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重新解构日本失去的十年
2015-01-29李良艳
李良艳
新常态重新解构日本失去的十年
李良艳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启了失去十年的序幕。本文从事前导火索-日元升值来分析其原因,日元升值有来自国外施压和本国自愿成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日本失去十年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政府制定内外政策上缺陷以及失误,最后从镜子的正反两面性来阐述所谓日本失去的十年里日本经济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失去十年并不是日本的独有现象,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上也是一种非常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常态。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元升值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
一、日本失去十年的导火索——日元升值
(一)外部因素的主要来源——美国施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滞涨局面,重挫了美国经济,石油价格井喷式上涨带动了生产成本整体上升,美国的国内贸易赤字缺口拉大,1984年对外贸易赤字达到了160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 的3.6%,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同时美国采纳了里根经济学的主张,政府出现了巨额的财政预算赤字。当时美元汇率相对比较稳定,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预算赤字的双重刺激下,美国采取了提高国内利率的方式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旨在通过投资的刺激来增加国民收入,进而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但面临的现实的情况是,从金融资本项目来看,外来资本大量涌入美国本土,在这样的趋势下,美元的需求大于美元的供给,迫使美元不得不趋向于升值,升值的预期在美国的进口市场和出口市场中得到了反应,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对比较大,进口数量明显上升,在美国的出口市场当中,美元的升值使美国出口商品变得相对昂贵,缺少了价格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经常项目的贸易赤字。美国政府为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弹性法,可以通过美元贬值来改善美国进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在改变对外贸易乘数的配比上增加国民收入,进而降低美国的贸易赤字,而作为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的日本,日元的汇率被严重低估,美国货币的贬值促使着日元的升值,这为日元的升值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
正如日本作家泷田洋一写到“从日美间日元美元委员会开始,经过广场协议,再到日美构造协议,那以后,日本货币外交就踟蹰不前了”。很多人把1985年4个发达国家同日本签订的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作为日本失去十年的根源,实际上日元的升值确实为日本失去的十年埋下了祸患,除了广场协议所导致的日元升值这个直接结果,还包括美国更深层次考虑,80年代里根政府采取了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试图扭转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产生的后果是加大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压力,从美国的国家利益来看,为减轻美元作为国际基准货币的负担,针对当时世界上最大债权国日本制定的长期金融和货币战略措施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东京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实现东京金融市场自由化。二是让日本的主权货币作为补充来充当国际货币的角色。但现实中日本国内资本市场比较封闭,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比较缓慢,为打破日本相对较封闭的金融市场,以美国为主导的四国通过广场协议、日美构造协议等一系列措施和机构的设置干预并且促使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日本内部因素——自愿成分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国外的压力,这也是通常所认为的日元升值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也有一部分自愿的因素存在着,日本采取了类似孙子兵法当中强而示之弱,能而示之不能迷惑了日元上升当中本身自愿因素的存在。因为实际上对于到底日元的升值幅度有多大,并没有一个严格的限制,将近300%的升值幅度也是日本自己提出来的。即使没有广场协议,日元最终也还是将会走上升值的这条道路。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由于出口主导的经济的强势复苏,导致了日本巨额的贸易顺差,给国际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平衡日本的国际贸易,提升日本发达国家的地位,在还没有签订广场协议之前,日本就开始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来确定日本汇率变化,从当时的现实情况看,日本汇率实际上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前就经历了几次大的起伏,并且整体的走势还是趋向于升值,广场协议只是在时间维度上提供了一个契机,得以让日元的升值速度和幅度上加快了脚步。
日本自愿升值300%背后动机何在,日本这样大幅度的升值有对自身长期发展与经济地位的理性思考。当时日本自身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出口,一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应从战略角度来制定一个长期发展规划,美国要求日元升值则为日本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可能,日本希望抓住这个契机。日元大幅度的升值会影响到出口,日本顺差敞口变小,同时日本增加国内进口,逆差敞口变大,对日本的国际贸易顺差优势形成冲击,但不能仅仅看到镜子的这一面,应看看镜子的潜藏的另一面。对日本国际贸易冲击从短期的发展来讲,这是无法避免的“暂时性”损失,我国提出的新常态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回顾并且反思日元大幅度升值的长期战略。在制定一国的发展战略上,更应该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来对经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正如兵法所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日元大幅度升值代表着日元更值钱了,它体现了一种更高的价值,变成一种强力高效货币,具备了作为世界储备货币所要求的特征。日本本身资源匮乏,日元升值可以向国内输入稀缺资源同时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去占有资源,并且为日本提供了能够“金融立国”国家战略的可能性,相对于自然资源匮乏,金融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不强,可以摆脱资源的制约。日本经济主要是出口依赖,而出口依赖不能成为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良策,一个国家的发展最终还是会回到主要依靠国内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升值也是日本对经济长期发展战略转型的调整。纵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当时的海上霸主荷兰还是日不落大英帝国,如果一直强调对外贸易而忽视国内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会走向衰落。而美国是从依赖对外贸易到依靠国内发展进行国家战略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日元升值类似以一种极端的休克疗法来对经济发展进行战略转型,为以后日元作为世界三大国际货币和东京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夯实了基础。
