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探究
2015-01-29王雪珍
王雪珍
(湖南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探究
王雪珍
(湖南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自身特性。在深入分析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形成脉络的基础上,从主线、结构、精神、目标、内部关系五个层面论述其内容,准确阐释社会治理的根本实质,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习近平;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和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必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首次将社会治理引入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要求。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从“管理”到“治理”,虽一字之变,却内涵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与时俱进,体现了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重大创新,值得深入研究。
一、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脉络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既是应对我国社会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实所需,也是对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对我党长期社会管理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的升华,对国外社会治理经验的借鉴,更是他长期基层工作实践的结果,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时代需求。
(一)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现实应然
1.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关系更加多元复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转型期,既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社会矛盾复杂多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生活方式、需求层次、就业形式等都呈现多样化,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行的社会形势。
2.利益格局深刻变动,引发的矛盾不断增多。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调整,原有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人们的利益观念不断强化,利益诉求呈现不同层次和多样化,利益冲突难以避免,由此引发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如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行业利益差距引发的矛盾、地区之间差距加大引发的矛盾、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资源分配差距引发的矛盾等。
3.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加重了社会治理的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阶层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升与普及,社会运行模式表现出市场化、扁平化、虚拟化、高流动性、扩散性以及交互性等特征,社会变得多元化,开放度、活跃度大大提升,致使社会治理任务也日益加重。
4.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深刻变化,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变、多元、多样等特征,人们对权利、民主、公平、法治、监督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加强,日益希望共享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果。
(二)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不断探索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社会建设规律和任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清晰、准确,对社会建设的布局与落实越来越科学,无疑也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例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要走群众路线,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用整风的办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不能采取武力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民生建设是化解矛盾的治本之策,毛泽东提出:“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2]毛泽东的这些社会治理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对指导今天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邓小平认为要加强民主与法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保障民主的运行;稳定压倒一切,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要做好,使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综合平衡;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让人民享受改革成果。这些理论思想为党的社会治理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审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3]因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同步,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与促进,法治与德治并重,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4]这些重要观点,推进了党的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我党史上首次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要求以人为本,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些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我党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
(三)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历史参照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虽然没有定义社会治理,却蕴藏着丰富的辩证的社会治理思想。
儒家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是德治。强调以仁义道德感化人,崇尚道德规范与引领的作用,注重个人及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为,以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引导社会风气,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道家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讲究遵循“道”,提倡遵循社会自然规律,顺应其自然发展,不要刻意干预,也就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是“法”。主张“法治”,反对“人治”。认为任何时候任何事都应严格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而不是按管理者的个人好恶或主观来裁决。
墨家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是“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主张人们要互爱、互助、平等、互利,从而构建一个平等、互助、互利、博爱和谐的理想社会。
儒、法、道、墨四大家都从不同视角诠释社会治理之道,虽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四者具有互补性。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提供了丰富的、富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四)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国外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既具有一定共性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完善。
20世纪7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促使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体制发生了变革,形成了“政府——法定机构体制”模式的社会治理体制。其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具有一定竞争性的法定机构,与一般政府机构相比,少官僚主义,效率相对高。第二,提升了治理的专业性。法定机构一般属于本领域的专业性组织,管理集中在本专业领域内,这种“内行领导”更加精准到位。第三,减少了社会管理的总成本。由于法定机构不是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采取企业化运作方式,人员多是兼职的,一般不占公务员编制,因而效率、高成本低。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手段严厉而多样,强化了西方国家公民的法制观念。第一,守底线。对触犯法律法规、不遵守社会秩序、破坏社会道德底线的行为,集中资源与力量严厉打击与惩罚,对于公民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触犯社会道德底线的行为一般不干预。第二,严监管。执法与监管重于立法。特别是英美法系的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少,主要依据司法实践,按判例举一反三,法律体系较为灵活,政府把精力与资源投向了执法和监管。在监管活动中注意坚守重要法律的底线,对触犯这些法律底线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坚决依法处理。因而实现了监管成本低且效果较好,也培育了社会的法制观念与守法文化。第三,重经济手段。主要运用经济处罚来规范社会行为,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社会关系。第四,完善国民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结织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巨大的无形网,将所有需要管理的对象、行为、方法甚至思想意图,全部进入管理系统。
(五)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实践经验
习近平年青时在延川县农村插过队,当过村支书,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使他了解人民真正所需、所急、所苦,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念人民所苦,与人民培养了深厚的情怀。他在担任陕北农村村支书时,为解决村民做饭和照明难的问题,远赴四川取经,建立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化村;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时,充分发挥“三网一赛”的作用,大力整顿社会治安,建立社会主义新秩序;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他要求“四下基层”,且以群众的满意度为答案。主政福建时,他主持制定“福州3820工程”,为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建设“数字福建”,使福建在2010年率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在浙江主政时,提出“八个方面举措”,推动浙江改革发展向更高更新目标迈进。这些来自于实践中的创举,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构成
(一)坚持一条主线:群众路线
1.要求全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5]在号召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时,他指出:“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朝气蓬勃地带领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6]这种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是前所未有的,足以可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之紧密,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7]
