

张 铁

(武警学院 维和培训部,河北 廊坊 065000)

创新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而微创新则是实现重大突破的门径。分析高等教育创新面临的缺少制度支持、科研经费短缺、基础薄弱、转化力不足等问题,阐述高等教育微创新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以人为本、扬弃结合、资源整合等方面探析微创新途径,以期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最终目标。

高等教育;微创新;高教改革

一、创新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其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创新理论最早见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皮特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1]判断创新有两个基本指标:一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引入新东西、引入新概念或制造新变化的过程或行为;二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引入新东西、新概念或制造了新变化。

进入新世纪,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因而,如何培养国民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事情。各国纷纷制定中长期创新战略,为助推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纷纷出台高教改革发展规划。其中,比较著名的主要有:2001年美国公布的《2002—2007年战略规划》、俄罗斯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和2005年德国政府公布的《“精英大学”计划》等。各国都力图通过教育现代化,培养更多的精英人才。在这些规划中,创新一直是不能避开的话题。早在2006年,美国教育部未来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从高校入学、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承受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创新、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问责体系四个方面,对美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同年,美国未来创新委员会发表《对现状的估计:创新、国家安全与经济竞争力》报告,把创新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高等教育创新在未来世界经济技术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二)中国政府高等教育的创新规划

面对来自全球的智力竞争,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助推创新引领的战略规划。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与此同时,改革高等教育,兴利除弊,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机制的政策也逐渐浮出水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部分有如下表述: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由此可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词之一。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高校本身而言,除了应该顺应国家大政方针外,还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力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高校要在国家创新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量体裁衣,根据各学校自身特点进行内部改革。所谓“内圣外王”,只有内部理顺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顺势而为。

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承载着实现科教强国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精英人才的期望。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又饱受诟病,呼吁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中国至今仍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遗憾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痛,而“钱学森之问”则是高校工作者无法跨越的难题。通过审视国内外的研究以及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缺少制度支持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制度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从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来看,教育一直不是独立存在的部分,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及规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么附庸于经济发展需要,要么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在高校中,目前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地位高于普通教授,行政化、官本位使一部分学者失去了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能力。在这种格局下,鼓励学者们能安心于学术创新、科研创新几乎是一句空话。

(二)科研经费短缺影响创新力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高等教育专注于本职工作的保证。虽然国家和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于是,为了创收,高校各出奇招。如何找到钱成为高校领导必修课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其能力和政绩的标准。在这种社会导向下,“短”“平”“快”创收成为科研的追求目标,高校教师难以安心于理论与技术创新。

(三)基础薄弱影响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并不长,从废除科举制度算起,至今不过百年,历史积淀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力不足的先天缺憾。虽然,1998年8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师资力量不足、学科设置不科学、教材内容滞后、科研力量整合力度不够等基础问题却是高等教育创新路上的软肋,使得创新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四)转化力不足影响创新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任何技术和理论的创新,只有经过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验证才能得到其真正的生命。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科研与生产脱节。另一方面,我国支持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完善,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科研转化中介机构缺乏,也制约着有限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高等教育微创新的可行性

微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互联网上。创新工场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讨论会上说,21世纪创新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创新变得更快,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创新的速度至关重要。他认为,过去10年来世界大部分领先公司都是微创新公司,而中国公司也进行了微创新。在2010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周鸿祎指出,微创新引领互联网新的趋势和浪潮。对于微创新是否属于创新,各方论战不断。反对方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必定是要推陈出新,其过程是艰难而又伟大的,是革命性的,就算把许多马车串起来也永远不等于火车。支持者则认为,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今天,寻求颠覆性的突破已是难上加难。“十年一剑”的大创新非常必要,但日积月累的小突破同样也非常必要,微创新就是创新的引爆点。[3-4]虽然微创新的提法最先发端于互联网,似乎与高等教育并无任何关联。但笔者认为,在我国进行高等教育微创新同样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一)微创新更适应高等教育结构的特殊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非常复杂。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从微观上可分为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5]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创新可以着眼处非常多,对于创新在高等教育领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某些领域提倡微创新对于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创新更符合高等教育逐步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不可谓不曲折艰辛。从旧式学堂起步,从效法西方到复制苏俄,再到固步封闭,直到今天的面向世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饱受“运动”之苦,每一次变革都是伤筋动骨。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几次大的动作可以看出,只要国家关于高等教育革新的红头文件一下,各高校有条件没条件都创造条件去做。比如:大学合并,本意是希望改变大学分工过细、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变成了一场合校运动,贪大求全。相较于轰轰烈烈的教育革新,微创新更符合高等教育逐步发展的需求。

