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及传承弘扬的路径

2015-01-29王磊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抗联东北弘扬

王磊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社会与文化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东北抗联精神及传承弘扬的路径

王磊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社会与文化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勇于抗争、追求和平与正义的精神,具有跨越地域和穿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东北抗联精神是先烈们用鲜血与生命凝练而成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要从创新抗联精神的展览模式、做好抗联文化红色品牌和加大抗联精神宣传力度等方面,深入推进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东北抗联精神;深刻内涵;时代价值;路径选择

一、准确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实质

(一)爱国主义情怀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是承载着国家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东北抗联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迸发,为民族而战,为人民而战,为尊严而战,汇集起抗击侵略者的滚滚洪流。与不甘屈辱的东北人民一道,顽强奋战,视死如归,书写出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篇章。第5军军长周保中在抗联斗争最艰难的岁月明确表示:“我们必须时刻准备上刺刀和敌人短兵相接,作最后的冲锋肉搏。宁肯为民族解放而流血,保全革命的贞操和气节。”无不体现出深沉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无数的抗联将士面对强大而残暴的敌人,坚贞不屈,为拯救民族危亡付出一切,他们靠的就是心中无比坚定的爱国信念。正是这份伟大而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支撑东北抗联坚持斗争的精神柱石。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对外开放为我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混杂了一些腐朽、扭曲和落后的价值观。尤其是有些人对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的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的阶段认识偏差,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将西方的物质精神文化视为终极梦想,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疏离了爱国主义情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的倡导,就是回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祖国的富强、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安康,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从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热爱家庭、热爱家乡做起,从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做起,真正做到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扎根人民群众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精髓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意识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质。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艰苦卓绝的,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在全国抗战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不但抗联军队的规模和武器装备等处于劣势,而且面对的自然环境也非常恶劣。东北冬季漫长寒冷,由于敌人的封锁,物资供给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只能靠自筹资金和群众救济。群众的坚定支持源自于抗联将士心里装着百姓,将士们浴血奋战为的就是使百姓摆脱残暴的殖民统治,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这份使命和担当,使得抗联将士能够深深扎根群众,紧紧依靠群众,长期坚持斗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即使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然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坚持抗战。

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有些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出现了动摇。有些党员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其实质就是没有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原动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正在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心中有民,才能牢记人民的期待”。

(三)休戚与共、精诚合作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硕果

东北抗联的革命史,既是一部记载了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救国史,又是一部记载了中、朝、苏等国人民精诚团结、休戚与共的合作史。东北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朝鲜革命者和民众流亡到东北地区,他们怀着对日本法西斯残暴行径的无比愤恨,有的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直接对日作战,有的组建了朝鲜革命军和游击队,配合中共在东北的抗日斗争,一大批朝鲜共产主义者和爱国者将热血洒在中国的大地上。后来,在苏联帮助下,他们组建了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多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层军官。此外,对东北抗联斗争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的还有苏联政府和人民。1941年至1945年,东北抗日联军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转入苏联境内秘密整训,这一时期的斗争重点是开展小型游击战,即派出小部队深入国内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而到了1945年8月,这支队伍又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的将士同朝鲜、苏联两国共产主义者和爱国者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生死相依、团结御辱的国际主义赞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难能可贵的硕果。

二、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要把一个国家全部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个能达成广泛共识的民族精神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国家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它作为一种能动的认识形态,对实践活动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东北抗联将士面对强大而残暴的敌人,在天寒地冻、缺衣少粮,随时面临死亡的恶劣斗争环境下,靠的是意志的力量,靠的是坚信革命必将成功,坚信侵略者必将被赶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定的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还面临着发展中的诸多困境和难题,能否涉过险滩,迎难而上,需要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东北抗联所体现的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要将其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

东北抗联的胜利,成功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奴役东北人民的图谋。东北抗联的将士带领东北人民用自己的顽强奋战和巨大牺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而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战场上长期牵制日军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之久,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东北抗联的顽强抗战,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企图将东北作为侵略战争总给养基地的图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北抗联做出的巨大贡献,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为中国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和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三)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筑牢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