二、日本失去的十年的主要原因——政府对经济政策调整的失误
日元升值后,政府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促使资产泡沫的形成,这是日本失去十年的主要原因。日元升值会造成国内货币供给的减少,为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效应,为消除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并没有对政策进行积极的调整,而是直接增加了货币供给。同时,通过降息和贴现率的货币政策来释放产生的升值压力。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增长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从85年不到8%一跃到88年初的将近12%。央行的贴现率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由1986年5%逐步下调到1987年的2.5%,下降幅度接近50%。
资产泡沫的形成和日本当时宽松的诱导经济政策密不可分。1987年,日本通过出台《休养地法》和第四次综合开发计划,导致民间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并不具有创新性的与房地产相关的传统行业,引发泡沫经济的形成。面对房地产和股票等虚拟经济过热造成的泡沫化,为防止这种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政府采取措施实现经济上的硬着陆,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从积极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大幅提升存贷利率,在89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五次提升利率水平,利率和股票价格是一种反比关系,利率的提高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控制银行的放贷规模,改变资金的配给比例;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的总体规模,抑制土地价格的上涨,房地产资金链条的断裂使房地产的价格出现暴跌,日本开始了失去十年的序幕。在这十年里,影响日本一直深陷的原因包含了慢性危机和急性危机的双重交叉,多重交叠。金融机构并没有同步的披露不良贷款的规模以及处置方法,延迟披露和处置不良贷款造成了资金供需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资金并没有向制造产业倾斜,反而流向不良贷款隐患高的不动产和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引起了资金的错配。由于创新融资机制并不完善,很多日本的创新企业很难获得创新所需资金,日本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科技一直是日本立国的主要标杆,缺乏科技创新使经济缺少内生驱动力。
三、评价日本失去的十年——镜子的两面
(一)镜子正面——主要经济数据带来的失落
日本失去十年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经济增长的突然放缓发生在1992年以后,名义GDP的增长率从1991年的5.3%突然降到1.8%,并且92年后日本的名义GDP的增长率最高也只有2.6%。97年以后,日本经济出现了负增长,98年的时候经济增长率为-1.1%,是日本失去十年的新低。内需萎靡不振,二战后,对外出口的商品是机器设备,主要是精密仪器,这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力点,90年代以来,日本的新设备资金投入并没有明显增长趋势,政府支出持续减少,2000年政府支出下降6.1%。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缓慢,银座由喧闹转向冷清,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日本居民消费需求放缓,对社会投资产生抑制。日本曾经是一个出口型国家,自从92年以来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3%,虽然曾有过短暂的上升并没有改变日本出口持续下滑的趋势,贸易顺差优势凸显的不再明显,日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不景气造成的失业率上升,据统计在日本在失去的十年里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
(二)镜子反面——被忽略的自我提升与发展
日元升值为日本失去的十年埋下了隐患,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但升值也促使日元成为三大国际货币之一,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和美国相抗衡,但作为二战后的战败国,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后在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能够取得国际货币的基准地位也不失为是一种奇迹。日元升值加速了日本的海外投资与收购,投资数量急剧膨胀难以保证后续的质量,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但那时的投资的背景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投资门槛、本国保护等限制性显性和隐形条款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日本的投资收购遍及了世界范围,远至南美的粮食种植,近至对从近邻中国的能源储备,形成了海外日本的战略布局。在计算口径上,国内GDP的增长率并没有把日本的海外投资囊括在内,单单从增长率来定义日本失去的十年,对真实的日本经济实力来讲存在一定的低估。
另外一点值得深思的是,当评价日本失去十年的标准是什么,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增长率和失业率等宏观性的经济指标,却忽略了日本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我们国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可以换一个角度更加深思日本失去十年的真正意义。相对于失去十年的日本,现在新兴经济体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创造了持续膨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令人惊讶的高速增长率,而80、90年代的日本则把经济发展战略转移到可持续与增进国民福利上面,这样的策略制定在一段时间内会让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这和现在中国的实际也是相吻合的。在可持续性发展上面,在面对日元升值出口受阻的压力下,日本积极进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布局,加速日本的产业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升值前的一般出口加工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所谓的“日式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在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日本进行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海外转移,为日本产业的战略布局建立了初步的雏形。
日本失去十年的原因有政府制定内外政策的失误,同时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这和我们中国的现实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的日本失去十年的命题,夸大了日本经济停滞不前,而忽略了日本产业自我提升和结构升级,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责任编辑:竹效民]
参考文献:
[1]边恕:《日本“失去的十年”的经济绩效及宏观政策分析》,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
[2]张舒英:《“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学习时报,2003-11-03
[3]王焱侠:《日本“失去的十年”的经验教训及启示》,日本研究,2010年第1期
[4]石海峰:《日本“失去的十年”与我国当前经济对比及启示》,黑龙江金融2009 |
[5]徐朝阳:《泡沫经济与日本“失去的十年”》,消费导刊,2010-01
[作者简介]李良艳(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25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5)04-0046-03
doi:[D 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5.04.13