(三)微创新能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高等教育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教育创新还是创新教育,都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细节决定成败[6],注重每一个微小的变革,鼓励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创新,才是高等教育沿着改革的道路稳健前行的基础。为了追求规模效应、轰动效应的所谓“创新”行为,一旦出现偏差,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往往会矫枉过正,其危害将是极为致命的。相反,在高等教育实践工作中的一次次小变革、小改良则更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更能积累高等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促进优良学术传统和优秀技术的传承与发扬。

(四)微创新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不但迅速补充了社会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空缺,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入了“大众教育”时代。但是,随着扩招的进一步深入,也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教学设施缺乏、生源素质滑坡、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时至今日,高校盲目扩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饱受诟病的问题之一,甚至有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7]。教育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尤其需要继承,文化的传承是不可以割裂进行的。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鼓励微创新更能推进高教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进行。

四、高等教育微创新途径探析

高教改革时至今日,已取得的成就众所周知。其存在的问题也已经被反复讨论,那就是行政化、商业化(也有的称为市场化)、同质化(也有的称为平面化),还有片面追求项目、盲目攀比引进人才等问题。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知识经济竞争,人力资源超过自然资源成为第一资源,提高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高等教育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教改革乃至世界高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人为本,注重实践,改善创新环境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同时更要求教师要在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方面下功夫。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2年2月的就职演说词中,引述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点拨。”他强调“没有善于治学育人的一流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8]何谓善于治学育人的一流教师,却没有一定的标准。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师考核标准单一并且固化:是否国际名校引进、是否发表高质量论文、是否主持大型项目等,而不是教学方法创新有多少、是否专注于基础课程教学等。哈佛商学院有名的“案例教学法”,当初只不过是1851年法律教授培训律师方法的小小创新,后被引入到商学院,最终成就了哈佛商学院的百年金字招牌。我国高校应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师生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善其创新环境。

(二)立足实际,扬弃结合,创新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文气质、文化底蕴等体现学习精神构建和价值体系的历史积淀,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奉行“拿来主义”。然而,这个“拿来”是以牺牲自己原有特色为代价的。如,很多学校跟随大学合并的风潮,一味强调大学之“大”,抹杀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自身特色。有的高校片面追求学科齐全,为占得先机不顾师资以及整体素质开设新专业,导致有限的资源进一步稀缺,影响了教育质量,出现就业难等后续问题。正如春秋时代的晏婴所告诫的那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9]因此,高等教育创新要立足学校实际,以扬弃的学习方式将已有的成功经验加以改良,使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不至于割裂乃至断层,最终形成既有时代感又有底蕴的大学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创新实践。

(三)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微创新质变过程

高等教育创新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应该在国家大的创新框架中及时调整中长期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创新计划;另一方面,具体到每一个学校则应该重视微创新,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发展目标,从点滴处入手,从微小的地方开始,在守正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这种改良能变成实践,并能产生社会价值,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对于未来高等教育而言,教育家的使命就应该是创新学校的教育,从而使之成为时代创新的一部分。高校要通过培养名师、引进名师促进教学改革,通过打造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增强学校吸引力,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扩大学校影响力等举措,充分集约利用内外部各种渠道及有效资源,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促进学用的良性循环,从而加快微创新的质变过程。

五、结语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一波三折,改革效果差强人意,但社会共识还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究竟要怎样改革却是众口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创新并不仅是一个大而化之的名词,更应该是由高校各项细小工作的微小创新组成的,微创新不是独立的马车,而是组成火车的一个个螺丝钉或者车厢。微创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是否能良性运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每一所高校既能与国家宏观政策保持同步又能独具特色的关键所在,不仅是改良,也是继承,是扬弃。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杜贞旭,郑丽萍,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3] 周清平,曾明星.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5).

[4] 赵焕英,李文彪.浅析“微创新”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方法[J].科技资讯,2014,(19).

[5] 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 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EB/OL].http://www.chinareform.net/2011/0418/25898.html.

[8] 陈吉宁.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02-20/3683576.shtml.

[9] 晏子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1986:159.

(责任编辑 刘彦超)

The Micro-innovation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Tie

(DepartmentofPeacekeepingTraining,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Innovation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Micro-innovation is the wa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such as system support, weak foundation, insu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this innovation. This paper also expounds that micro-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way in terms of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people-orientation, assimilation and dissimil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micro-innovati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2015-08-29

张铁(1977— ),女,河北廊坊人,副教授。

G640

A

1008-2077(2015)11-0070-04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