东北抗日战争的大规模发起是从义勇军抗战开始的,但中国共产党对迅速崛起的抗日义勇军的重视从未减少。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了这场战争,更是亲身加入了这场战争。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抵抗列强,挽救东北乃至全中国这一历史的重任。在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条件下,东北地区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寻找中共中央的文件、决议和宣言,如饥似渴的反复学习,认真贯彻。在一次次的决定命运的历史关头,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东北抗联虽然已是一段逝去的历史,但它所彰显的那种党对革命斗争的坚定领导,在当今依旧闪耀着光辉。当前,我们党正担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面临着许许多多严峻的挑战,相信在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激励和指引下,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往直前。

三、深入推进东北抗联精神传承和弘扬的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东北抗联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凝聚了全民族抵抗外辱、团结抗战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切实做好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一)创新东北抗联精神的展览和宣传模式

做好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工作,要从抗联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入手,丰富抗联教育基地的展出内容、改进展示方式、创新展示手段等。一是对抗联革命历史史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和研究,积极向广大人民群众征集东北抗联时期的文物史料,不断丰富纪念馆的展览内容。二是将东北抗联烈士的事迹编辑成宣传手册,进行巡回宣讲等。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产品创新展示方式,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制作成3D、4D等影像资料放映,增强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四是要将东北抗联文化宣传方式灵活化,将展览推向企业、校园、社区,融入学校教育、融入社会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东北这段光辉的历史。这样,不但可以扩大东北抗联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也能够增强东北抗联精神的感召力。五是要建设好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队伍,完善抗联精神宣传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交流机制。可以充分利用省委党校和相关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训提高现有管理人才的素质;根据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分批地选用一些优秀管理人才,保持教育基地的生机和活力。

(二)塑好东北抗联文化的红色品牌

从红色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是将红色文化做大、做强的关键环节。为此,要着力打造东北抗联文化的品牌,以此带动东北抗联精神传承和弘扬的可持续性。

统筹规划整个东北地区的抗联文化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以资源为纽带,把零散的东北地区抗联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建立起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新格局。一是要将东北抗联文化与东北民俗文化相结合。如井冈山打出了“红米饭、南瓜汤”的陕北民间风情牌。东北地区民俗文化包容并蓄,极富地方特色。要把这种民俗文化深入到东北抗联文化中去,加大宣传力度,用抗联文化引领民俗特产起跑,形成品牌效应。二是要将东北抗联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将东北抗联的足迹规划成特色旅游线路,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如针对东北抗联的革命遗迹、重要战役发生地等,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像“抗联英雄、林海雪原”、“江桥抗战”红色之旅。有着东北小延安之称的佳木斯市,是东北抗联的重要战场,而这里也有最绚烂的民俗风情。依托佳木斯地区,就可以打造“东北小延安红色文化之旅”为主题的旅游品牌。

(三)加大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力度

要灵活运用媒体、书籍、影视、讨论、学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全方位宣传东北抗联精神。一是在主流媒体上开设东北抗联文化专栏,积极完善东北抗联文化网站的建设。二是认真编撰适合青少年、党政干部学习的东北抗联文化读本,如抗日联军革命简史,作为干部教育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等。三是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紧紧围绕东北抗联文化这一主线,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反映抗联文化的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以马占山、赵尚志、李兆麟和赵一曼等著名的抗联英雄事迹为背景创作文学作品等。四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引领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是要将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相契合,营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良好氛围。

[1]王艳梅、汪永兴.坚守和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J].新长征,2015(05).

[2]王军凯.东北抗联精神与当代中国民族精神[J].世纪桥,2014(05).

[3]谷曼.东北抗联的爱国主义精神[J].新长征,2014(02).

责任编辑:万泳延

D 648.4

A

1671-2994(2015)05-0054-03

2015-06-05

王 磊(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弘扬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重走抗联路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