(二)把握两种结构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对当前时代格局的准确把握、正确认识和精确结论。即科学剖析宏观和微观两种环境结构,合理划分社会结构层次,积极引导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一种合作、协同的治理模式。“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坚持用两点论看待问题,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加强研判,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8]“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9]
即是说,第一,宏观上:要认清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的大背景、大环境,出现哪些新变化、新挑战,观察和借鉴国外实行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第二,大局上:看得长远、想得清楚、做得明白,把握宏观的社会治理方向。第三,微观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公务人员针对地方情况做出试调、微调,及时纠正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偏差,不断调整和巩固理论与实践基础。习近平指出:“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10]第四,从整体上:要深入分析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对于新兴的社会阶层有相应的政策予以调整和规范,做到分层治理、分区治理。
(三)内化三大精神
1.改革是灵魂。改革是承前启后,是对过去出现问题的领域革除旧疾,是深刻的伟大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引领我国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新纲领,成为推进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人民小康生活的新动力,成为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新指导。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改革”二字出现59次,也是提到“改革”次数最多的一次三中全会,足可证明改革之重要性在社会治理中的战略意义。
2.治理是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1]因而治理是内外兼修,是对当前社会各方面、多领域的多方参与合作、协商沟通,进而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隔阂,提升社会信任。之所以将“治理”包含在社会治理的三大精神之中,是因为社会体制改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向以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逐渐过渡,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重大调整。
3.创新是生命。习近平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12]可见,创新是引领潮流,是占据未来社会发展主动权、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关键。唯有积极主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欣欣向荣。创新制度设计,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正是社会治理思想的未来发展模式,也必将奠定坚实的社会制度基础。
(四)实现好四项目标
1.为民服务是核心。“习近平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3]因而,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方式。万事以民为先、以民为重,才能使社会治理思想深入民心。
2.发展民主是关键。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4]发扬民主精神,促进民主建设,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3.依法治国是利器。习近平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5]可见,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良好秩序和人民权益的基准线,是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级公务人员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标准线,是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树立法律权威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4.保障民生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16]因而,社会治理与改革就是把私权利还给个人,让人民拥有获得幸福生活的权利,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实际利益问题,尽量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变化的公共需求。
(五)处理好五个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是群众路线坚定的实践者,先后进行了14次国内考察调研,遍及全国1/3的省市、自治区。2014年2月17日,在中央党校研讨班上,习近平首次提出:“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17]这是习近平从辩证法的角度对社会治理思想的新解读,将夯实社会治理的思想认识基础,加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三、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特色
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和视察基层工作时,多次强调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主要是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中心思想,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总结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信念坚定,勇于担当
1.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不仅要树立目标,更要有决心、有信心去实现它,这就要求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公务人员,自上而下、由内而外要具备一种坚韧毅力。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8]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端正好态度,摆正好姿态。要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充实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更成熟而持久。
2.要敢于破除旧的、老化的思想。根据当前国情民情革新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社会管理制度。要从自身做起,从内部做起,敢于下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改良社会风气,发挥榜样作用。落实好决策,完善好制度。下大力气推行能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好政策,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
(二)心系人民,落地有声
1.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万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先。习近平要求全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干在实处落在实处,敢于担责,言行一致,行必有果,要对历史与人民真正做到负责。实践证明:只有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善作善成,脚踏实地,才能实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2.工作时富有活力,政策富有生命力,真正落实到位、推行到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自执政以来,推行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好政策,尤其是关于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体察民声,解民之需
1.体察人心向背,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当前,“信任危机”已经蔓延到政府和社会治理中,如某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的问题,人心渐失。“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9]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和谐社会的治理目标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2.要减少人民疾苦,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尊重人民的合法权益。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党政公务人员要摒弃任何私心杂念,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将人民群众摆在第一位;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20]与人民群众真正走在一起,赢得信任,有机会了解群众的不满,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方式。
(四)弘扬正气,促进和气
1.要对人民、对法律怀有敬重之心、畏戒之感。
要始终坚持邪不胜正,维护法律尊严,使正义得以伸张长存;要既打“老虎”,也拍“苍蝇”,既严查党政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也要处置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21]
2.以和为贵、以诚为本,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合理划分,建立和谐社会。这也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要义所在。主要在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在政府的主导下,激励与支持社会各方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和谐。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78.
[3][4]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N].人民日报,1997-09-13.
[5]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01).
[6]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N].人民日报,2012-11-16.
[7][19][20]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
[8]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N].人民日报,2013-04-26.
[9]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05-24.
[10]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N].人民日报,2014-03-01.
[11]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N].光明日报,2014-07-10.
[12]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5-29.
[13]习近平谈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N].南方日报,2014-02-10.
[14]找到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N].京华时报,2014-09-22.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6.
[16]春天的嘱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的重要讲话[N].海南日报,2013-04-17.
[17]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18]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21]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
责任编辑:马树勋
D 619
A
1671-2994(2015)05-0049-05
2015-08-10
王雪珍(1970-),女,湖南攸县人,湖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湖南省行政管理学会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